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行走之六--------忽上天山路瑶池三青鸟

标签:
华山任宗权邹通玄瑶池三青鸟 |
分类: 任宗权道长论道 |
新疆行走之六
忽上天山路 瑶池遇青鸟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当抵达天山天池大门,我忽然想起诗仙李太白先生诗篇,抬首望云雾弥漫之天山,感慨矣。吾欲朝天山,谒瑶池王母之念久矣。今日成行,亦感激太华山邹君也。
此次新疆之行,末站安排朝天山,谒瑶池,邹君竟一口应承,吾甚疑其决定果断与办事之干脆。朝拜天山瑶池,乃吾多年愿望。1989年常住乌市红庙子,曾发心朝天山,谒瑶池,然种种原因,竟未成行,成多年憾事。
一路奔波,抵达天山大门时,已是下午两点多了。换乘景区大巴,系上保险带,一路盘山而上。车过石门,经五十盘,直向天池而去。
天山上有天池,古称瑶池。按《史记》卷一百二十三《禹本记》言:
河山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
唐太宗时曾于博格达峰下设“瑶池都护府”,地处天山博格达峰北侧半山腰,东距乌鲁木齐市一百余公里。天池湖面海拔1910米,呈半月形,长3400米,最宽处约1500米,面积4.9平方公里,最深处约105米。乃上古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而成之高山湖泊。
究“天池”一词,曾名海子、龙潭、瑶池、神池等,或乃天镜、神池二者之合。其云杉环绕,雪峰倒映,碧水似镜,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新疆都统明亮曾至博格达山勘察天池地形,开石引水。其所题《灵山天池疏凿水渠碑记》言:
阜康之阳,灵山屏列,峰势出没雪雾中,有天池在焉。俗传此水为蛟龙窟宅。雪掩冰封,莫穷所自。人欲探其胜者,至山麓辄为风雨所阻。余饬骑从自南山口,取道而入。溪流曲折,山径迁回,林木交阴,蔚然深秀。穿岩越坚,盘旋于葱郁之间,其不灭蚕丛百折也。再登再憩,渐就平岗。闻水声潺潺,喷薄于断峰之上者,小龙潭也。潭水深碧,其源弗长。然虽流细力微,亦足以灌溉近郭,以此越崇岺数层,始臻绝顶,见神池浩渺,如天镜浮空,沃日荡云洵,造物至奥区也。
瑶池,乃吾修道者神往之地,西王母之天庭别府,吾道教圣地也。按《山海经》言: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何。上有木禾 ,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檻,面有九门,门有开明 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弈莫能上冈之岩。
史书记载,王母曾至中原朝见舜帝,而周穆王亦谒见王母。如《竹书纪年》曾曰:“舜九年,西王母来朝。”“穆王十七年,王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
《列子·周穆王》曾载周穆王西至天山谒王母:
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所入。一日行万里。
但见博格达山,终年皑白雪,高插云天。雪岭云杉苍劲,桦树郁郁葱葱,就像一块碧蓝的宝石镶嵌在万山丛中。
大哉天池,身居万山雪峰环抱之中,湖水清澈,晶莹如碧,湛蓝似玉,碧如翡翠,美如仙境,气象万千。四周群山环抱,云杉环绕,漫山遍岭,遮天蔽日。绿草如茵,野花似锦,雪峰辉映,碧水似镜,风光如画,近眺远视均极壮观。用唐人骆宾王之诗赞之,最为恰当:
我忽然想起王母瑶池之蟠桃。按《博物志》称,瑶池有桃树,“三千年一生实”。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乃王母诞辰。王母即宴开蟠桃会,宴请各路神仙。《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内传》中记载着一则传说:某年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临,赐仙桃四颗与汉武帝。武帝吃完后把桃核收了起来,欲将其在人间种植。然而王母却说“仙桃三千年才结一次果实,中原土地太贫瘠,根本种不出来,汉武帝只好作罢”。
湖风习习, 虽是盛夏,即感身寒。天池大海子,或称主湖、大天池、瑶池,位于博格达山脉北麓的中山峡谷森林带内,湖面海拔1910米,南北长呈半月形,周长9.7公里,平均水深60米,东北处最大深度103米。唯其成因,众说纷纭,有冰川形成说,有断陷形成说,有崩塌形成说,有泥石流形成说,等等诸说不一。池水多融雪水组成。据言王母娘娘以此做梳妆镜,故名“天镜”,故有"天镜浮空"之说。湖泊环抱在群峰峡谷之中,两侧峰峦峻峭林立,中央湖水清澈秀丽,森林、草被、繁花围绕;湖水冰凉清澈。周围树木多雪岭云杉,已有4000万年历史。忽想起唐人耿湋游天山瑶池,曾做《秋日》一诗,赞曰:
照耀天山外,飞鸦几共过。微红拂秋汉,片白透长波。
舟至王母祖庙,登岸攀登而上。西王母祖庙,位于天池东岸,博格达峰西北方,乃新疆最古老、海拔最高之道观夜。王母于此修道成仙,故称之为西王母祖庙。据载昔时规模宏大,香火旺盛,1932年毁于战火。1992年在原遗址上兴建,2000年重建。庙内有部分古钟、瓦当、壁画等原娘娘庙遗物,是海内外道教信奉者寻根拜祖的圣地之一。
吾等于山门前店铺,购置灯烛,进殿燃灯供养,叩拜不已。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周穆王亦举酒唱和:
予归东土,和洽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三年为期,依依相别。周穆王亲栽槐树一棵,立碑曰:“西王母之山”。周穆王是否再次谒会西王母,史书无载,让后人人无限瑕想。唐人李商隐亦叹曰: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考古者多言西王母乃原始部落。以此言之,华夏文明最早可追溯至5000年前。《山海经》言西王母: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太华山邹君,竟长跪不起,情至落泪处,我亦觉囧矣。人生如梦,昔年一少年,孤身求神仙,清修太华山,已逾三十年。无限虔诚心,跪倒慈母前。但愿人长久,仙道勿缥缈。
出王母祖殿,达摩险径,弯弯曲曲,时而上行,时而下行,路窄且长,步行船坞。吾独携徒孙林信呈,向福寿观而去。其观座西南、向东北,背靠山面天池。三面青松环绕,幽静清雅,正前方平坦开阔,天然留出一道视野。海北堤坝、湖水,海东卧龙山景,以及游人行色尽收眼底。究其观,乃金兴定三年(1219年),长春真人丘处机曾应元太祖成吉思汗诏命,率弟子十八人西行,经过阜康,登临天山瑶池,乃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天池论道”,劝告其放下屠刀,广积善缘。并于雪山,倡建道观。因其风雪大,难以筑成,成吉思汗乃命铸铁瓦以盖之,乃成规模。古称“铁瓦殿”,当地人误传“铁瓦寺”。邱祖曾于博格达峰留诗篇曰《宿轮台东南望阴山》:
三峰并起插云寒,四壁横陈绕涧盘。
雪岭界天人不到,冰池耀日俗难观。
岩深可避刀兵害,水众能滋稼穑干。
名镇北方为第一,无人写向画图看。
至福寿观,但见铁将军把门,大门紧闭,不知何因。天池东岸本有老子故洞,《史记》卷六十三云:“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有言老子后离秦,乃至瑶池修行。因时间原因,加之大家皆勿用午餐,合议下山。虽已日暮时分,然仍见日掛中天,天下太白。忽又想起古人高适作《部落曲》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