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aut training and Lunar or Mars exploration 一直是这里很热门的话题,提起One way trip也会有很多踊跃的志愿者。因为平时有太多的工作,很少有机会听一听这方面的课程,直到最近的profession visits 在工作范围之内一定要去,借此机会参观了不少相关的场所和设施。给我的印象是整个宇航员的训练过程就像是在培养一个人工机器人。在相关领域的学员们说我领悟到点子上了。所有这些艰苦、繁琐、重复性强,看似很令人兴奋,实际可以说枯燥乏味的训练,就是让他们几乎不经过大脑就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太空旅行中的各种环境都太艰险了,几秒钟思考的时间已经很奢侈了。从Life support 到Human factor,都是希望能使太空旅行中的环境能对人类友善一些,但是尽管如此,各种条件还是十分恶劣。
人类参与太空旅行与深空探测其实是这样的艰苦,可为什么大家还是对这项事业有这么高的热情,对宇航员这样的热衷和向往呢?我觉得一大半是因为好奇心,或许中间夹杂些殖民主义者的占有欲。对于未知区域的好奇和探索是我们的本能,明知这过程会异常困难,但深信从中得到的东西和自身的满足感值得我们去这么做。不能亲身经历,怎可充分知晓,又岂能就此罢休。但这本身是积极有益的过程,我们更好的了解了太空,又更好的了解了我们的星球,Inter-planetary就这样建立起来了。但不能忽视的是在这个看似绚丽的事业后是人类的艰辛。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几百年前的新大陆探索,可否叫做那个时代的Inter-continent 呢。又低头看看身边,这个多国大团体里,这里的思想是International, Intercultural and Interdisciplinary,同样的好奇心,同样的困难,同样的积极有益一面。也许一群对Inter-planet感兴趣的人,也会有Inter-的心态。这又让我想到了自己,过去的很多年,其实都在思考在哪里生活,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置身于哪种文化这几个问题。直到现在,我还是在努力探寻着答案,但没有想到的是“inter-”会来到我的脑海里。在知与不知,同与不同中,单次的往返让人懂得对比,多次的往返让人上升到错乱,“Inter- ”让人在这之间训练出一种习惯。生活之路还是很不容易,而我自己的Life support 应是逐步培养起来的乐观随和的心态。写到这,觉得文章从头到尾很没有逻辑,自圆其说一下,从太空中的大宇宙,到内心的小宇宙。
探索的终点是又回到了起点,一切如初,可我们的内心却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