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岩鼎立如寺院)

(“生命之根”多么的形象逼真呀)
“清幽小径好风迎,陡峭三岩立翠屏。
素练千寻银汉落,珠玑万斛玉壶倾。”
初到丽水时,只知道丽水城区西北面的一个角落统称为三岩寺,总以为在其中会有一个寺庙叫三岩寺。后来听得多了,才得知丽水学院后面有一个景区称之有三岩寺,虽有寺庙,却不称为三岩寺。即便如此,到现在对三岩寺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
“百尺飞泉晴亦雨,四时阴穴夜吹风。”这是南宋丽水诗人姜特立赞美三岩自然神奇的诗句。三岩寺景区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三岩了,我想三岩寺的名称亦是三岩如寺的意思吧。北宋处州太守李尧俞漫游三岩胜境后,认为此景远比青田石门洞为佳,发出为何“数度百年间不遇一人称道”的感叹,并在游记中提出了白云、朝曦、清虚三岩的名称。
三岩寺的自然风貌很有特点,白云、朝曦、清虚三岩鼎足而立,三岩之下是三个深浅不一的洞穴。其中,朝曦洞最为宽敞,站在洞前暇想,古人常“携芳榼,挈清尊”在洞里饮酒聚会、吟诗作文,此是何等的乐趣。洞深处的石罅中有一股暗泉涓涓流出,名丹泉,泉水清凉甘洌,终年不竭。夏日,到此探幽访胜之时,捧一斟丹泉痛饮,除却周身暑气,当是何等的暇意。只可惜,现在的洞中都已被观音大娘娘占据了,整日烟雾缭绕,俗气无比。
三岩之中,当属居中的白云岩最高,有瀑布从岩顶飞落其下,飞瀑似雪白的银链自白云间跌落潭中,如“垂廉直挂千寻匹练,犹疑对座飞溅百斛宝珠”,瀑水与巨石相激,岩壑回应,生出雄浑悠长的重音,余音绕梁,绵绵不绝,荡气回肠。此乃就是清代丽水八景之一的三岩听瀑了。
据史料记载,三岩寺在北宋末年开始建有寺院,名寿圣寺,是处州府的百姓和秀才们,为纪念当时知县江安止的功德而建造的。南宋隆兴元年改名广福寺。清康熙年间,处州知府刘廷玑重修寺院,寺后有鸣玉堂、冰雪亭等建筑。由于当时国泰民安,游人和香客熙来攘往,香火旺盛,是三岩寺景区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广福寺毁灭于丽水解放的前夕,当时占据寺院的国民党军队匆忙逃窜,点火烧寺。
摩崖石刻是三岩寺景区中最为出彩的地方了。在三岩寺的崖壁上摩刻着历代游人留下的题刻,给气象森罗的三岩寺平添了一股超凡脱俗的古雅气派。据统计,题刻总数有二十多处,绝大多数度为各朝代的官史和文人摩刻。其中,唐代书法家、诗人李邕的“雨崖”刻石时代最早,价值最高,最为珍贵。走近观赏,这些石刻或大或小、或竖或横、或隶或楷、或高或低,形态各一,内容上大多用形象、生动、贴切的语词来比喻和赞美三岩景致和自然风光,其书法和雕刻技艺上呈多样化,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
在三岩景点的后山的另一面,有着未加开发的天然岩石区,沿着崎岖小路攀越而上,可见近山顶间有一大的裂缝,把巨石一分为二,呈蚌蛤状,中间又有一石柱独立其中,极象“生命之根”和“生命之源”组合而成的天然情趣图。其顶上,又有一大块的天然巨石,较为平坦开阔,约有近万平米,蔚为壮观。
历史上,三岩寺是丽水近郊的浏览胜地。与南明山一样是名闻遐迩的风景名胜。可到近代,却因景区前面的土地被部队所占用,景区成了军事重地,游人无法前往。80年代以后,又被一所中学非法占有,使景区成为了学校的后花园。景区内,房屋乱建,佛像乱立,古人留下的史迹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史上如此闻名的景点,却在吾辈手中衰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眼,当愧对后人也。

瀑布高处倾泄而下,如银练飞舞。

“雨崖”石刻,被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落入水中,现置于水池之中。

三岩听瀑,丽水八景之一。

“三岩胜境”摩崖石刻

部队驻军遗留的营房

乱搭建的寺院用房,破坏景区整体意境。

小寺庙位于三岩之前,曾经的广福寺已是遗迹全无。

另一面山上的情趣图,“生命之源”呈蚌蛤状开闭。

悬崖峭壁上一个岩洞之中,一位佛教徒息身六年。

后山的景观,被佛徒规划利用,如果真如其开发,岂不面貌全非。

路遇一花,貌美骄艳。

垂涎欲滴的果实

青涩的杨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