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熊玲:我害怕你会不喜欢我

(2017-04-26 14:22:46)
标签:

人际恐惧

人际紧张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熊玲心理咨询

分类: 心理与疾病

 


人是群居和关系的动物,对各种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朋友、恋爱婚姻关系的需要是最本质的需求。可有些人,既渴求人际关系又惧怕人际关系,Z女士便是其中之一。

案例与分析

Z女士是某外企的一名讲师,好几年来被人际交往障碍所困扰。她惧怕与人相处又渴望能融入人际圈子,她说只要跟同事们一起就感觉心慌,不自然;在领导面前感觉畏惧,如果开会发言,本来很简单的说话,会紧张得不知说什么,干脆就不发言。她越来越担心别人会因此瞧不起她。她不知究竟在怕什么,更无法理解自己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为何在人际交往中像个缩头龟?她经常动辄跟老公或儿子发火,事后又懊悔。有一天9岁的儿子问她:“妈妈,你知道我最幸福的是什么吗?”“妈妈不知但很想知道,是什么呢?”“是我小时候调皮犯错误,你逼我认错,我认了错你就原谅我”,儿子的话刺痛了她。她开始反思自己。

Z女士的内心独白:我似乎是内心敞亮却极其封闭的一个人。我意识到自己确有许多阴影部分的我,比如孤傲又自卑、过分敏感,老是苛求别人和自己。从小到大我就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特别担心别人的奚落,说话前总要反复掂量。我想,这就是我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在我记忆中,我的童年并不快乐。我是家里的老幺,生活上受到了家人无微不至照顾,可精神上是贫瘠甚至是虐待的。父母非常刻板,从来都是责骂和教训人,我几乎听腻了他们说“就你笨,没长进”,包括哥姐,都爱说我是全家最简单最笨的一个人。读书后,我习惯性将简单-愚笨相关联,也发誓要变得比他们能干、有出息。说实话我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才有了今天,可不幸我却处不好人际关系,甚至有人际恐惧。一方面我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个局面,一方面我总是埋怨父母没培养我的独立性和交往能力,认为他们给了我身体和生活照顾,却没给我精神关心。我知道不该责备他们但总爱责备,也知道我的个性不好,情绪常陷入抑郁,我很想改变却不知怎么改变。

从Z女士的内心独白看出,她的不快乐是因人际冲突,也看出她自己很明白痛苦来于内心阴影或个性缺陷,可就是走不出痛苦。这种现象的例子很多。一般情况,人若清楚问题(痛苦)的渊源何在也明白该咋办,可问题照旧或更严重,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当事者并不真正清楚自己问题的原由,二是当事者的潜意识依恋痛苦而害怕改变。

从心理学角度看,Z女士的人际惧怕首先跟她自恋型人格有关。这由于过去成人对她缺失精神关注的溺爱,养成了她不断需要别人的认同与赞美,但缺乏对别人的情感和需求的移情。缺乏移情是因为对自我强烈的关注,难以把别人看作是有各自需求的独立个体。比如Z女士在人际交流之前,总要反复思考自己“语言是否正确,别人是否会挑剔错误”,这一高度关注本身会让她失去判断力,她也就无从认识“其实别人在想自己的事,没法关注她”。这些性格是如何发展的呢?客体关系理论解释,是早期不良的亲子关系,阻碍了儿童自我和自尊感的发展。那时的父母给儿童的信息是否定和混乱的,儿童对他们的认识在“好”与“坏”,“可爱”与“可恨”之间摇摆,没有足够的移情角色模型,难以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以及对别人的需求移情。不良的亲子关系下,遭受否认和拒绝的儿童发展了一个自我的关系模型“自认为自己不好又无能”,也发展了一个对他人的关系模型“自认为他人不可信、冷漠、疏远”。孩子长大后,容易形成既渴望人际关系又排拒人际关系的心理。

其次,Z女士的人际恐惧是跟她深重的依赖情结和她内心的怨恨有关。每个人都有依赖性或依赖情结,只是依赖的对象、性质和程度不同而已。人的依赖性与分离焦虑高度相关,即你对某人某物过度依赖,必然伴有恐失去他(它)的焦虑。因为在一个人的意识成长中,是需要重要关系人物予以他人格方面的精神关注与肯定的。如果他没有获得足够认可,在他心里会埋下被忽视的自卑,会产生寻求重视的渴望。有些孩子的“多动症”就是一种寻求你关注我的行为语言,孩子关注愿望的本意是“你要重视我,承认我跟别的孩子一样好”!人天生就依赖别人的赞许和欣赏,依赖别人感觉“我有价值,我重要”的肯定,天生就讨厌别人对我“你真烦,真笨”“要听话,懂规矩”的关注。青春期孩子的逃学、逆反、沉溺酒吧网吧等行为,本质上都是渴求理解和认同失败的一种怨恨,是潜意识需要重要关系人接纳自己的种种逆向表达。

所以,人际恐惧的心理实质是依赖被认同的情结需要,是害怕被否认,害怕不被接纳的分离焦虑。这种情结和焦虑是无意识的,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常常不自觉地用压抑、或回避、或讨好别人等方式来缓解内心冲突。

熊玲:我害怕你会不喜欢我

走出人际惧怕的思考

人因为固有的本性和生活的空虚而常常聚在一起,却又因为有许多令人讨厌、相互排斥的特质而一再分散。以上案例说明了,人自小是在依赖大人的关照、又排拒大人责备(或他人打击)的关系中长大,成人后同样逃不开这样的人际环境,甚至是面临更复杂更冲突的关系。一个人若带着负面情结和不成熟的个性,势必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出现适应不良现象。像Z女士一样想改变自己、想走出人际惧怕阴影的人,可选择以下建议:

1、澄清你在人际中畏惧谁,害怕什么?任何惧怕或恐惧心理,都意味人心里有个怯懦者在作祟。消除恐惧首先要弄清别人的什么让你怕呢?人际恐惧者,在理智上很清楚别人没啥可怕,但就是不自觉在人前要害怕,这本身说明他有不清楚的惧怕原由,其恐惧也仅仅是一种内心感觉,不存在真有恐惧对象。比如Z女士,她很想与人融洽相处,也清楚她不能融入是因自己的个性敏感多疑、苛求人,而非别人真的凶煞可怕,但她依然害怕与人交流,说明她还有不清楚的道理,那就是她惧怕别人是假象,真正害怕的对象是自己内心隐埋的那个我,即令人讨厌的“最简单最愚笨”的弱我。这种意识化的澄清,可以帮助人在人际中撤回不合理的外投射,把对害怕的目标指向从别人转回自身的弱我。这也给你下一步能接纳别人清理了一点障碍。

觉察到真正怕的对象是讨厌的弱我,还要澄清在人际中你所怕的内容是什么。从以上分析看出,别人虽不可怕,但你的惧怕反应在人际交往中,那是否说明你担心自己那个弱我被人看见?还是害怕自己那个弱我应付不了别人?还是你害怕重复“被指责被否认”的伤感难受?还是胆怯的弱我不敢表达自己“未必”被责备的愤怒,然后把积蓄的怨恨转移到了别处(比如你常常责备老公和孩子)?还是……如此的觉察与澄清,你会明晰所怕的东西并不在现实,而只是你内心感觉的外投射,你需要做的是安抚内心的紊乱。

2、澄清你在人际中需要什么。一个人对什么过于敏感,象征对什么有高要求,同时有惟恐求不到的高焦虑。或者说,一个人对什么感到紧张,意味他特别在意着什么。

当澄清了你人际中害怕的对象和内容后,反过来理解,便是你在人际中的需要。比如你害怕在别人面前表现不好,说明你有自我表现欲,并很想展示自己;你若怕别人责备你,说明你需要别人的赞同和接纳。俗话说:无欲则无求,无求则无畏。

澄清你需要的目的,是为你在人际关系中有方向感。

熊玲:我害怕你会不喜欢我

3、承认和直面。人际惧怕者,是比较清楚自己在人际中因紧张而陷入的被控制感,以及想逃避的行为取向,但完全忽略了很想展示自己、想被人喜欢的正性取向。问题在于,受他(她)矛盾个性和观念的影响,觉得“有表现欲”这一想法都是不好的,因此他(她)会否认自己有人际表现的无能感,甚至会否认自己有彰显自我、表现自我的欲望。

应对人际紧张的策略之一,是你能够承认自己有表现自我的欲望,有被人欣赏被人接纳的渴望,有害怕受打击的怯懦与自卑,也有保护自尊或面子的需要。

当防御自卑的隐痛暴露后,我们才能够直面它、看清它,而准确地为它疗养。最好的疗养办法,就是承认需要和为实现需要做一点一点的努力。

4、做参与者。应对人际紧张的两种参与性办法:①想到你在人际中最怕的可能,试着做内心模拟训练:假如你最怕的是“全身冒汗,头脑空白”,那么你在内心设计好“那时只做一件事,即坐下来看我能流多少汗,想像血液流向我的大脑”。②宁做听者或看者,这是人际中感觉安全的“弱势位置”。身处人群中,你只需要洗耳恭听或静静观赏他人即可。因为一般人都有自我表现欲望,就特需要和喜欢有人能倾听他、观看他、欣赏他。这样,你不仅可避免被攻击、可减轻怕表现不好的担忧,还能实现自己希望别人喜欢你接纳你的需要。

5、分离过去,站立当下。前面分析到,人际恐惧多源于人过去体验的创伤与愤怒的感觉记忆,并形成有惟恐再受伤的防御,如逃避、自我否认、责备求全等。那么减弱现实恐惧,需要一次又一次用成人的姿态,分离自己过去的感情记忆,需要你诚实地哀悼过去被否认所创下的悲伤。具体作法仍可试着内心模拟:划分清楚两种关系,一种是你过去的“怯懦的小孩我——保护小孩的成人”关系;另一种是你现在的“保护小孩的成人我——别人”关系。当你感觉紧张恐惧,只说明是你“过去关系”的闪现,不妨让它闪现一会儿,然后恭请你站回现实位置——保护小孩的成人我,这才是你当下的角色。

其实,在你人际惧怕的背后粘着一个受委屈的小孩,她敢怒不敢言地期待你接受她的全部。

6、协调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人际惧怕跟所有与人相处难的情况一样,因当事者还没处理好失调的内在关系。协调内在关系,意味着你这个主体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接纳自己许多不如意的部分。

如果你时不时还在讨厌他人对你不够重视、不够关爱,说明你自己也在讨厌自己是不值得关爱的人。你需要先自己接纳“未必”不被关爱的你;凡是你认为属于苛求自己苛求别人的方面,先做到不苛求自己,这体现在你能够允许自己——偶尔情绪糟糕、表现不好、做事拖沓、责备人……还体现在你能够认同自己的强势,也能够接纳自己的虚弱。

如果说解决人际恐惧有妙方,那就是你能容忍自己的缺陷,能容许自己不要他人的赞许。

当一个人处理好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内心常处在和谐与平静的状态,自然能把别人当作有独立需求的个体,自然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和需要移情。通俗讲,这是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前提——知己知彼。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熊玲相关文章

     心理医生谈日常生活中负性情绪的处理

     自由选择的痛苦与神经症人格冲突

     她为什么一见陌生男性就脸红

     人际嫉妒与早期亲子依恋缺损

     感悟四季与心理障

     怎么思维怎么活

     真实与谎言的对话

     谁让你不快乐

     病着的健康人

     害怕说“不”的心结

     希望的陷阱

     借着控制,你觉察了什么

     感言如果

     理解与不解

     小是大,薄是厚

     心愿会伤人吗

     论认同与接纳情结(1

     论认同与接纳情结(2) 

     谁使你变态,谁又能救你

     为什么老是脸红

     可以除掉自卑吗

     她为什么会晕血?

     怎样面对别人的非议

     脆弱的本质

     犯案幻想的心理分析

     如何面对残酷的真相?

     我为什么总被“想意外死亡”的念头所纠缠

     任性的性欲

 

     

熊玲:我害怕你会不喜欢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