大馬行走之七·河畔紅屋

标签:
红屋大马教堂马六甲马来西亚 |
分类: 任宗权道长论道 |
過麻六甲河橋,忽見東岸街道兩邊一片紅色建築群,陽光之下,十分醒目。街道前一小廣場,一座紅色三層方塔及噴水池最為醒目。
廣場花壇周圍停許多花車,或紅絨座墊,或繡花靠背,或頭掛鈴,或披繡龍彩布,或畫龍描鳳之擋泥板。穿著馬來染花衣之車夫,黝黑之臉龐帶著熱帶笑容,熱情招呼著遊人。車夫竟有會中文者,生硬之華語,從古老之人力三輪花車車夫口中噴出,語言與花車,皆具特色。劉理清道長言,很多是馬來華語不甚熟練之華人。街道兩邊兜很多商鋪,售著紀念品,或手工之竹編,或錫制之茶具,或花編之鏡框,或木制之懸壺,或大馬染衫,或雨林花布,工藝精巧,嘖口興贊,吾一行巡轉一周,竟無可購之物。
街頭似有藝人表演,吾等無暇顧及。厚厚之紅磚牆,笨重之硬木門,門洞黑紅色之鐵圍欄,門前寬闊之石級,歐式之屋頂,教堂上方白色的十字架,白色框架之玻璃窗戶,在紅色中尤顯醒目。王堂主言,此皆荷蘭殖民時所留最古老之紅色建築物,位於聖保羅山之北側,曾為荷蘭殖民者之民宅、辦公廳、總督官邸,
後為市政機關樓,現為麻六甲博物館。
大馬麻六甲古城,乃昔日麻六甲王國都城。史載,鄭和下西洋時,扶持流落於麻六甲之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大帝後裔--室利佛逝巨港城王子拜裏米蘇拉,授其國璽及皇袍,建立滿剌加蘇丹國,使其漸成富庶繁榮之商業中心,拜裏迷蘇剌為感其恩,乃親自往中國朝貢。故明史有載曰:
滿剌加,在占城南。順風八日至龍牙門,又西行二日即至。或雲即古頓遜,唐哥羅富沙。永樂元年十月遣中官尹慶使其地,賜以織金文綺、銷金帳幔諸物。其地無王,亦不稱國,服屬暹羅,歲輸金四十兩為賦。慶至,宣示威德及招徠之意。其酋拜裏迷蘇剌大喜,遣使隨慶入朝貢方物,三年九月至京師。帝嘉之,封為滿剌加國王,賜誥印、彩幣、襲衣、黃蓋,複命慶往。其使者言:“王慕義,願同中國列郡,歲效職貢,請封其山為一國之鎮。”帝從之。制碑文,勒山上,末綴以詩曰:“西南巨海中國通,輸天灌地億載同。洗日浴月光景融,雨崖露石草木濃。金花寶鈿生青紅,有國於此民俗雍。王好善義思朝宗,願比內郡依華風。出入導從張蓋重,儀文裼襲禮虔恭。大書貞石表爾忠,爾國西山永鎮封。山君海伯翕扈從,皇考陟降在彼 穹。後天監視久彌隆,爾眾子孫萬福崇。”慶等再至,其王益喜,禮待有加。五年九月遣使入貢。明年,鄭和使其國,旋入貢。九年,其王率妻子陪臣五百四十餘人來朝。抵近郊,命中官海壽、禮部郎中黃裳等宴勞,有司供張會同館。入朝奉天殿,帝親宴之,妃以下宴他所。光祿日致牲牢上尊,賜王金繡龍衣二襲、麒麟衣一襲,金銀器、帷幔衾衤周悉具,妃以下皆有賜。將歸,賜王玉帶、儀仗、鞍馬,賜妃冠服。瀕行,賜宴奉天門,再賜玉帶、儀仗、鞍馬、黃金百、白金五百、鈔四十萬貫、錢二千六百貫、錦綺紗羅三百匹、帛千匹、渾金文綺二、金織通袖膝襕二;妃及子侄陪臣以下,宴賜有差。禮官餞於龍江驛,複賜宴龍潭驛。十年夏,其侄入謝。及辭歸,命中官甘泉偕往,旋又入貢。十二年,王子母幹撒於的兒沙來朝,告其父訃。即命襲封,賜金幣。嗣後,或連歲,或間歲入貢以為常。十七年,王率妻子陪臣來朝謝恩。及辭歸,訴暹羅見侵狀。帝為賜敕諭暹羅, 暹羅乃奉詔。二十二年,西裏麻哈剌以父沒嗣位,率妻子陪臣來朝……
因麻六甲之重地理位置,商業興盛,東西方移民聚居於此,其語言、宗教、風俗習慣等,融合世界各國特點,乃獨具一格。
停車步行,出於好奇,進入東側荷蘭式紅色基督教堂,外牆鮮紅色,莊嚴氣氛突起。教堂從左側一門進去,門口有提示牌。無需購票,門口有紀念品店,或為教堂自養專案。人來人往,然寂靜無聲,無需語言交流,工作人員皆以手勢,使得屋內尤顯安靜。無縫之天窗,天花板橫樑皆以樹幹建成,距今已有兩百年之手工長凳,依舊完整無損,黃銅聖經架及黃銅聖經,撰有荷蘭文碑銘之地板,一幅瓷磚拼成之《最後晚餐》圖畫,乃吾對教堂之印象。據言,此乃昔年荷蘭人為紀念殖民麻六甲100年建,其後荷蘭人敗走,英人入住,欲改其為英式建築,乃於教堂內加建一座風標及鐘塔。
按古大馬習俗,凡重要之地,皆設一鐘樓。然荷蘭人以其為座標,用以度量城市間之距離。教堂前之鐘樓,本麻六甲河上之陳金橋上,然陳金橋早毀於二戰。後由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捐建,以其父名命名,故鐘樓又稱“陳明水大鐘樓”,矗立於廣場重要之處,至今仍為居民報時,現在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因時間緊迫,加之博物館不再開放時間,吾等無緣參觀,遺憾而去。
以河流為界,一邊古老歐式紅屋建築群,一邊富有中式建築群。老繞過遊客資訊服務中心,河畔一紅磚建造之炮臺遺跡。登上炮臺,幾門鏽跡斑斑之鐵炮,赫然側臥,炮口沖河西側之陸地及古城。
一位裹著花邊圍巾之大馬婦女,雙手舉著手機,正在直播自己之小孩遊覽古炮臺之實況,滿臉喜悅,與炮臺之歷史,似乎鮮明側映,歷史畢竟是歷史,今日畢竟是今日,世界之和平是如此之重要。
炮臺石頭地面已經斑駁,然仍舊那樣堅硬。歷史雖去,然古跡猶存,精神猶存,與殖民者鬥爭之精神猶存,爭取自由民主之精神猶存。只有堅硬之炮臺,才是和平之基石。
風破屋舊主人染汙瞎道人
2023年7月12日下午於古武昌城外東湖磨山大道觀翠雲樓道德書屋清君閣側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