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又上翁山头

标签:
莲都北乡雅溪泄下翁山头西溪稽勾古道 |
分类: 丽水走村爬山 |
国庆又上翁山头
翁山头,莲都北乡一家人的小山村。
国庆前,雪莉又微信邀约上翁山头,我到群中问问大家,想不到响应蛮积极的。便与雪莉相约,大家国庆2日再上翁山头。
翁山头地处莲都北乡与武义交界的高山上,属雅溪泄下的一自然村。村宅坐落海拔997米的黄泥背山之南山头,最早是姓翁人氏徒此居住,故名。
去年,也是国庆第二天,在雪莉带领下一行9人从岱后走10里的山路到翁山头。翁山头在岱后西边,山路缓缓而上,距离长一些,倒也好走。今年,雪莉带大家走从泄下登岭而上的另外一条路。泄下上来一路向上陡了许多,距离却是短一些,只有3公里。不同方向的山路,有不一样的体验,挺好的。
2日早7时半,14人分乘三车丽水北上高速,洪渡口下过西溪到泄下。芙韵邀请了拆迁时同组的好友吴主任、陶队等三人同行。初见吴主任,长得精干结实的中年汉子,一看就是干活做事的好把手,可是怀里却抱着一条贵宾犬,非常疼爱,这个反差有点大,令人多少有点意外。吴主任早年在雅溪一带工作多年,对这边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一路上与村民打着招呼,路况也非常熟悉,倒是让我省心不少。
车过西溪,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西溪乡贤朱君和朱祖新老先生。朱君人在杭州,老屋在村口,父母常回村居住。早年曾来吃过一回酒,给老人劝下两碗家酿红酒,回程一路翻肠倒胃,记忆深刻。朱祖新老先生早年在庆元任副县长时,我在府办亲眼所见其夙兴夜寐,工作勤勉敬业,令人敬佩。到莲都后,主编了《千年西溪》、《碧湖古镇》等书,还特意题字送我。我还真的把书细细读过一遍,让我对北乡望村--西溪古村和碧湖古镇的文化历史有所了解。
过板染村时,只见古村居于坳口之上,两边是深深下切的山谷,我便想此处定是板染岭头所在了。早年石头热心走古道时,曾多次到西溪周边探寻稽勾古道,走过石塘岭、大鹤岭、板染岭、青峰岭等地,可惜我俗务缠身,一直不得以从行。稽勾古道始建于隋,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当时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在处州置栝苍县设处州郡。为加强处州郡与京都长安的联系,率向西北方开辟稽勾古道。古道起自丽水城北边的丽阳门,出城后经北郭桥、花街至林宅口,经太平、小安越大鹤岭至双溪、洪渡,从金竹口经西溪村,越板染岭,过和尚寮至库头、双源,登稽勾岭、青峰岭奔武义而去。清《丽水志稿》中称“稽勾山在县西北一百里,与武义龙门山对峙,势极险峻,盘绕二十余里,为瓯栝达都会通衢。”稽勾古道便是因过稽勾岭而得名。
站在高处看板染村,几幢泥屋集中在山岙背风处,没见到特别大的宅子院落。而不远处的和尚寮已早无人居住,只留下空地名了。
车行一小时到泄下,停在泄下村中间文化礼堂前的空坪上。下车抬头看,空坪前两小山夹峙,廊桥横架,一水穿出,山两边崖壁上各有一株三五百年的南方红豆杉。路口还有一座水泥浇筑的牌坊门,上书对联:“继革命传统建设家园,葆老区本色培养人才”。这样的布局,极似古时村尾的风水格局,只是疑惑此地又处于村子中间。沿水头走上一小段,打开手机地图看看,泄下村沿溪两岸而建,形成长长的条型。据《丽水地名志》载,泄下村庄坐落在泄岭塘背山之下,因名。
从村中房屋新旧来看,水口向上正是泄下老村,房屋沿溪流两岸而建,停车处恰是古村的水口风水所在。只不过后人把房子沿溪下流而建,整个村庄拉长了。
村中有人在溪边,正在蒸糯米做白酒,乡村做白酒大多是用谷糠或高粱为原料,用上好的糯米直接做白酒还真不多。饭熟酒出,酒香味、糯米饭味满街飘香。泄下以高、张、周姓为主,多时有近800人口。我问路边聚着的老人,都说村子老屋都没了,原有的几个祠堂也倒了。我沿路探头探脑的看着,看到的都是普通的乡村民居泥屋。
从村后山岭道上山,沿山沟上行一公里到机耕路边。山路大部分是块石砌的岭道,也有部分土路,道路应该比较大。只是现在走得的人少,许多地方塌陷破坏,只留下一条小径通行。上山的机耕路为了翁山头边上的垦造山场而开,这样的路往往开得匆忙,坡陡路差,有个两年雨水冲刷基本不能通车了。今年的天气特别反常,往年国庆节气温已降到20来度,是丽水最舒爽的季节。而今年天气依然是30+,甚至是超35度以上,秋天过成了盛夏的闷热。路上天气闷热,太阳很猛,2公里的机耕路走得还是辛苦的。
翁山头周边山峦层叠,岗岭连绵。周围有千米山峰上坦湖、洋岭尖、大尖山、棋盘寨、马背尖、羊对尖等高山。爬上岗背,就见山岙中孤零零的一栋泥墙老屋,整个山头也只有这一栋泥房。房子周围一圈都是山砻梯田,除了一些白菜、茄子、辣椒等日常菜蔬外,最多的是大片生姜和茭白。生姜长势很好,挖出的新姜又壮又大,而茭白基本上失管,任由生长,老人也只是偶尔采几株吃吃。去年还种稻子的几砻田地长满了杂草,屋下种了许多玉米都干枯剩下了老杆,房边还栽种了几株板粟、枣、梨、桔、石榴等果树,但没看到什么挂果。我细细看看房屋四周,与往年相比,少了一些生机,似乎更加荒凉了些。
说实在的,翁山头真的没什么景色可看,纯粹是一群人喜好出来到户外走走,呼吸山野的自由空气。本来后山上绿树成荫,生态环境不错。偏偏搞了个垦造耕地项目,山顶周边几百亩的山林,全部被垦挖改造成了所谓的梯田。脑残都能想到,山顶上能开田种出稻谷来吗。其实大家心中都清楚,问题出在上面,出台了所谓的耕地指标异地买卖置换政策,一边让发达地区的保护耕地堂而皇之的开发利用,一边让山区县市为了利益破坏山林生态垦造所谓的山顶耕地,纯粹是“皇帝的新装”,自欺欺人的把戏。去年,上面还种了玉米和大豆,当成耕地种植项目在管理。今年倒好,随着国家督办整改,又要把垦造好的耕地退耕还林,要求乔、灌、草结合,生态立体复绿。基层同志又变着花样,种上了桂花、油茶、白茶、木荷、红豆杉等苗木。这3年,这山头,砍了挖了白化了,现在又要再种回来复绿,这么反复的折腾,只应了一句劳命伤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