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行云景泗洲岭古道

标签:
云景泗洲岭古道午荫亭驿站云和安溪东岱乡约柴岩下岭 |
分类: 处州古道山岭 |
雨行云景泗洲岭古道
芒种日,江南多雨。
连续三天阴雨绵绵后,天气预报周末阴到多云,恰是户外走走的好日子,便邀约走云景泗洲岭古道。
周六5日早7时半,8人分乘两车赴云和。下高速去安溪路上,天空开始下起了小雨。今日芒种,谓“麦至是而始可收,稻过是而不可种”,
车到安溪,停下武村委会门口,整装步行。溪边,立有宣传牌,指示云景泗洲岭古道入口,以及线路图和简要文字介绍。细细读来,可以全面了解古道的前世今生。简介文字表述严谨、内容全面、用词简洁,如此恰当,这在乡村旅游设施上不多见。
全文载录:“云景泗洲岭古道(云和段),远古先人开辟,云、景、龙、庆四县通衢。明万历十六年(1588)洪氏先祖从括苍芝田迁云邑安溪,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蓝氏先祖由福建古田县十八都小恭岭迁云和安溪,之后,云景两邑民众共同修筑成型。清时历次重修,建午荫亭。民国七年(1919)景宁知事陈景元、前云和知事杜坦勘查议修,由两邑咨决分境,乡绅捐缘,自次年三月二十五日兴工,至九月二十八日竣工,计筑路三千二百九丈六尺,凡给工资九百一十一洋元。上世纪十年浩劫,墙倾道圮。2015年随着乡村旅游兴起,为了加快推进民族乡村振兴,由云和县安溪乡政府筹集叁佰余万元于2018年5月启建,历时一年余。全程3500米,其中修复山道1450米,铺设路面980米,新修水渠300米,新建栏杆380米,新建公厕两座,新修凉亭一座,修复午荫亭驿站和悟隐殿,搭建观景平台等诸多景观。”
安溪是畲族乡镇,与景宁交界。境内山峰簇拥,与大均的界山薄刀岗(1178米)、西坪岗背(1085米),以及与外舍交界的笔架峰(924米)为高峰。还有佛儿岩、泗洲岭古道等景点。驻地后塘,随着这些年的人口集聚,沿安溪源边相邻的下武、下村、上村房屋都联在一起了,形成美丽的小集镇。
村边,碧草红花、柳树依依,一行人说说笑笑,沿着山道向笔架峰方向上山。路边,许多农户用小型翻耕机在耕耘稻田,往年这些山垄田都要靠人力或牛犁耕田,非常辛苦和效率低下,现在各类小型机械的普及,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农民种田也轻松些许。
薄雾腾起,山色空朦。山道两旁古枫参天,绿树婆娑,秀竹满目,山花烂漫。山涧泉水激石,泠泠作响,绿阴丛中,野鸟鸣唱,声不绝耳。
雨中登古道,有着别样的景致。淅沥的小雨洒在大地上,更显满坡的青葱和翠绿。空气中充满了湿润润的滑腻感,皮肤特别的舒爽。雨不大,我干脆不撑伞,任由全身自由呼吸,享受这极高副氧离子的大自然清新气息,胜似任何化学品的护肤保养。
泗洲岭古道是旧时云和与景宁两县间主要通道。据记载,云和南至景宁县道有二,其一,云和城向东经沈村、折向南经景川,越洪岭、岚头岭过外舍到县城为主干道。便是通高速前云景公路通行的路段。其二,自云和镇经安溪、泗洲岭下外舍到县城。这段路线距离相较更近,但是泗洲岭比岚头岭要高要险,旧时交通往来会不便一些。由于此段距离近,云景高速便是在笔架山下打了6公里长的隧道,曰泗洲岭隧道,直通景宁。据景宁光绪版县志记载:“景云古道,起于景宁鹤溪古城,途径鹤溪仙童、学田、三角塘头、玄坦殿、莘田、鸭蛋坑、洞天门、外舍村、北岸、双坑、三丘田、岭脚、半岭、泗州岭(景宁与云和界地)、安溪山寮、下村、下武、程宅、黄水碓、至云和县城,全程六十里。”
岭道为条石或块石铺设,一米余宽,步步登高,到坳口岭头3个多公里。前面一公里左右的岭道,有2米多宽,中间以一尺多方的巨石板铺设主路面。这在丽水山区的岭道中,并不多见,显得特别的气派。后面的岭道依山而筑,呈之字上行,路面不太陡急,让人更易行走。倒是有点小雨,斑驳的石块上比较滑溜,脚上作劲,会走得更辛苦。
坳口午荫亭是古道最具特色,也最有文化内涵和品位的地方。景宁县志记载:“泗洲坳,又叫泗洲岭头。位于县城东南8.5公里,外舍乡西北。与云和县安溪乡为界。岭上设有午阴亭,昔立泗洲大圣神位,故名。为云和至景宁两县古道要冲,立有亭碑一方,为县人柳景元题撰,今存”。
十年前曾登岭观亭,当时午荫亭只留下半截石墙和拱形石门,以及歇脚亭、厨房、茶亭、客栈、马棚、寺庙等遗址。站在茅草丛生的亭前,曾感叹驿站占地之大,建筑规模之多、规格之高、工艺之特别,真有处州第一驿之气势。
时光荏苒,如今的午荫亭、驿站已修复一新。在原址上尽量保留原地基旧石,恢复了亭子和庙宇等建筑。修复中较好体现了修旧如旧的文物修复原则,让人看了感觉很不错。中间穿行古道的石拱门上,有“竹韵”、“松声”两块旧石碑,字体苍劲有力,其意境与午阴亭所处的位置,倒是十分的贴切,细细体验,可悟古人文化品味,内涵之深远。
泗洲岭头就是古道的最高点,海拔有740米,也是两县的分界处,边上就是海拔900多米的笔架山主峰。站在坳口,向两边远望,只见峰峦叠翠,浓雾翻滚,比起晴日,别有一番意境。
“雄关一朱幡,崎岖度岭关,
云雨歇亭际,人在半云间。”
这是一首仿宋朝元绛《泗洲岭》的无名诗作,元绛《泗洲岭》所描述的是指湖北的泗洲岭,原文是:“万里一朱幡,崎岖度岭关。路盘云雨际,人在斗牛间。”虽是仿作,却大致反映了景宁与云和间泗洲岭古道的风貌。
虽然现在午荫亭已繁华不在,但如果身临其境,沿着古道从拱形石门上穿过,仿佛让人身处漫漫雄关,颇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站在山顶,似乎手可触天,还真有“人在半云间”的意境。
亭边,遇到云和户外的一群朋友,比我们早点上来,到坳口转一圈吃罢零食,原路返回山下。
我们继续前行,过了亭子,古道一路向下而行。下山的古道虽窄小一些,但还完整可行。道边,箬竹林满道,张张翠绿的大叶片,让人忍不住伸手摘下。恰逢端午将至,敏淋和芙韵沿路摘摘便是满满一大袋。半岭村,如其名正位于半岭之间,只有一户人家还居住于此。云景高速公路泗洲岭燧道竖井通风口建在村边,机耕路已通到村口。沿岭向下,过岭脚村、三丘田村,直抵外舍到景宁县城。
我们在半岭村口,沿水泥路折向西南,过景宁的坦皮寮村,这一路都是水泥机耕路,不断向上爬升,直到翻过水竹湖岗背坳口,才又下山进入云和境内东岱村,有4个多公里路程。坦皮寮地处半山腰上,只有几户人家,现在更是少人居住。几幢畲族风情浓郁的民房,门前空地多,视线开阔,若是有人开发民宿一类,真的太合适了。新修的公路在村子上下绕行,其实开车离景宁县城也不远。坦皮寮下方还有金钟后村,几十户人家的村子。原来断头公路没通之前,有山路岭道过金钟后上山翻坳口到东岱,现在沿公路走来,可绕过金钟后直达。
东岱地处高山,有6个自然村,不多的人口集中在所在地的大犇村周边。大犇因村前有大片农田得名,“犇”在当地话中意思为田畈。村中有一家“东岱乡约”民宿,老板在村子周边山地开发种植雪梨、黄精等。老板娘待人热情,厨艺不错,烧的黄精鸭、黄精鸡极其美味,几个农家菜也很可口。还泡制了许多雪梨酒、黄精酒,也很上口。
东岱下山回到安溪有5公里多。出村走的是柴岩下岭,1公里多的岭道与山涧同行,从狭窄的峡谷内穿行而下,比起盘旋起伏的公路,近了不少。岭道就地取材,用岩壁上的块石破出修筑,虽陡但不难行。许多地段古道是在瀑布边而下,驻足观望,流泉飞瀑,深谷幽远。之后的4个多公里,都是沿着水泥路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