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走松阳官岭古道

标签:
松阳官岭岱头庄后村古市松龙古道古村落乌米饭 |
分类: 处州古道山岭 |

暮春走松阳官岭古道

2日早7:30时10人分乘两车从丽水出发,免费高速到古市出口,转乡间公路到官岭村时,已过9点了。官岭是一个凭着村名便能让人有想法的古村落。关于官岭村来历目前有两种说法,据《松阳县地名志》记载:最初村里有人做过官,村边有山岭,故名官岭。另一种说法,官岭是当官人走的道路,即官道或者驿道,村以道名。从官岭村的实际状况来看,虽然村内老房子挺多的,但没有豪宅深屋,族谱县志中也没有记载什么名人。相对来说,第二种说法似乎更切合实际一些。追溯历史得知,汉时,会稽郡南乡置松阳县,县治在旧市即现在的古市镇,松阳县的设置是浙西南地区行政建制的开始,为处州建县之肇始,其辖地相当于处州及温州一部分,是当时浙西南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当时,松阳过龙泉入闽之通道,是唐朝仙霞岭古道开通前浙江入闽之大道,这条古道的历史地位在当时是非常的重要,称之为官道一点也不为过。据史书载,松阳过龙泉的古道,从旧市出发向西经潘连到下源口,经西源、外石塘、杭坑桥、上岭到西沿头,越神坛岭经支木达玉岩而入龙泉。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这条古道恰恰要过官岭村,从村后翻过坳口,从金坳处右拐向玉岩而去。





村北十三都源中一条白练似的山涧从山梁的褶皱处飞流而下,聚成一汪碧绿如翡翠一般的深潭,当地人称溪流为“苦马溪”、瀑布为“苦马瀑”、潭水为“苦马潭”。两条弯曲的小涧从山顶往下流淌,在村口汇聚后穿越整座村落,溪流上布满了累累怪石和绿滋滋的水草,潺潺的水流声在村落中响起,使得沉寂的村落充满了生机。我们沿溪溯源一路向上而行,走茶地穿竹林约个把小时到金坳。这向上的一段岭道应该便是官岭了,石砌古道保存基本完整,缓缓向上方便行走。古道边上小溪潺潺,竹林密布,空气清新。全程走罢就是官岭这一段2个多公里岭道,有爬坡出汗之机,过金坳之后道路基本在高山上平缓行走,直至庄后下山,整条线路行走难度并不大。
金坳处现还有一幢房屋和凉亭,没有人居住了。坳口处古道一分为三,左边经上阳水库到庄后村,右边是往玉岩大岭脚村的古道。我们沿着中间的山岚横路前行,2个多公里到岱头。山路在山顶下方的半山腰间,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山岙,群山环绕,峰峦叠嶂。在山间横路穿行,向来是大家的最爱。脚下泥路松软舒适,顶上绿树成荫,迎面凉风习习,林中空气爽甜,让人的心情一下就特别的舒畅。许多人说,这样的路走多长都没关系,确然。一路上,苦莲姜、苦益菜、鱼腥草、蕨杆、小山笋等野菜随处可摘,难得可贵的是还有一丛丛的鸭掌叶,幸福感油然而生。大家边走过摘边说笑,不知觉就走到了岱头村口。
村口道边,遇到一群松阳户外登山协会的驴友从南岗村上来,反向穿到庄后村去,后来又在庄后村相遇。
岱头村位于松阳县城西南之南岱山顶峰麻士尖南麓,距县城约15公里,是典型的山地阶梯式传统村落,村庄海拔860米,旧名“岱峰”,村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村落“靠山”是海拔1225米的麻士尖。清光绪版《松阳县志》称,“望祀山,在县西南四十里,高六千丈,时有云气出没其间,云:古柴望处也。故名。” ”柴望”即燔柴祭,遥敬诸神之意。岱头以叶姓为主,380余口人,明洪武年间叶姓先祖从松阳县官岭村迁居于此,该村完整地保留着清代、民国及上世纪建造的民居,以及新明社殿、廊桥、岱头堂、叶氏宗祠等明清时代建造的公共建筑。






村落依山傍水而建,村内街巷纵横交错,主干道和里弄均用卵石或青石板铺砌,保持原有风貌,跨坑则以简易石桥或木桥通行。顺着台阶下行步入村内,村子四周打扫很干净整洁,村两委会议室及文化礼堂都大门敞开,提供热水,任人参观休息。平时到农村中,绝大部分的乡村把会议室和文化礼堂是紧紧锁住,舍不得外人进入,闲置有效的公共资源,岱头村这做法非常的开明,值得点赞。空旷的村子中,很少看到村民的身影,仅有的留守村民都在田间忙碌采茶劳作。我们一群人便自主的到村会议室歇息,走时也自觉把垃圾带走,桌椅整理干净。
在村子边上的高山谷地间,有大片的高山梯田,初估估有个几百亩规模,应该是农业学大寨时开垦的成就。这些梯田依山就势,高低层叠,正蓄满一丘丘的清水,等待耕耘插秧。站在公路上远望,层层叠叠间的梯田与周边群山叠翠相映,别有景色。
到达庄后已过午时,带大家到早已联系好的村委会周主任家就餐。主任家已帮助烧好了一桌的山笋、苦益、豆腐娘、豆腐、土豆等农家土菜,而且还特意做了一大锅的乌米饭。乌米饭是龙庆景和松遂等地农村四月初八做的节日习俗食品,采山上的南烛叶子捣汁与米饭一起蒸煮出来,既香糯又可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