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瘦

(2017-02-20 19:02:00)
标签:

感悟

葛闪

情感

分类: 人生感悟

年瘦

葛闪/

以前,冬天是瘦的,年是肥的。

春天喜欢与燕子结盟,夏天爱好和流萤拜把子,秋日找白云高谈阔论。而冬天呢,若是没有雪作为形象代言人来参与,冬天那副单薄的身子骨,实在让人感到无味。幸好,年是肥的,在形销骨立的冬日里,硬是撑起了一片丰腴。

小时候,我们盼年,不亚于旱地之于甘霖,蜜蜂之于花朵。日子在一天天临近新年时,我们的脚尖便翘得更高,手便伸得越来越长。母亲去采购年货,带着我们的目光而去,带着我们的目光而回。吃的鸡鸭鱼肉,穿的花花绿绿的衣服,用的锅碗瓢盆、口红粉底,玩的烟花爆竹,每一件都是新的,像是刚出嫁的小娘子,红盖头一揭开,崭新的面容就惊艳了众人的眼睛。

琳琅满目的年货里,我们最喜欢的无外乎吃了。母亲置办好年货刚回到家,还没来得及抖落身上的风雪,刚一进屋,在一片欢呼声中,每个人都口中生津,眼里火热,众星拱月般把母亲围在了中间。晚上做饭时,母亲在一片热气氤氲中忙来忙去,身影被投射在土墙上,随着灯光摇曳不定。我们在旁一边假装着做作业,一边急着想把目光穿透锅盖上的热气,想把锅盖下面的每一个谜底都揭开。而母亲,总是早已识破了我们的小心思,一边笑,一边却不忍戳破我们的面具。

年夜饭上桌了,我们再度感叹母亲真是一个神奇的导演——豆角、猪肉、白菜、丸子、鸡蛋、羊排、鱼、香菜等,它们在母亲眼中不分主角配角,生旦净末丑,统统都上台,母亲把它们安置在一起,总能让它们活色生香,上演了一出别样的饭桌上的春晚。

有时候,谁家的餐桌上遗漏了一道鱼,或是一盘肉,抑或一碗羹汤……千万别担心,“串食”在等着我们哩。那时的邻居们就是热情,有的甚至提前打好招呼——我家鱼买得多了,你家今年就别做鱼了。张家牛肉买得过剩了,李家就就在年夜饭的节目单上撤了牛肉,因为张家保管会准时地送过来。没有硬性规定,只是存在于乡邻们内心的最柔软处——记忆里的乡村,有很多东西,不经约定,自在人心。

新年里,就是有这么多规矩,吃亦是如此。无论是除夕当天的饭菜,还是大年初一吃饺子,正月初三之前戒荤腥,只食素等,一套一套的规矩,却没人嫌它繁杂扰人。因为,就是这些规矩,才能将年撑得丰满且充盈。

其实,将新年充实得如此饱满肥硕的,又何止于简单的吃喝呢?

是的,我们大多数人都讨厌繁文缛节,觉得太隆重反而显得见外。但敬天地人文,畏道法自然则是另一番道理了。大地与上苍之间本来就有隆重的仪式,譬如稻谷拔节是生命的成长,江河湖海彰显的是万物通融的力量,这些都是犹如朝圣般的敬畏。要压岁钱的时候,老家里讲究晚辈双膝着地,面对长辈咚咚咚磕几个响头,在晨光微熹中炸出春雷,在年初中磕出个吉祥和祝福。这样的隆重,繁杂一点又何妨?若是简单一句“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未免太过寒碜直白。拜年拜年,不拜如何成年?

以前,外出打工者在未知具体归期时,用一纸家书告知会在某个日子左右回家。于是,家的团圆,便是在两地的互相盼望中展开行程。不知道儿女何时出发,亦不知经过了多少站,更不知道具体几时几分到家。于是,赶年的人在急躁中望眼欲穿,盼归的家人在急躁中急切等候。虽是急躁,但却是温暖。细细思忖,年在翘首以盼中,空气里到处洋溢着企盼、重逢、归属、投怀等温暖的字眼时,路程漫漫,归途迢迢那又如何?

喜欢刘长卿在诗中有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在漫天的风雪之中,那个归家的人呀,过千山,行万水,断车轮,换瘦马,在归期茫茫未知之中疾走快行。彼时,再饱读诗书的人也会丢了唐诗宋词,扔了风雅志趣,只顾披头散发、跌跌撞撞地向那个叫做家的地方赶去。日落西山,夜幕降临,雪白家贫。目光穿透风雪,双脚踏破屐履,你来到了篱笆墙外,在骤然而到的惊喜声中,你这厢方才泪眼婆娑,那厢早已望断天涯……而现在呢,科技早已给我们规划好行程,始发时间到站时间一目了然,经过的路线弯弯曲曲在屏幕上分外鲜明,一切都早已有安排。所有的时间都变得飞快,但却又有很多的东西在不断的丢失。

我害怕,害怕有一天,春节到来的时候,“恭喜发财”被红包所代替,给逝去的亲人烧一刀火纸,被扫一下二维码寄托哀思而代替,亲手操刀的年夜饭完全被美团、百度糯米所代替。更害怕,以前年是不厚此薄彼的,公平的在男女老少的头顶上绽放出一顶又一顶烟花,而后来,却变成头顶一团又一团的苍凉。

我们并不想否认现代科技带来的文明给予人的便捷和享受,但却总觉得年相比较于以前,味道淡了,温度冷了,形体瘦了。

以前,冬天是瘦的,年却是肥的。现在,冬天越来越肥,年却瘦了。冬天与城市的灯红酒绿结了盟,而年却与冬天撕毁了几千年的契约。我多想穿梭到以前,若是有幸能生得一双回春妙手,为年把一把脉,触手温热,脉搏强劲。而现在呢,我们把手伸出去,摸到的却是瘦骨嶙峋般的年的臂膀,脉息微弱,触手薄凉。

年瘦了,瘦得苍凉,但不是就没有值得庆幸和温暖的存在。去年春节回家,当我走在老家的老路上,遇到一群老家的老人时,他们一边抽着旱烟,一边颔首微笑:“伢子,回来啦。”

有人认识我,真好;能被人认识,真好。犹如那句话写道:

愿你离家多年,归来还是少年。

《徐州日报》201612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唐朝的猴子
后一篇:1978年的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