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悖论简史》(罗伊·索伦森)中有一小段对话让我韵味了半天。泰利斯(古希腊巴门尼德派哲人)认为生与死没有区别,有人问他“那为什么你不去死呢?”泰利斯答道“生与死没有区别”。问到“人最难的事是什么?”他回答说“认识自己”。问“什么是最愉快的事情?”“成功”。问“人是什么?”“人是理性的有朽动物”。问“什么是神圣的事物?”“既无开始也无结束的事物”。而苏格拉底用“所有的欠缺是基于无知,所有的德行都基于知识”认识人的论证,更让我回味无穷。
令人叹服,人类在公元前的几百年就有了那样精深的人类思想。
我在韵味人的奇特和神秘的感叹中深深感叹,“认识自己”才是人类惟一既无开始也无结束的事情,是人类千古而永恒的主题。不然,世世代代怎会沉醉这一问题不放呢?或许,正是这一人类主题的无始无终之特性,才构成了人所具有的神秘和奇特?
但我仍感觉迷惑,人为什么要无穷尽认识自己,又为什么总是认识不了自己?人既然是理性的,又为什么认不清自己呢?有些人为啥不关心日常生活事,而总是痴迷“人是什么,你从何而来,你将走向哪里”这样高深而虚无缥缈的东西?又或许,正是东西的深邃、虚缥才激发人的欣快感?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才构成了使人痴迷的精神世界内容?
韵味着先哲思想,我也陷入了虚无缥缈的感想,想谈论“认同与接纳情结”之话题。
认同与接纳的魔力。人真是奇特的怪物,从不满足自己是动物开始成为了人,成为人后又不满足人的现状,而总是时而懈怠时而疯狂地追逐呵追逐,却不知要追逐到哪里去,也不知还想成为什么。当人是“理性的有朽动物”后,实在无法忍受“朽”的意识,人类便努力创造着文明与理性,以使自己感觉强盛不朽。历来就是,皇室贵族擅长以强权保证(幻想)自己长生不老,平民百姓懂得如何适应(或服从)以使自己不至早朽。作为人,不管身份的高低,一开始便习得性有了认同与接纳的感知力。
人有生与死两大本能,如果把活力(或能力)象征生本能,把朽(或无能)象征死本能,那么人在这两大本能的驱动下,这一生便是认同与接纳富有活力的事物,而否认与排拒代表朽事物的一生。通俗地说,人这一生,只愿向他很认同的人和事物靠近,只愿接纳他想接纳的人和事物,同时人这一生,总是在与他反感的人和事抗衡,总是在害怕他认同的人否定他、抛弃他的顾虑中,艰难地维护着人际关系。
关于认同、投射认同概念与临床应用,精神分析领域对此有太多太复杂的研究,国内的年轻学者李孟潮“为什么要研究认同”一文就洋洋洒洒数万字,他的有关认同、投射认同的文字恐怕有一本书。为什么要研究认同?我想,因为人是关系动物,是在认同中成长,长成什么样取决于他认同的客体是咋样;因为人的终极任务就是“认识人”。看学者们研究的文献就知道,研究认同不是随便哪个人就能研究的,它像“认识自己”一样,水深得没底。你能掌握别人的研究都得下功夫。我是在掌握途中的人,感觉为什么要研究认同,不,应该是为什么要掌握认同?因为人是在认同中活动着。人的早期是活在他人的思想和要求里,那时他只能通过认同他人而确立自己,精神分析说这是“发育性认同”。长大后,人活在有他人思想也有自己思想的自我中。但,成人后的人,他可能未必认同别人却又不得不认同,可能善于既否定别人也否定自己,也可能还是完全认同他人才能找到自己。一句话,他可能活在各种防御性认同的世界里。
如果说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认同的含义是:一个人是如何变成像另外一个人的,那么,这个含义带有人被异化了的界定,即人不是他自己的意味。从这一异化感觉理解认同,认同对人的发展,起到的是病理性防御作用。但认同、防御机制有太多的分类,界定认同的含义是“一个人是如何变成像另一个人”看出精神分析最关注的是病理性认同和防御机制。李孟潮谈到“认同和防御机制的关系就在于,所有防御机制都是在认同的平台山进行的,防御机制的目的就在于促进某种认同,同时防止另外一种认同。”看来,认同与防御机制不可分割,它们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确实对于人来说,你要成长,要成为你想成为的某种人或某类人,认同是你能否“成功地成为某类人”的动力(动机)。如渴望成为“强大父亲”的小男孩,他会(仿效)认同他父亲的方方面面,包括父亲吸烟、吃饭的样子。渴望成为“李宇春”的女孩,她会拼命认同李宇春的所有,包括李宇春的发型、表情。
通过生活经验,我感觉到认同与接纳(情结)的不可分割。它们才是更明显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只不过,接纳情结是动机(目的),认同是达到接纳需要和情结满足的手段。
所以在这里,我更想谈论接纳的意义。
认同与接纳,都是必然有客体的,它们分别都有所指的对象。接纳,固然存在接纳与被接纳,或者说接纳者与被接纳者。如果说人类最原始的恐惧源于分离焦虑,那么人对被接纳的渴望应该是最原始的愉悦需要,即最早的满足和愉悦感源于被接纳。反过来说,人的心理疾病可源于早期的接纳挫折,或经历过被抛弃的体验。
人,天生就有接纳情结,该隐便是这个情结的原型。《圣经》关于该隐犯罪和受到惩罚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通过对惩罚的接受,罪恶感得到洗刷)这一事实的范例,即人最害怕的不是惩罚,而是遭到拒绝。上帝接受了亚伯的奉献,但拒绝了该隐的奉献。上帝不说明任何原因,就给了该隐以人无法生活的最坏处境,即在不为权威所接受的环境下生活。上帝拒绝了该隐的奉献,因而也就拒绝了该隐。对该隐来说,这种拒绝是无法忍受的,所以他杀害了对他既憎恨也认同的对手(又导致了实在的犯罪事实)。该隐所遭到的惩罚是什么呢?他并没有被处死,甚至没有受到伤害,事实上上帝禁止任何人杀害他,而该隐的标记意味着保护他免收伤害。他所遭到的惩罚是成为一个被遗弃者,在上帝拒绝了他以后,他就和他的同胞分离了。这种确如该隐所说:“我所受到的惩罚,远过于我所能承受的。”
该隐情结,就是一个接纳情结。上帝是权威的象征,他的接纳与否,决定着他者生活价值的命运。尽管我们不知上帝因何判断谁该被接纳,谁该被抛弃?但我们很清楚信奉上帝的人,不管上帝认不认同自己、接不接纳自己,他自己都是对上帝高度认同,甚至可说是共生性认同的;我们也清楚,亚泊和该隐为了得到上帝的接纳,而予上帝忠实的奉献,可上帝的接纳因人而异。
这里可以看出,上帝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不存在要谁的接纳而认同谁,只存在(你们)对我绝对认同的癖好,否则,我会遗弃你。也看出,亚泊和该隐代表上帝创造的凡人,他们生活在绝对认同权威的神话里,其绝对认同的背后是恐惧被权威人抛弃。因此说,那样的认同(婴儿模式的粘附性认同、自恋性认同)仅仅是保护他们脆弱心理、避免分离焦虑的防御性手段,而不是想成为“上帝”的动机或目的。
所以,该隐情结隐喻了这样一个含义:体现凡人的重要感和存在感,是看你是否被权威人物所接纳。
为什么说“认同与接纳的魔力”呢?因为认同对人的成长作用非凡,而接纳(情结)不仅有促进人认同的正性力量,还有致人迷恋对象、扼杀人自我意志的反作用力。如果把该隐情结视为导致他真犯罪的原因,那么,人的接纳情结可以是致人病理行为(或心理疾病)的动因。
凡具有魔力的东西,是具有诱惑性的,它可诱使人在某个领域变得疯狂,或诱使你不知不觉中误入歧途。因此,魔力有走火入魔的风险,它超越了动力的正性感觉,魔力比动力的量旺盛,并带有邪恶之嫌。就犹如武林派别有正教与邪教,有英雄与枭雄之分。只不过英雄背后是受代表正教的善良、光明、正义、正气、勇气、拯救等力量在驱动,而枭雄的背后是受代表邪教的野心、征服、勇气、阴毒、攻击冲动等力量的驱使。
象征来看认同与接纳的力量关系,接纳较认同富有魔力。认同是可以为了接纳而妥协的,人为了获得他重要客体的认可与接纳,是能忍受手段的艰辛,哪怕埋藏自己的真实,甚至完全没有自我地活着。比如,《宰相刘罗锅》里的何坤就是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那些忍辱负重、活得很累很累的老好人,也属于被接纳魔力附身,即有接纳情结的一类人。(待续)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 熊
玲
2009、3、17
熊玲相关文章
心理医生谈日常生活中负性情绪的处理
自由选择的痛苦与神经症人格冲突
她为什么一见陌生男性就脸红
人际嫉妒与早期亲子依恋缺损
感悟四季与心理障碍
怎么思维怎么活
真实与谎言的对话
谁让你不快乐
病着的健康人
害怕说“不”的心结
希望的陷阱
借着控制,你觉察了什么
感言如果
理解与不解
小是大,薄是厚
心愿会伤人吗
论认同与接纳情结(1)
论认同与接纳情结(2)
谁使你变态,谁又能救你
为什么老是脸红
可以除掉自卑吗
她为什么会晕血?
怎样面对别人的非议
脆弱的本质
犯案幻想的心理分析
如何面对残酷的真相?
我为什么总被“想意外死亡”的念头所纠缠
任性的性欲
有一种悲凉很无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