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转化思想的培养
|
作者:王飞 |
“转化”方法是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思考方法,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观点,把未知变为已知,把复杂变为简单的思维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应当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一、 理解认识,逐步渗透转化意识 在数的运算中,都是把小数乘法、除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等;在几何知识中,都是把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与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等的推导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进行……这些,足见转化法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是运用得比较多的。教师要通过数学不断地让学生了解、认识数学的转化方法,逐步参透转化意识。 例如,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过程中,我提问:你会解答什么样的除法算式?我们怎样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进行计算呢?看小面的习题后,再思考:运算性质 1、并思考各式之间有什么规律,运用了什么运算性质。 62/2=( );620/20=();6200/200=();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除数必须是整数,商不变。 3.2/0.4=( )/( );3.6/0.006=()/(); 42/0.105=( )/();1.125/0.45=()/( )。 通过这组习题,重温了“商不变”的性质,让学生明了转化法的应用,鼓励、点拨了学生实现除数由小数到整数的转化,学生在充分感知中明确了算理,在探索中逐步掌握了算法,同时加深了对转化法应用的认识。 一、 尝试运用,体验数学转化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反复、成功与失败、变化与发展都是他们不断自我体验、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让学生尝试应用转化法,体验成功是关键的一步。在尝试运用中,学生主动参与,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师,从自身知识基础与经验出发,把新知转化成就知,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进而主动地理解和掌握转化的方法,提高数学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通过剪、割、移、补等操作转化成已学图形进行计算。学生在不预习教材的情况下(防止被教材束缚思路)进行小组合作,积极探索,得出了如下转化方法: 生1:连接梯形的一组对角,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 生2:在两条斜边的中点分别向底边作高。沿着高把两个小三角形割小来,旋转并移到中间图形的两边,拼成一个长方形。(如上图) 生3:从上面的两个顶点分别向下作高,切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把三个图形的面积相加。 生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即可。 完成转化后,我再引导学生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殊途同归,学生在成绩面前兴奋不已,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转化意识,增强了他们运用转化数学思想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二、 胆创新,形成转化数学的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只有在解决日常实际问题中,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例如,再学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后,我让学生计算一个不规则的铁块的体积。学生们顿时议论纷纷,认为不可能计算,因为无法计量它的长、宽、高。但不久就有学生提出,可以把它转化为标准的长方体,然后再进行计量与计算。可是怎么转化呢?通过小组讨论后,学生们的答案可谓精彩纷呈。 小组1:可以请铁匠师傅帮个忙,让他敲打成一个规则的长方体后在计算。 小组2:可以用一块橡皮泥,根据铁块的形状,捏成一个和它体积一样的模型,然后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小组3:用刚锯把它锯成一个规则的长方体,然后把铁屑压在一个长方体的模具中进行计量,最后把两个体积相加。 小组4:把这个铁块扔到一个装有水的长方体的水槽内,看看水面上升了多少,拿水槽内底面的长、宽与水面上升的高度相乘得到铁块的体积。 小组5:还有更简单的,就是把铁块放到一个装满水的量杯内,使之淹没,然后拿出来,看看水少了多少毫升,这个铁块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让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开发智力,培养数学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