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图片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来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接着,他们可以用尺量或用对折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学具准备: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直尺
二. 教法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三.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四.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图片: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图形,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大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自主探究,归纳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三)、应用拓展
用“画一画、摆一摆、数一数、折一折”练习来巩固这节的内容。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的收获是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