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病态的深爱自恋情感困惑成都蓝天心理熊玲心理咨询 |
分类: 婚姻与情感 |
——熊玲专访:如果爱情是一场病,那么我们有理由了解它多一点(四)
http://www.lantian99.com.cn/upload/1409/b1009115094.jpg
8.心灵咖啡:
为什么,有些人越是暗恋,越容易陷进去,然而一旦在一起一段时间之后,反而没感觉了呢?
除了光环效应这一常见的解释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对于恋爱中的“感觉”,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它对于一段关系的意义?
如恋爱中“爱死一个不该爱的人”、“忘乎所以”、“魂不守舍”等等感觉,我们是既无法用道德去框定它好与不好,也无法用理性去左右它该如何发展,总之恋爱的感觉,是难以掌控,但可以体验,可以享受的。无论你是凭“感觉”寻找到配偶,还是配对之后慢慢有了“感觉”,感觉这东西,都是不靠谱的内在精神面纱,它与过日子所要的实在性是两码事。但恋爱感觉的存在,和我们对它的迷恋,肯定会影响一对关系互动的质量,比如,某女找了一个大她十几岁的男人,在恋爱时她非常满足被“捧在手心”的感觉,她说,她很幸运自己找到了世上最爱她的人,可结婚后她渐渐没了这感觉,然后她开始质疑对方的爱,并拉开了双方互不信任的战争,然后她开始向婚外去寻找那份,使她恋恋不忘的“捧在手心”的感觉。这样的例子,跟前面谈到的“病态性自恋”一样,是带有性格缺陷的人必然有的关系冲突。
9.心灵咖啡:
为什么,有时相爱的人却反而无法好好地爱,总是非常纠缠也纠结?
为什么有些人不惜以自我伤害的方式来博取他人的怜爱?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以令人虐心的方式来表达爱,似乎喜欢看到对方为自己而痛苦?
为什么,我们会被曲折虐心的爱情故事吸引?
对于这一“虐文化”,您的看法是什么?
如何区分真爱与“病态的深爱”?
许多虐问题的根源,往深说,人是目的性动物,为了他自身的需要,是可以不惜痛苦为手段,为了他自身的利益是能忍受代价的。虐文化,正是在人所具备的这一核心动力下的产物。人们无论是自虐还是被虐,以成为受害者而获取好处或达成目的,是古往今来就有的“处心积虑”,古兵书里三十六计的“苦肉计”道明,以“受虐”实现愿望是人类早已有的一种存在形式。而随着人类需求的扩大,虐文化亦会更加怪异多样,如蹦极、攀岩之类的极限运动,狂吃辣椒、猪肉等虐人体的比赛,都可见人心的冲动与澎湃,非虐待不足以平息啊。
我觉得,虐文化是随时代发展而呈现的另类文化,应区别与人格有关的受虐。前者是一种社会现象,后者是个体的心理异常,一种甘受被攻击和自我攻击的心理反应。与人格有关的受虐倾向,除了表现明显的被虐自虐,如性受虐狂、被殴打被戏虐,在肢体上划痕、暴饮暴食等自虐,还有常被我们忽略的隐性受虐,比如老好人、牺牲者、拯救者、工作狂等人,看上去他们的所为令人钦佩,但他们是以牺牲(或伤害)自己的真实需要为代价,而他们这样是无意识的,并以牺牲自我为荣。显性受虐者的动机很单纯,就是为获取心灵的刺激和快感。隐性受虐者的受虐动机深层些,常见有自卑,故以“为别人好”而令自己感觉强大;或有不安全感的畏惧,故以“牺牲自己”而规避被攻击;也有被认同被接纳的渴望,故以“讨好他人”而获得满足…总之,隐性受虐的心理较为复杂。
而真爱与“病态的深爱”之区别,基本点在于,真爱是有边界的爱着真实的某人,病态的深爱是婴儿式的共生状态,是爱着对象身上的“理想自我”。其次的区别在,真爱是讲付出不求回报的爱,病态的深爱是索取对方关爱的回馈。
熊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