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行走(二)
天上宫内蜕仙骨
黄花岭外育灵芽
车随山路,盘旋而上。
雨后天晴,武夷如洗,云铺雾染,层层浓翠,大片大片茶园,隐现莫测。时闻石泉落涧,潺潺水声,随着山势起伏。淡淡香气,随风而来,充满空谷,清幽惬意,果然人间美景。
车至九曲溪畔星村黄花岭天上宫时,已是巳时。福建省道教协会副会长、武夷山道教协会会长、天上宫住持林信涵道长,仙风道骨,已立山门外,林道长亲自解说,言语举止,颇具世外隐仙风范。
门楼石雕砖砌,重檐翘脊,龙凤花鸟,太极八卦,瑞云花样,层层叠压,赫然如洗。镂空与浮雕相砌,别出心裁,古朴大方。门额顶端,凤上龙下,乃显显妈祖地位之崇高。竖雕砖刻匾额曰“天上宫”。竖雕之下,始开三门,中门上横匾砖雕曰:“鄞江聚秀”,左门上横匾砖雕曰:“利济”,右门上横匾砖雕曰:“宁波”。乃祈求风平水静,惠利济船之意也。其中门题对曰:
圣地钟华宏气象
奇峰透秀壮观居
汀江旧称鄞江。按民国《长汀县志》云:
白石溪水在长汀县南二百步,下流至潮州界,则溪流至治所有异名也。宋时曰鄞江。长汀县有灵蛇山,鄞江溪是也。鄞江在府城东,即东溪也。自宁化县界发源,逶迤至东庄潭,分为二派。一自惠政桥入,一自太平桥入,至高滩角,复汇为一,南流经上杭县……
究“堇”字,乃黄、土二字缩写。堇邑合为鄞,意为黄土地也。宁波乃东海之滨,古称“堇邑”之地。《国语•越语》称:“越王勾践之地,东至于鄞”。秦行郡县制,于会稽郡设鄞县。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言:“夏时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加邑为鄞”。
鄞姓本源于中原,后南迁于鄞县,乃客家一系耳。后再遇兵戈劫难,金瓯破碎,流离失所,士民外迁逃难。客家人再迁,不忘“鄞”之故土,为相互关照,不论宗族,皆于姓名前冠鄞字,约定俗成。况鄞人南迁,眷恋“鄞”土,用“鄞”字加“姓”冠以村名,今安徽、湖南、福建、广西、海南等地,皆有遗存。鄞县古属会稽郡,故鄞姓以会稽为郡号。故武夷山星村汀州会馆门额上正中题刻“鄞江聚秀”四字,其意显见。
进门一木雕屏风,屏后木雕《重修天上宫记》一篇曰:
武夷山神仙窟宅道教十六升真玄化洞天華夏仙都道書雲登仙者當在天壹註冊武夷換骨爲歷代名冢養生登真首選福上宮座落星村九曲之畔志書雲星村者天街之參畢也九曲者河也故曰天上之宮祀奉天上聖母媽祖元君宮宇始建於清康熙三十八年重檐翹脊雕梁畫棟雄偉壯觀宮殿門樓嘉慶時賜建磚鏤細刻龍繞鳳舞美侖美奐兀顯娣祖之尊崇號行宮之冠首宮務歷來黃冠主持晨夕誦經禮懺禱文祈言信眾熙攘香火綿延聖母誕辰繞境踩街萬民空巷燃燈焚香競相朝拜然歲月滄桑經歷文化浩劫近代宮宇荒蕪頹敗殆盡似遭權利傾奪險被拆除幸逢國昌道興聖母顯靈歲公和辛巳桃源道觀焚修弟子感戴厚德承負重修之責衝破阻力不辭勞倦十方募資幸有成今琳宮輪奐一新神跡威赫護國佑民思澤群黎
道歷四千七百零六年玄門弟子林信涵李信皝趙崇覺沐手拜撰
考武夷山,原名荆南山。《作邑彭氏宗谱》记载,武夷旧名不死国,岩穴石隙中多蜕骨。相传彭祖七百六十七岁时,为避纣王追杀,一路艰辛,辗转数千里,彭祖慕名而来,至闽地荆南山,隐居幔亭峰下,筑室而居,茹芝饮瀑,遁迹养生。生二子曰彭武、彭夷。彭祖旧庐故址,初曰云龙道院,又曰一水草庐,早己不复存在。后人于旧址塑造彭祖雕像,铭刻碑文,曰彭祖墓,以作纪念。
或言彭祖后回蜀地彭山。彭武、彭夷居此地,日夜劳作,辟山北、山南、九曲溪,造九十九座岩,竖三十六座峰,凿了七十二个洞,开九曲十八弯之溪。其后又开山置田,诛草拓荒,茶园叠翠,梯田堆金,鸡犬相闻,百姓感其功德至伟,遂称此山曰“武夷”。明人有《彭祖基》诗纪其事:
阅尽人间世,田家老瓦盆。
云龙彭祖宅,风雨社貌墩。
介鸟殊封在,空床大药存。
《列仙传·彭祖》言:
彭祖者,殷大夫也。姓钱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祷请风雨,莫不辄应。常有两虎在祠左右,祠讫,地即有虎迹云。后升仙而去。
《云笈七签·洞天福地》列武夷为道教第十六真升元化玄洞天。据《神仙传》载:昔有神仙降此曰:予武夷君也,统录地仙,受绾于此。
此天上宫,乃闽北最大之妈祖庙也。前后三进,中有天井相隔,左右边为庑廊,中殿为正殿,奉祀妈祖金身立像。木雕朱红,涂漆金粉,手执如意,甚是慈蔼,天下一绝。殿前石柱贴金对联为清康熙四十八年所镌刻,其曰
瀚海波恬神德厚
行宫迹驻圣水恩
门临曲水鹤舣常留
地隔湄洲虹桥可接
大殿之上,藻井精美,乃清代遗物,实为罕见。配新式吊灯,虽新旧结合,却相得益彰。
后殿供奉观音坐像。道教供奉观音久矣,其意与释教不同。“观音”二字本出《道藏》,其《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灵书中篇》中,其云
观者,观觉也。是天中帝君之讳,主长夜之录。音者,八字之音也,能诵八字之音,则真人乘金轮以开冥,玉女扬华幡以披钮。观觉主长夜之录,四冥拔九幽之府,七祖披朗,朽骸还生。
观者,观觉天帝之讳。音者,歌音,谓玉京亶娄。其势长大,上接玄都之阿;每朝会时,阿那登此楼击大鼓,则诸天真圣皆集歌洞章,自日月户间,朝元始于虚无也。然后天帝观觉、领真人登游冶之台,三唱洞章,以开度人天。
观,天帝讳。音,即歌音。谓每朝会,阿那先登亶楼,呜大法鼓,集诸天真,朝元始于虚无之境,开日月之户。元始命天帝观觉主长生箓,领众真登苍台,歌洞章之音,开度天人。
《洞玄本行经》载:
昔禅黎世界,队王有女,字絓音。生乃不言。年至十四,王怪之焉,乃弃女于南浮长桑之阿空山之中。女乏无粮,食常仰日咽气,引月服精,自然充饱,体不损常。行山周帀,忽与神人会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执絓音右手,题赤石之上,语絓音曰:‘汝虽不能言,可忆此也。’絓音私心自悼,受生不幸,口不能言,弃在穷山。誓心自愿,得还人中,当作功德,无有爱惜。百劫之后,冀与愿会。天为其感,遣朱宫灵童下教絓音治身之术,受《赤书八字》之音,于是能言。絓音晨夕朝礼天文,道真既降,逆知吉凶,役使百灵,坐命十方。于山而出,还于国中。时天下大旱,人民焦燎。王大惧怖,祈请神明。絓音往白王言:‘常闻山中,有女不言,能感天,王识之乎’?王于是悟,识是王女,迎女还宫。见女能言,王见愧颜。女显其道真,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于是化形隐景而去。
据《历代神仙通鉴》卷记载:
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传商王时修道于此,已得神通三昧,发愿欲普度世间男女。尝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曰慈航大士。
林道长邀至静室饮茶,仙茶一杯,顷刻进喉落肚,心旷神怡。忽想起古诗一首: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
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
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
赏君此茶怯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
茶桌置一套八本《武夷山志》,吾称赞不已。茶过三巡,论道乃始。林道长乃言,妈祖,原名林默,传其能“乘席渡海”,故称之“神女”“龙女”。吾国东南沿海、东南亚等地,信徒众多。
武夷山星村有九曲溪,有“地仙之宅”之誉,相传乃九天星辰所化。上游有桐木溪,又称通天河。妈祖,原名林默,能“乘席渡海”妈祖初时称“神女”,“龙女”“通天女神”。据载,星村自古为茶市,闽西汀州客家世代于此买卖岩茶,从事茶商。然交通闭塞,唯以九曲溪、建溪、闽江,依托水路出海,销茶各地。为保航行安全,于黄花岭集资建“汀州会馆”,供奉海上保护之神妈祖。于康熙三十九年始建,康熙四十八年竣工,历时十年。嘉庆七年(公元一八0二年)勅封“天上圣母无极元君”,星村妈祖庙乃妈祖天上行宫,故称之曰“天上宫”。经三百余年沧桑,几度损毁,幸于二零零六年始,由林青道长发起集资重建。
林道长言,天下说茶,武夷第一。《武夷茶》曾载:相传老人初献茶,死为山神享庙祀,此神人飘然自号曰武夷君。《武夷真君仙茶道秘笈》亦云:
伟哉宗师,其君大法,实出乃家。走避秦政,其先两湖。止于建南,其境仙遐。养气延年,其功在茶。啜饮枕浴,其理太和。石泉瀹茗,其力除魔。修仙炼丹,其门最夸......。
此言所谓宗师,即武夷君也。曾记孙惭《智矩寺留题》有云:
倚栏眺茶圃,昔有汉道人,分来建溪芽;
寸寸培新土,至今满蒙顶,品倍毛家谱。
茶歇约一刻钟,林道长相约前往桃花洞,其景色秀美,为天下罕见。吾等欣然前往。出山门,吾回首天上宫,忽然想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乃玄门弟子,其言玄门羽客,隐居仙山,品饮仙茶,乃人间第一美事:
凡鸾俦鹤侣,圣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任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
林信涵道长亲驾轿车,载吾等前往桃源洞,开始吾师生游历武夷仙山,品饮仙茶之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