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德国不容易
(2009-02-02 04:54:05)
标签:
留学求职德语乡愁德国杂谈 |
今天是二月的第一天,算起来我来德国刚好九个月。
这个过程大致有如下几个阶段。
最开始在哥德学院学德语。老师好,课程紧张,每天认识各种各样的人,我的德语进步很快,每天兴高采烈。当时正值夏天,周末要么装船下水,要么采摘,要么游泳,要么旅行。日子过得丰富多彩,我在德国幸福死了,不知乡愁为何物。
然后,我不得不转到其他的语言学校上那个融合班。老师和学生的素质和层次一下子低了好几个档次,我感到很郁闷。但这毕竟也是学习的机会,我坚持每天去。最后考试的成绩接近满分,我也算完整的做完了这件事。
接下来,我签了五个月的工作合同,有了第一份小工作。我感受到了在德国双职工家庭的辛苦和快乐。我知道了我的半调子德语在德语的工作环境中,让我像个傻子,我张不开口显示一下我的聪明才智,因为在哪都什么人都有,我也会受人欺负。我忍了,谁让我语言不够火候呢。我要用最快的速度学好德语,我强迫自己在家不说英语,我看报纸,看广告,听新闻,什么新词我都写下来。然后我发现,我老了,记不住了。
后来我回了一次家,再回来之后,我知道乡愁的感觉了。
新年伊始,我又开始写简历,改简历,准备面试,懵懂中承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以前那些年,无论在哪我都走的太顺了,现在生活才刚刚开始。
一轮一轮的语言班和新工作环境转下来,会认识很多人,但最终能成为朋友的就寥寥无几了。很幸运的是,我还是找到了几个和自己同属一个正常范围和学历范围的人(学历不是评价人的唯一标准,但有时确实是标准之一)。我们几个在德国外国女人,隔三差五会在自己家里或是咖啡馆里聚会,分担和交流作为外国人在这里的问题和困难。如哪家的语言学校更好啊,怎么能从job
center获得最大的益处啊,如何让他们继续替你交学费啊,换驾照啦,孩子啊,丈夫啦。她们在这里待得年头比我长,明白在此生活不易的道理也比我早,但我能从她们身上感受到一种积极的态度。她们都还在学习,并在出版社啦,医院啦,公司里啦做收入不高的半职或完全没有报酬的实习工作。她们的丈夫们都是正常人范围和正常收入范围内的德国人,但要按喜欢的方式活出自己,女人还要靠自己。如果这样横向的交流和比较,我就又会充满力量,因为我知道在这条路上我并不孤单。
知道乡愁为何物后,我有时就会想,我为什么会生活在德国呢?扯到这个问题上,就不得不扯到我老公了。他一直都在我的生活上和精神上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他说,因为这里也有你一个家。他一直都比我自己更相信我自己,以“让我幸福快乐”为生活指南。这话不是空说的,种种被我意想出来的生活的琐碎问题,会在他的行动中化为乌有。无论我生活在哪,需要愁得事情都差不多得,而关键是身边的人。在德国的家人让我无可挑剔,这个建家的路才刚开始,我得把它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