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的小水门图片,可见内外城门的走向)

(小水门遗址纪念碑)
“江上数峰遥对酒,
城中万户远凭栏。”
登上素有“洞天烟雨”之称的万象山巅,站在“四壁画图千嶂合,万家烟火一亭收”的望江亭前举头四望,处州古城苍色峦嶂,犹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图悬于四壁,美不胜收;俯首环顾,则万家烟火览于一亭,南明湖、小水门大桥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在茫茫湖水边大桥底下,有一座小小的纪念碑,这就是古处州府六城门之一的小水门遗址所在。小水门遗址纪念碑上浮雕有处州府城图和原小水门遗址结构图。品读历史,循迹访古,曾经辉煌气派的小水门慢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丽水,旧称处州。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处州府城,始建于元代。清道光《丽水县志》记载:“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处州路总管斡勒好古,万户石抹良辅委丽水县尹韩国宝,割旧城之半而新之,为门六:北曰望京(亦曰丽阳)、东曰岩泉(亦曰虎啸)、东南曰行春(亦曰下河,俗称厦河)、南曰南明(俗称大水门)、西南曰括苍(俗称小水门)、西北曰通惠(亦曰左渠)。”
“大水门,拔船纤;小水门,卖食盐;厦河门,种菜园;虎啸门,开歇店;丽阳门,打草毡;左渠门,开鬼店。”这首民谣曾广泛地流传在丽水市区民间,形象地概括了明清时代处州府各城门的功能和作用发挥。
小水门又称括苍门,有内外两重城门。内城的城门上方建有城楼,坐落在一个墩台之上,与左右的城墙紧密相连,墩台的下边正中间开有一个拱形的券洞,俗称城门洞,也就是内城门。内外城门的门洞处都安有两扇对开的大门,两门之间有半圆状的瓮城。外城门朝向西南面,与城门外的街道商店毗连,此为六门中所独有。小水门是处属“上七县”水路交通的码头。城门内外车水马龙,街道两旁客栈林立,不亚于虎啸门的歇店,而卖肉铺、南货店、京货店、酒坊则随处可见。其中黄仁和、吴元昌、俞祥顺、上大店、程太和、何寿记等都为知名的百年商号老店,表明了当时过往客商众多,繁华昌隆。从现在的洞天门楼往下,穿过小水门大桥头,一直到城门前的过街,还依稀可辩当时繁荣的街道景象。只可惜这些老店随着时代的变迁,都不复存在。又加之最近的城市拆迁,将更是无从寻迹。
关于民谣中“小水门卖私盐”的说法,据传是因为官场腐败,船老大只要以小钱向码头上盐兵行贿就可将私盐运入,商店老板贪图利润高额而销路又好,也都不顾盐由官府专营而偷偷地贩私盐。据此也可佐证,盐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处州是历史上兵家必争的重地,扼守处州城,就可以控制处州府十县的局面,又可援守闽、温、婺、衢等地。因此历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乱”、太平天国运动、倭寇侵袭等多次军事行动中,都力争处州城,可见处州府城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古城墙在防御外敌、抵御洪水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小水门城楼和古城墙又以其结构合理、布局紧凑,在建材上采用大规格紫红色火山砾岩块石垒砌,墙身做工精细,墙体厚实坚固,虽历经数百年而岿然不动,既是城墙也是江堤,为古处州城区的护卫,发挥着独特的作用。1944年7月,日本鬼子第二次进攻丽水城,与驻守的国民党军团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多次从小水门、大水门一带强攻不入,后来还是从万象山西面爬城墙而入,可见小水门城墙和城楼的坚固。
小水门城楼和城墙流芳千年,在抗日战争期间,受日机多次轰炸,损毁严重。1981年因建设小水门大桥,拆除了大部分的古城墙和半数的城楼、瓮城。2000年后,又因防洪堤建设和小水门大桥的扩建需要,致使残留的城楼和瓮城被拆除,整个小水门城楼除了留下块块地基,地面的所有建筑物已是荡然无存,胜为可惜。虽在原址上建一碑纪念,也仅是聊胜于无。
小水门外是小水门渡口,它是连接小水门和上水南的渡口,也是西乡民众进城的门户。过去在江上,有用木船连接而成的浮桥,叫“平政桥”,又称“济川桥”。江上浮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乾道四年(1168)即有存在。当时州郡守范成大写的《平政桥记》就记载浮桥用船72只,连续架梁三十六节,定名为“平政桥”,并制定有规章制度。此后历代修桥都有记载留史。八百多年来,该桥先后虽然数十次变迁,但它的建筑形式仍一直保留下来,成为丽水一道独特的景观。直到1983年小水门大桥建成使用后,才拆除弃用。
小水门外地势不高,早年常有洪水为患。在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就在小水门横街最西端水位很深的三块玄石潭下,用大石头砌上一个类似直角三角形的石屏障,俗称“水障角”。传说做这水利工程时,因瓯江水流湍急,水底都是沙石,巨石屡屡被水冲垮。后来,采用铁水浇注基础,再将石头砌在铁基础上,“水障角”方才建造成功。之后,瓯江涨大水时,上游洪水便顺势转向东南方面流去,不再直冲小水门到大水门一带的城墙。多少年来,“水障角”都在发挥着护堤保城的功能。由于开潭电站建设,蓄水而成南明湖,“水障角”已沉入水底,只高处露出一点岩石,依稀可见,雄姿不在,却是古代处州人民聪明智慧的最好记载。

丽水古城府的地图,城内两条河流东西走向,符合易经八卦要求。

经历几百年的小水门浮桥,是古处州通往上七县、城南和北乡的唯一通道。

莲都区人武部的驻地,“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千古名句。

万象山下的老防空洞,冬暖夏凉,现在已为民用,仅做水果存储之用。

洞天门雄姿依然,门洞上的房子曾经是丽水解放后最早的县委办公所在地。唐时处州府曾设在万象山上,这是古时候上万象山的唯一通道,向下就到小水门外繁华的大街上。

小水门到万象山的一段残留古城墙,就在市博物馆的外面,依然坚固耐用。

几百米的古城墙,丁字形的火山砾岩墙石成“人”字形结构合理,建筑精细,虽多次经历战火的洗礼,依然厚重坚固。

万象山上通往小水门古码头的石道,穿越历史,绵延前行。

万象山上的望江亭,登高望远,一览无余。

望江亭前的石狮子,静静地守望着。

这就是从洞天门通往万象山上的通道,也是古处州府城上万象山的唯一道路,石板堆砌,历经千载,风物依旧。

漂亮的花朵,可能是大理菊花。

洞天门内整个门洞用石板有序堆砌而就,科学合理,依然坚固无比。

洞天门内地面上鹅卵石铺就的图案,内圆外方,千百年来无数达官富豪、文人墨客、凡夫走卒踏过。

小水门外的古码头因南明湖建设已沉入水底,能往码头的古道在水中若隐若现。

水障角,因南明湖建设仅露出一角,依稀能看到原来古朴的风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