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高官古道行记

标签:
遂昌高官古道高官岭天师坛岭应村乡远路口 |
分类: 处州古道山岭 |
遂昌县历史悠久,始建于东汉建安23年(218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境内群山环绕,重峦叠障,溪水湍急,瀑布高悬,乃至道路崎岖行旅艰难,迫使先人凿岩破山、逢水搭桥开辟道路。据1990年版遂昌县志记载,境内古道众多,全县的古道共有165条,总长630公里。
古道(俗称山岭)指古时之道路,“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古道是远古至当代文明的结晶,联系着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厚重历史与深邃文化,每条古道都有其内在的文化渊源和历史积淀。随着经济社会和现代交通网络的发展及交通工具的日益先进,古道多数已完成了承载往来宾客、货物的使命,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而且由于修建各类公路、水库电站等原因,大部分的古道遭受“建设性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能够遗留并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道已是不多。
查阅资料得知,遂昌县城向外的古道,主要的有这么五条。处州府始往长安古都的通济古道穿城而过,往北为遂龙(游)古道段,过济川桥越侵云岭到大马埠经新路湾、官溪,越大谷岭到北界向衢州而去,南通到松阳为遂松古道段。往南偏西为遂龙(泉)古道,经枫树坪、越蒙淤岭,过安口根竹口,越桂义岭而至龙泉境内。遂江古道为遂昌至江山的古道,经黄沙腰有2条支道入江山境内。遂衢古道为遂昌至衢县的古道,从西乡和北乡2条支道越大连岭至岭头入衢县境。
年初到应村乡调研时,乡领导特意介绍有一条从应村到遂昌县城的古道尚保存较好,诚邀一行。这条古道其实是遂衢古道的北乡支道一段,遂衢古道北乡支道是从遂昌县城北翻高官岭,过杨树坪翻宋家岭到远路口、天师坛达应村,过湖连经茶树坪越大连岭至岭头,入衢县境内。
经乡领导多次诚意邀请,兼为单位路线教育开展活动,率下决心一走,体验一下遂昌古道的乐趣。
端午节后6月5日一早8时,10余人便从县城出发赴应村乡,过桃溪到天师坛村下车步行。天师坛村因村口有一块巨石而得名。村口的巨石较为平坦,据说是古时天师祭祀的场所,坛字原为土边旁一个玄的字,丽水一带的土话音同坛,意为大石头。因书写不便,后人便改为天师坛。
天师坛村共有4个自然村,800多人口,村民主任老周很热情,当向导带我们全程前行。其中的一个名为花尖的自然村特别的有意思,花尖自然村在天师坛村的上方,海拔有900来米的山顶上。全村170余人口皆为方姓。据一位花尖村方姓后人介绍,方氏祖上属河南郡,方氏三兄弟一行来到桃溪时正值桃花盛开时节,老大一路照顾教书的老二和从医的老三。其仨人被满眼的桃花深深吸引,边行边赏,不知不觉途经傅氏太太公定居处花峦村(天师坛下面的一个村)。方氏太太公继续赏花前行来到天师石前,三兄弟一路赏花一路吟诗作对、采草药,不觉得登上一陡坡来到桃源最高山上,发现云雾缭绕,漫山花蕊含苞待放,放眼望去百草皆药,于是决定在此定居,并命村为“花尖”村。至此方氏三房在此发展繁衍。
我只在山腰处天师坛村口远远望了一眼山顶上的花尖村,无缘上山一睹花尖的美景,甚为憾事。
村后的古道保存最为完好,从溪中起出的巨大石块砌成的古道沿山谷直至坳口。向老周打听,当地人称此为天师坛岭,查阅百度地图为黄泥岭,又翻阅县志证实为天师坛岭。坳口处有一石凉亭,石块堆砌墙壁,横梁上书1951年翻修,始建不祥,估计为明清时期初建。凉亭瓦片和石墙都很完整,非常坚固,可见当地村民一直维护得很好。凉亭门口有一陈旧的石碑,上阴刻“外至远路口,横临洞(木宙)源大路,内至天师坛”,是一块路碑石。
过了坳口,是一个小盆地,盆地内分布着几个村庄,现在都合并为新路湾镇的远路口村。我们要穿过盆地直至对面的坳口。两个相对远望的坳口,就是盆地四周群山环绕之中最低矮、最捷径的两个山口,我们赞叹古人选择道路时的聪慧。
过八角坵、杨梅凹、远路口、大洞坑等村,越过盆地,爬行宋家岭到对面坳口,花费了2个多小时。远路口村中,只有一宋家祠堂稍显古朴,其他的房子都为新建或非常简陋的民居,扒在关闭的大门口瞄了几眼,祠堂内部也比较简洁,没有十分可看的东西。
宋家岭因远路口村宋姓为主而得名。上山一段已开机耕路被毁,后面登顶一段都掩没在草丛之中,当地村民已少有人步行,个别地方的路基也水毁。登上坳口已过午时,大家都显得非常的疲惫,幸好下山的路段虽植被茂密,路面还是有人整修,半个小时便下到源头村。
源头是新路湾镇杨梅坪村的一个自然村,沿着小候坑一条溪源分布着杨梅坪村的源头、大横口等几个自然村。到达大横口村时,村支书已经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
从杨梅坪到遂昌还要翻越一个山口,可以过插花岭到妙高街道的东门村,也可以过高官岭到城边高速路口两条路。我们选择了相对平坦但距离稍长的高官岭。其实,因前天羽毛球大腿肌肉有点拉伤,餐后我已感疼痛甚想放弃,只是觉得带队出来会影响到队伍的情绪,也只能坚持前行。
沿机耕路前行10余里,才从杨梅坪村口开始爬行高官岭。高官岭应该是有来历的,当地村民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高官岭的路面都是石砌的古道, 5尺左右的路宽,非常的完整。只是多年鲜有人经过,路上茅草杂木横长,地上杂草丛生,许多地方要低头侧身穿过锋利的茅草片片,一不小心手臂或脖子上就被锋利的茅草拉出一条血丝。坳口处一株苍老已枯的老松树枝丫伸展,远远可见非常的显眼。路上,许多九精头被人挖去,九精头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有补肾益精之功效,价格很高。
下到山脚便是高速公路的侵云岭隧道,从大马埠过来翻越侵云岭的通济古道遂龙(游)段在此交汇,前行2公里便是现在遂昌高速北的出口。此时已是午后4时,全程约有40余里的路程,共行走8个小时。
应村到妙高的这段古道虽是遂衢古道的一段,并没有确切的名称,我且做主命名为高官古道。高官古道在过去是桃溪源各村及新路湾镇远路口、杨梅坪等村和县城连接的大动脉,那些村庄到县城之间的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都要经过这条古道。古时,定是十分热闹繁忙的。然时过境迁,沧桑巨变,古道已基本荒废。
站在高官岭坳口处,可以想象400多年前的县令汤显祖曾沿古道而行,赴北乡去指导农事、访贫问苦,也一定欣赏领略沿线的山水美景,并吟诗作对、寄情山水。老人站在古道上,看到遂昌县在其几年重教兴学、劝勉农桑、体恤民情、缓征税赋、纵囚观灯等辛勤理政下,呈现出生态如画、安居乐业、民富县强的景象,豪情激昂吟出了“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的千古绝句。
重走古道,让我领略山水、缅怀汤公,也让我体验艰辛、坚定意志,更让我勤政务实、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