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都江堰之一[待续]——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标签:
旅游游记四川成都都江堰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岷江外江内江 |
分类: 游记 |
《2006-10九寨沟黄龙旅游纪实》系列之5
第五天
15号是本次旅游的最后一天。早上7:00起床,8:00开车,8:30把我们带进一家牦牛角梳加工厂参观,当然目的是叫游客们购买形形色色的牦牛角制品。9:30汽车再次发动,朝都江堰市前进。但中途汽车前右轮发生爆胎,耽搁了将近一个小时。下午1:00到达都江堰一饭店吃饭,这可以说是数日来质量最为上乘的一顿饭菜了。
饭后临时增加了一个自费项目——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博物馆,有专职导游讲解,十分翔实,获益匪浅。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是现存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
鱼嘴作为都江堰的分水工程,是当年李冰父子率领民众在岷江江心人工堆砌起来的一个岛屿,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是岷江干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从侧面看鱼嘴(在秦堰楼上拍摄的)
从正面看鱼嘴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鱼嘴,当然不会是公元前256年战国时代李冰父子所建造的那个样子了,而是从1936年起用混凝土浇注的了。
我国是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这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日渐凸现。而鱼嘴设计成四六分水(旱时外江四成内江六成,涝时外江六成内江四成),内江所分得的水量在上游来水不足的情况下便显得捉襟见肘。为此,1979年在鱼嘴的西侧修建了节制闸。枯水季节,闸门便悉数关闭。下面这张照片是我2000年年底去成都开会,会议结束后游览都江堰时拍摄的,时值枯水期外江不见滴水,只见江底的鹅卵石。
2006年秋外江节制闸内侧虽有积水,但也不多,人可赤足涉水通过。
在鱼嘴以下的长堤,即分内、外两江的这个人工堆砌起来的岛屿的堤坝叫做金刚堤。
进入内江的水穿过安澜索桥再流淌数百米,就到了一处相对金刚堤来得低的地段,这就是飞沙堰。飞沙堰在每年的秋、冬、春三季由于水位低,是人们来往于离堆公园与索桥之间的坦途,而在夏季水位过高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入外江,它起到了调节通过宝瓶口的水量的作用,同时我们的祖先还巧妙地利用弯道所产生的离心力,使江水中所夹带的沙石经飞沙堰抛入外江,这就是它的第二个作用——飞沙。
下面照片上离堆的右前方便是飞沙堰。
这张照片离堆的左侧为宝瓶口,宝瓶口的左边是玉垒山(照片上看不到了)。当年李冰父子率众开凿内江时,以火烧石再浇冷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麓凿出了一条宽20m、长80m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而开山所分离出来石堆便叫做离堆。如今离堆上已建起了公园,名字就叫离堆公园,其中最主要的建筑为伏龙观。
江水汹涌澎湃地流入宝瓶口
在离堆公园拍摄宝瓶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