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登白鹤尖走枫树湾古道

标签:
白云山白鹤尖括苍古道枫树湾岩泉户外行走 |
分类: 处州古道山岭 |
周日登白鹤尖走枫树湾古道
白云山东部有山白鹤尖,鲜有人行。
周末天气晴好,城边走走正合适。看到小虾走过枫树湾古道绕白云山东边山路回来的线路,相询得知路况尚可,便决定逆向绕圈去走一走。
周日19日14人在岩泉村口集结上山,也就是现在括苍古道的入口处。沿岩泉岭登山百米,右边有荒废水渠,沿渠前行从山边绕行一个多公里,近长坑口登上防火道。
据《丽水市地名志》载,“白鹤尖:山峰,位于丽阳乡与枫树湾乡交界,海拔507米。北临山流后村与枫树湾村”。可见,白云山系间的白鹤尖,就是位于长坑与银坑之间的山峰,也就是我们从防火道上山登顶的山峰。白鹤尖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山形,山势从1050米的陈寮山尖倾泄而下,南北向不断降低,直至丽水城边。东西向两边是深陷的长坑和银场坑谷,两边非常的陡峭。
上山的防火道有一个多公里,早年开挖的通道有十来米宽,不急不缓,倒也不太难爬。道边,大多是木荷、松树、榆树等乔灌木,二十来年的封育,树杆大多有碗口粗。沿防火道架设了高压线,间隔几百米有高大的高压线铁架,直通陈寮和太山。路上,可以看到山下长坑口的黄塘水库,一汪清水碧绿,特别可爱。几个朋友长年在此水中游泳,若是夏日,我也想跳入水中,清凉一回。
白鹤尖山顶,只有窄窄的一条山脊线,两边可以看到群山尽伏脚下,视线很是开阔。最高顶上,有一座高压线铁塔,向东可见对面的楼梯尖、大岭、却金馆等村,山下就是枫树湾。向北可看到陈寮村的层层梯田,以及高大的太山雷达站。
山顶下来,折向东边的山路下山。顶上一段比较陡峭,平时少有人行走。幸好小虾在两步路上有轨迹可导,沿着早年留下的山路痕迹下山。半山,有大片的竹林,走出竹林就到山下岙坑中了,出来就是山流后村。
山流后村建白鹤尖之下,有山涧注入银场坑,因名山流后,也称山留后。小村大多是砖混小洋楼,人气还比较浓。由于地势较高,整村朝向东边,视线开阔,是宜居的好地方。出村下山有机耕路通向水边的枫树湾村,路边全是杨梅树。枫树湾盛产的杨梅,便是来自此片山林。
枫树湾村,因村居白鹤尖两山间水湾地,村口原有三棵古老枫树,故名。村中虽有枫树,但这三棵古老枫树在哪里,我是多次寻找未果。
枫树湾是古时括苍古道经过的重要村庄。穿村而过的古道,虽然路面已被改造,道边尚遗存有商铺、驿站、凉亭、小庙、古树等,依稀能感受到古道的气息。出村往岩泉的一段古道,早年曾掩没在树丛之中无法行走,我与石头、一聊等人多次探寻,多次组织队伍驴行,引起各方重视,得以修复开发。
一公里多的古道,基本沿着原来的走向修复,全程石砌路面,古色古香,很有味道。可惜的是,岗上半路的骑路亭墙面大部分倒塌,亭面的瓦片破损非常严重,一些柱梁都掉落下来,几成危亭。亭中立着的石碑,碑上“公议亭”三字倒还清晰可见,具体的碑文经长期的风吹雨蚀,已是十分的难辨。
下山的岩泉岭,穿过山谷中一片枫树林,风景不错。碗口粗的枫树,有几十年树龄,株株挺拔修长,如北方的白杨树,又如昂首挺胸的卫士忠实地守卫着古道。
站在岭头下望,如船形状的岩泉村已荡然无存,取之是在建的未来社区地块。其实,岩泉村一带地势非常好,村北倚山,南临田野,山势起伏,涧水交流,岩泉的村名便是以山水得名。古人有诗形容岩泉村为世外桃源之地:
“万山尽处见人家,桔柚依墙满树花。
据《丽水县志》载,清代处州府学训导项炳珩有诗专门形容岩泉村,云:“绝壁青屏敞,飞泉白练悬”。足见岩泉一带自然生态非常好。
岩泉更是括苍古道的重要驿站。古时行路难,古人千里迢迢一路艰辛奔赴处州府来。到岩泉后会休整一宿,更需沐浴更衣一番,穿戴正装再徐徐进城拜官、访友。那时的岩泉村内,古道穿村而过,两边店铺林立,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看到现在岩泉、九里等村落已开发利用,所有的一切都烟消云散,再也见不到旧时的模样,心中不禁怅然若失。
绕一圈,全程9.2公里,耗时3:40时。到家,午时刚过,午饭后美美的睡了一觉,特别舒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