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南明山、巾山、少微山

标签:
处州府南明山巾山少微山巾山塔防火道 |
分类: 处州古道山岭 |

走南明山、巾山、少微山
城南三山不在高,景色可比白云山。
处州城南的南明山、巾山、少微山,海拔约是300-400米,却是风景名胜之地。南明山不用多说,自古便是浙南名山,山间以幽林飞瀑与摩崖石刻名世。有石梁、高阳洞、丹井、仁寿寺、献花岩、弥勒石龛等名胜。而历代几十处的摩崖石刻中,尤以晋葛洪“灵崇”、宋米芾“南明山”题刻最负盛名。巾山上有巾山塔,明正统三年(1438年)建于瓯江南岸巾山之巅的巾山塔,六面七层高的整座塔就地取材,采用巾山顶的紫红色火山角砾岩石块筑成。中间几层的塔外壁辟有券形壁龛,龛中安放石像,雕刻稍显粗犷。巾山古塔历史悠久,千年矗立,是丽水的重要地标性建筑。在丽水城内抬眼便可看到,尤其是晚上在灯光照射下,仿佛是处州府城千年指路明塔,于丽水人来说,意义非凡。巾山还有漫山遍野的紫荆花,每到春季紫荆盛开,十里廊道,紫色花海,非常壮观。


位于南明山之东瓯江之南的少微山,虽海拔最低,却与处州名称来历有关。清道光二十六年《丽水县志》卷三记载:“少微山在厦河之南,旧有少微星君祠,以郡应少微处士星也。又有妙成观、紫虚观,(唐)宋高道杜光庭、章思廉辈栖真于此。石壁刻“素华处士张公之茔”八字,驳蚀过半,盖已古矣。紫虚观南曰“眉岩”,有章思廉墓,后人筑室岩傍以祀之,曰“神仙宅”,刘基为之作记。岩上有巨人迹十数,深入石理,莫明其故。” 刘伯温在《少微山眉岩神仙宅记》中称“少微之山,是为括苍洞天。” 《处州史话》中也说这座山为“历史文化积淀极厚的名山”。
周六21日乘锦色车子8点多南明山门口,几个保安一直盯着我们这群人,晨曦就附耳边低嘟保安不让我们走防火道。我忙一人独自前行,私下与两个保安分别沟通,待到12人到齐,刷健康码就给我们上山了。尊重他人,有时也会行得方便。
南明山上的防火道,城边咫尺之地,虽短却壮观。这段约500米距离的防火道,近30来米宽,整理得非常的干净。最让人吃惊的是,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了敕木山防火道深V陷谷的壮观、两边树木高大郁郁葱葱绿意盎然之美,还有千八线上大漠荒烟的宽阔壮美。南明山上的防火道路程不长,却是集各类景象于一起,难怪去的人都叹为观止。南明山、白云山是城边重要的生态屏障,开设宽敞的防火道是林业防火最常用也是最管用的手段。纵横交错、高低起伏的防火道,也是我们户外行走的好线路,许多地段的防火道景色都非常的优美。比如著名的千八线上,大部分路段就是在防火道上行走,景宁敕木山的防火道被网友称之为最美的防火道,许多人专门奔着防火道到敕木山一行。


过小木溪之后,直奔巾山塔而去。以前许多次到小木溪,都是过潜水弄到富岭而去,这次特意改变线路。这小木溪背居城边,闹中取静,是个好地方。而村名的来历也挺有意思的,该村自古以来,盛产枇杷,但常被外入偷窃;为了防御,村人都学武艺;且村南有小溪,故名小武溪;后以方言同音,得名小木溪。
与小木溪隔着田畈,宅居山脚的是乌石玄背村。村子原建在巾山塔南的半山腰上,山腰横卧黑色岩山,村宅建其上方,故名乌石玄背。山脚到老村有一山岭,就称为乌石玄背岭,约长一公里。岭道急处大石堆砌,缓坡硬泥路,两边树荫蔽日,十分喜走。走过丽水无数的岭道,想不到近在城边还隐藏着一条这么有味道的石岭,怀着喜悦的心情,轻松地爬到岭头。岭头便是乌石玄背老村,那岩石果然巨大无比,石边有几株松、樟古树,树下隐有两幢破旧的老屋,很有意境。站在岩背,不但山下的田畈一目了然,还能看到远处的丽水城,视线非常的开阔。景色优美,静心修行,最适之地。


老村上山到巾山顶变为泥路,走的人多,路很开洋,十来分钟便登顶到塔边。天气好,登塔的人很多,都是从金山下方向上山的。一群十几人的老年广场舞大妈,带着许多水果、面包在野炊,说是吃完了在塔下得跳上几曲。
古塔与几年前没什么变化,站在塔下仰望,背衬蓝天白云,似乎更加的高大。塔下新建了一块石碑,我们围着石碑拍了合影,便从北面下山。
受疫情影响,巾山寺还没有开门。本想从寺前的山岙折向西边下去,回到小木溪,再从牛岭头绕到南明山口。其他几人执意要从石阶路下到金山下村,也便顺着下山。幸好老章走得快,待我们下到村子,从农夫花圃转出来,老章已把车子开到。


我沿富岭联接线走到少微山隧道口才乘车返回,只为看一眼少微山。
今人皆知有南明,鲜少有人识少微。古人盛赞少微山,现在的少微山真的名不见传。山体采石破坏,古人描述的景点,也没有开发。幸好山底下通了隧道,洞口的“少微山隧道”,还时时提醒人们这是与处州关系密切的少微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