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秋又登正岙岭

(2021-09-23 00:57:31)
标签:

莲都100

峰源郑地

正岙岭

周坑石塘坑

石荠苎

分类: 丽水走村爬山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正岙岭,难以忘怀之地。

白露过,秋意渐浓。乡间,秋风送爽,稻浪成片,瓜果飘香,丰收欢歌,又迎来了户外行走的好时光。老道推出莲都100系列的正岙-周坑-下吴十公里古道休闲线路,顿时吸引大家的眼球,也许是看到名额有限,糖果热心帮我报上了名。

11日周六早5点醒来便不敢深睡,迷糊到5点半起床。吃罢早餐,6时半乘糖果的车,随20人的车队出发。上峰源的公路,有部分路段在翻修破损的柏油路面,虽单向能通行,停停开开8点钟到了正岙门。正岙门并没有门,其实是一个山坳口的地名,只是今人新建了一座“大山峰森林公园”石牌坊。这样,是否会让后人误解,正岙门是指牌坊门?牌坊前后各有楹联一付,分别云:“越岭穿云直向奇峰探晓日,寻诗载月漫从林海识天湖”、“林影婆娑摇曳莫忘梳月廊,莺声婉转叮咛重约情人谷”。把大山峰周边的奇峰异景都串起来了。门边是到天湖的四峰岭古道入口,09年曾走过,记得古道较平缓,走上半来小时就可以到山上湖边。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大山峰一带山势地形颇有意思,海拔1218米的大山峰南面,群山环绕间形成一片谷地,谷地向郑地村倾斜。若是从高处看,状如仰天盛开的莲花。这一片便是原来郑地乡的属地。也不知莲都的地名来历,与这有否关系。

正岙门下行不远,车停正岙村委会门口,开始徒步。正岙村辖正岙和周坑两个自然村。与云和交界,解放初建曾属云和县郑地乡,1958年划归丽水县管辖,属峰源管理区,现为峰源乡属地。正岙因村坐落大山峰东南山坳,小井村上方,俗呼井坳,因方言谐音演变为正岙。

小村不大,几十幢泥房屋沿山坳散落分布,大部分的房屋年久失修,少有人居住,几乎没有新建的砖混新房子。村口有幢两屋的砖混楼房,估计是早年的林业站或村学校的房子,现在装修改建为农家乐,里面很混乱,似乎也没什么客人光顾。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正岙村中有幢叶氏大宅,很是气派。2009年一群人沿石塘坑走到二级张庄电站,溯溪2公里后到周坑,爬正岙岭上来过村时,第一次看到叶氏大宅。虽极其疲乏劳累,依然在大宅门口瞄过几眼,对门口的两对旗杆石和房中的梁柱牛腿细腻雕刻印象极其深刻。趁大家稍事休整,我便提前穿过小村巷弄,到老宅前面看看。

时隔十余年,老宅已面貌全非,宅子的房屋全倒塌了,只留下大门墙和门口的两对旗杆石。本以为,老宅虽破,房屋至少还会保留着,想不到那雕梁画栋精美的百年老宅,居然没人维修,全倒塌了。两对旗杆石上,各阴刻楷字为:“贡元叶之玉建”、“宣统叁年亥月”;“候选训导叶之潘建”、“律中应钟吉旦”。由于音律与一年中的月份恰好都定十二个,古人把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据《礼记。月令》上的记载,律中应钟对应着孟冬之月,即十月份,“吉”指初一日。“律中应钟吉旦”即十月初一日立。相连的两幢房屋大门上,各有阳刻石横匾:“奇峰远映”、“奇峰毓秀”。以我的理解是希望房屋能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寓意在山川秀美之地,能子孙人才辈出,世代兴旺发达。

连建的两幢房屋主人是叶之玉、叶之潘兄弟俩,哥哥叶之玉是宣统三年(1911年)的贡元,弟弟叶之潘是清光绪庚戌恩科(1903年)进士。查阅资料找不到兄弟俩的相关文字记载,向认识的正岙村叶氏后人炜庆君打听,炜庆小时候生活在村子中,常到老宅中玩耍。他听村中老人说,叶氏兄弟俩是当地最大的财主,清末获得功名后,多次婉拒民国政府邀约,一直安心在家经营,家底极其丰厚。周边郑地、尤源等村的田地,甚至到云和石塘一带的许多田地都是他们家的。据说,兄弟俩曾捐资兴建位于周坑自然村5里外,沿石塘坑溪边官道上的崇万桥。

时代变更,年月沧桑。叶氏后人散落各地已无从得知,祖屋荒废倒塌无人过问。我站在残墙断壁的老宅门口,不禁唏嘘,个人在历史长河中如沧海一粟,一切如过眼烟云。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出村下山的岭道为正岙岭,沿着山湾一路向下,全长有2公里,直抵山岙溪边的周坑村。岭道全程用溪坑的大块鹅卵石堆砌,宽约米许,台阶不高,方便行走。这条岭道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十多年的走村徒步中,这是最难走的岭道之一。那年从石塘坑溯溪到周坑,也许是前面的路走长了、走累了,当时陪着老道爬这条岭道是又饥又渴,极其的劳累,记忆中是迈着沉甸甸的脚步,凭着毅力一步一步上岭的。正岙岭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和阴影,当时看到老道发的贴子,心中就有点发悚。

从小在周坑长大的芙韵告诉我,对正岙岭的记忆太深刻了。岭道是周坑村出行的唯一通道,小时候就与姐姐跟着父母,把家中的毛竹、木头、茶叶、笋干等山货用肩膀扛着爬上这条岭,扛到正岙村去卖钱的,有时一天要爬上几趟,乡村的生活真的很艰辛。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其实,岭道不长,景色挺美。出村一段,在山砻田中绕行。蓝天白云下,成熟的稻子在秋风的吹拂下翻着金浪,沉甸甸的稻穗,好像在金色的海浪里涌动,流淌着沁人心扉的稻香。丰收的欢歌回响在绿水青山之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气息,一派繁荣喜悦的景象。看到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愉悦起来。

也许是走的人少了,古道上杂草丛生,许多路段只留下中间主石块的小径。也正因为人走得少,古道边的猕猴桃等野果挂满枝头,令人惊喜。水英、草几个,又挖了不少的兰花、黄精等。一路上,还长着许多的石荠苎,满路飘香,也让我们少了蚊虫的叮咬。石荠苎又名野薄荷、子草、野藿香等,一年生草本,民间用全草入药,治感冒、中暑发高烧、痱子、皮肤瘙痒、疟疾、便秘、内痔、便血、疥疮、湿脚气、外伤出血、跌打损伤,全草又能杀虫,根可治疮毒。庆景龙一带的村民又称为香薰草,村民常常采来晒干,在夏日泡凉茶解暑。也许莲都当地人很少采用,我问了几位同行者,都不认识这宝贝。

到周坑,左转沿着机耕路走5公里到达下吴村。又晒又热的一段水泥路,走得心累。下吴村是毛山村的自然村,地处山坳,小坑穿村。早年吴氏徒此建宅,因居于毛山之下,俗呼下吴,雅称夏吴。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在村口人家稍事休息,冲上茶水,沿着下吴岭向石塘坑下山。下吴岭从村下的大王庙地块穿过,循小溪坑边下山,只有一个多公里到石塘坑边的水泥路。石塘坑边的水泥路从周坑村通向二级电站厂房,早年溯溪时,还是米把宽的临时机耕路,现在路面翻修加宽后,可以通小车了。

看时间已近午时,大家在路边席地而坐,拿出包中的各色中餐美食,这吃一口面包,那拿一段玉米,不一会就吃得饱饱的。

早年溯溪,感觉石塘坑的水很清澈。特意到溪坑中洗了一把手,现在的水变得不那么清了,总觉得有点不干净。倒是水中小鱼蛮多的,一眼望去,小水潭中大大小小都有。记忆中,张庄电站到周坑村段峡谷,由于更接近源头,峡谷两边山体更为陡峭,海拔落差更大,基本是窄谷形态,水量也比较大,此段峡谷内瀑布成群,龙潭遍布,成为整条峡谷最出彩的地段。站在路上,可以望到峡谷中的瀑布声势浩荡,几乎是每登高一级就有一个瀑布,而且形态各异,各具特色。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沿水泥路上行2公里,回到周坑村。周坑村房屋依山而筑,一房挨着一房,紧凑地挨着,颇为好看。因村子建石塘坑上游,此坑纳尤源、郑地、高沅等九坑之水,以“九”、“周”方言同音,故名周坑。

村子路边高堪上的房子中,还有两位老人坚守村中。老人很客气,倒了半斤的土茶到脸盆中,连着倒入好几瓶开水,泡了热茶招呼大家。乡下土茶现泡出来,味道特别的纯香,大家尝后纷纷续水再喝。没聊几句,叶秘就认上了亲戚,水英、飘、佳佳几个用峰源土话聊得欢,不时哈哈大笑。反正我也听不懂,便倒上大杯土茶,到门口歇息一会,养点力气登爬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上山的岭道虽累,但不难走。慢慢走,半个多小时就返回了正岙村。我与老道想了想,上次走得辛苦,原因还是前面溯溪消耗太多的体力了,导致后面走得累。

全程共13公里,用时5个多小时。下山的路,糖果开得更快,下午四点不到就回到了家。

走走山路,洗洗歇息,看看照片,心中涌动的是满满的幸福感。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初秋又登正岙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