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2021-02-16 21:19:51)
标签:

少微山

白岭脚

处州府

瓯括古道

高坪岭

分类: 处州古道山岭
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道教名山少微山。

    前不久走巾山塔时过少微山脚,便萌生探少微山之意。玩玩又发了《风雅括苍》丽水老城文旅项目概念方案稿,玩玩及其团队正在对丽水城的人文史迹进行创意策划。其中的一些概念颇有新意,提法也很有意思,如“少微神游”、“南明石语”、“津渡钩沉”、“梅山书香”、“谭家记忆”等等,既延续历史的脉搏,又符合现代的创意。看罢方案,更促使我前行少微山。

    少微山很近,近到就在紫金大桥头上,海拔才200多米,单纯登个山没几步路好走。我便想到边上白岭脚、中堂一带,串起来走走,也许有新意。

    6日周六早9时,这是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出行。13人在紫金大桥下集合,步行过桥登少微山。绕到山脚的妙城庵,本想看一眼庵内的菩萨,依然大门紧闭。一位老者在庵边居住,说是老尼回家过年了。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沿着庵边的水泥路上山,新建的“翠绿少微”石牌坊倒是做得不错,石构件打磨得也精细。前后有对联:“山青山翠翠绿绿,水绿水净净清清”,“为人处事善为先,拜佛诵经诚则灵”。过牌坊水泥路的尽头是金锁庵。庵前有石板上简介,厦河村中的观音阁2002年因建造防洪堤拆除,补偿10多万元的款项,由厦河村老人会牵头,在山上重建五间寺院,命名为金锁庵。金锁庵这名字有点突兀,是以所在的山地来命名,估计少微山上这块地方,土名为金锁吧。个人觉得,如以观音阁命名,延续历史传承该多好啊。

    翻过山,路向朱田背去。这朱田背正在山背之上,因在朱家田地之上而得名。我们折向东边,穿越整座少微山,翻过山顶,从东边山路下来。

    古时的少微山本是道教胜地,山上建有少微星君祠、妙成观、紫虚观、豫章庙、神仙宅等道教建筑,名气十足。《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少微山在浙江丽水东南十里,一名大括山,以郡应少微处士星,故山名少微,州曰处州。”处州之名由此而来,可见此山地位之高。它不仅是处州一郡道教的活动中心,更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据点。晋代道学大家葛洪曾在山上炼过丹,唐代道学大师、中国道教理论奠基人、缙云杜光庭曾在紫虚观修真。唐时道教天师、松阳叶法善亦在此山多次活动过。历代道教高人光顾少微山的更是不计其数,他们不但在山上修炼,更留下众多的诗文和碑记。刘基撰《少微山眉岩神仙宅记》云:“缙云之山桐溪出焉,东南流入于好溪,其南曰‘少微’之山,是为括苍洞天,有观曰‘紫虚’,山水清奇幽邃,瓯括间无与为比。自唐宋以来,神仙钟汉离、吕洞宾皆尝来游,而章思廉、徐泰定即其观之道士也,皆以羽化去,其事迹显著,人能言之不可尽也,履其地思其人,宁不飘然有凌云之志哉!”可见当时少微山的道教文化是何等兴盛,名声又是何等的远播。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现在的少微山,找不到一丝丝历史的痕迹。山顶周边裸露的岩石上,我左顾右盼,也找不到房屋或塔阁的地基、石块等遗迹,也没有吕洞宾或钟汉离的脚印,更别想到山上沾点仙气了。倒是碗口粗的马尾松林下,一坟接一坟,满山遍野都是坟墓,而且都是圈地面积大的椅子坟。近在城边,还是名山之上,如此密集建造土葬坟墓,青山白化,让人十分的惊奇。少微山没得到应有的开发,连基本的保护都没有做好,真是愧对先人啊。

东边下少微山,就是古时瓯括古道从厦河渡过来到中岸翻少微山的古道,现在已浇上了水泥路。沿路前行里许,到白岭脚村。白岭脚村不大,几十幢房屋百来人口。村东有条山岭,路基是白色岩层,故名白岭脚。我看看地图,村东翻过白岭,可到开潭村。村东北翻过虎头山,可下到塔下大桥附近,去年到虎头山上养鸡场拉鸡粪时,曾问到有岭道可下山。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我们择白岭而行。村东有一小水库,白岭在库边上山。今年江南冬季干旱持续时间长,降水量比往年偏少58成,有报道称为近五十年来最干旱的冬季。持续干旱对生产生活影响挺大的,到户外看到绝大部分的小溪断流,山塘水库干枯见底。白岭上的碎石土质确实偏白,不细看也不明显,估计是有一定的含钙质高岭土成份。

向上走几百米到坳口,白岭应该是继续向东上山,翻过下端尖山到开潭。我们沿坳口向东南方向的山路走,不一会就到了中堂村。到村一看地图,偏离了到开潭的线路,索性过叶村绕着走。

中堂在旧时是对宰相的尊称,这村又在瓯括古道边上,总以为这村与某位官员有着关系,甚或村中有些历史文化遗迹。细细一了解,虽取这名字,但与这些没一毛的关系。据《丽水地名志》载,中堂村坐落山岙,且有田畈,村边连环三口水塘,屋宅建在中部,因名中堂。农村撤扩并后,中堂村包括白岭脚、黄府前等共8个自然村。

过中堂,田畈间有路通到叶村。叶村及高坪岭是栝瓯古道上很重要的一个节点。古时,瓯江出城到锦水一段,河道湍急,深潭险滩暗礁多,常会翻船落水,船泊上下皆不方便。无论是人来人往,还是货物运输,大多会走一段陆路,经叶村过高坪岭到锦水再行水路,可见叶村及高坪岭的重要性。只是一直困惑,叶村中极少有规模的老宅和古街店铺的遗迹。村口的洞主殿和老樟树依然。老樟树看起来长势不太好,也许与冬日有关系。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高坪岭是最能体现古人智慧的地方。最近、最低、最平坦是古道的第一选择,也是古人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来用实践换来的智慧结晶,只要稍加留意,这在所有的古道线路上都能很好的体现。横亘丽水城东南的大梁山脉阻隔了丽水与石帆两片谷地的联接,而高坪岭这片峡谷无疑是穿过大梁山到瓯江边最为低矮平坦之地。出村踏上岭道便让我惊讶,出村的一段岭道给浇上的水泥,半岭凉亭上方围建了一个养牛场,没处理的粪水随溪流入瓯江,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臭气,周边环境搞得一塌糊涂。本是全岭最完美、最幽静的一段岭道破坏殆尽。

半岭上的骑路亭是更加的残败。四周的泥墙已经倒塌所剩无已,两边大门边上四片柱石依然独立,上面阴刻着“施迪水助”、“施玉水助”、“施春花助”。 叶村以施姓为主,这三名字应是施家三兄妹,很可能便是叶村人。站在石前,抚摸辨认施家兄妹的名字,仅凭有限的常识,向大家介绍了古亭的前世今生。若是古亭有知,我更想听到古亭诉说,千年来古道上的人文轶事。

瓯江岸边原有一高头庵,高坪岭又有人称之为高头岭,因铁路经过,庵的原址已没有了任何的遗迹。大家在铁路上拍了拍照片,便沿江边公路过开潭电站向开潭村方向走回去。开潭电站截瓯江蓄起了南明湖,让丽水城平添秀色。江水清澈,两岸青山倒映水中,边走边看,一会就走到开潭村。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开潭村坐落下端尖山东边半月形冲积地,东滨大溪,隔岸为通青田国道公路。该村原名龛潭,含有征服深潭祸害之意。村东大溪汇流处有一深潭,从前乡人为驱邪避祸,在村西头立“善河庵”,因而名为龛潭,后因“龛"字较生僻,改名开潭。因电站蓄水,老村受淹村民后靠移居。新村规划有序,幢幢新建别墅装修豪华,城边的新农村,让经过的城里人羡慕不亦。据说,也有一些宅基地转让给城里人建房,就不知这产权如何转移和保护。

开潭村沿新修的防洪堤走回紫金大桥还有5公里,从对岸看城市,不同的视角有着不一样的感受,也挺新鲜的。一路走来,城东之咽喉的佛头岩景色俊秀,领略其山势之险,地位之要,景色之美。从不同角度欣赏矗立在佛头岩危崖上的厦河塔影,砖塔建筑工艺精巧,造型挺拔秀美,与浩渺瓯江相映,巍然壮观。如果把瓯江山水比喻为一首诗,那么,厦河塔正是“瓯江山水诗路”的诗中之眼。它是丽水城的重要地标建筑和人文景观,更是丽水家园、乡愁的象征。

沿着下端尖一圈绕回来,似一宝葫芦,耗时3时多,全程12.5公里。

看着厦河塔影,心中又立下小小宏愿。春暖花开之时,可否同“登碧云山塔,忆丽水乡愁,览一城胜景”。

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初春探少微山登白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