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裴鈺:從 17 個角度看漢字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
(2011-03-20 13:50:38)
标签:
传统大陆繁体字汉字简化汉字 |
分类: 〖汀说〗 |
回應 《裴鈺:從 17 個角度看漢字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
劉澤汀
2009年3月閱讀了一篇在鳳凰資訊網上一位叫裴鈺的所謂“文化人士”的一篇文章,題目叫《裴鈺:從 17 個角度看漢字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閲讀之後讓我本人憤恨不已,其説法不僅以偏概全、以點帶面,更是有許多無稽之談,貽笑大方於衆多繁體中文使用者,所以作此回應,同時撰文《中國大陸恢復使用繁體字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裴:簡體字和繁體字,都是模棱兩可的說法——古代就有簡體字,所以學術上繁簡字都叫漢字,根本不存在簡體字
劉:簡體字特指大陸使用的標準規範漢字。古代雖有民間就流行使用簡體字、俗字,但當今的簡體字是合法的、人為規範化的官方標準文字
裴:漢字簡化,漢字文化圈各國的普通現象——日本很早就簡化漢字
劉:相比日本對日語漢字的簡化,大陸的簡化程度要“兇猛”很多。況且,漢字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文字,日本人簡化漢字是他們對正體漢字的不尊重,難道我們自己還要跟著日本人學,一樣不尊重自己的文字?
裴:繁體字也是文字演變的一個結果。
比如說這個
“
劉:首先,“云”字不是簡體字,在古代就有這個字,這個字是“說”的意思,我們說“古人云”就是這個字,如果寫成“古人雲”就讓人笑掉大牙了。
其次,姑且認為你這個例子舉得不恰當,其他的一些漢字的確存在“繁化”的過程。這種漢字所謂的“繁化”都是在漢字產生初期,屬於語言文字成長過程中應有的現象,而漢字在兩千餘年前就已經基本固定下來,整個漢字系統的字形其間未有大的變化。
裴: 我宣導用簡識繁,用簡體字便於溝通交流,但要認識繁體字。比如說現在的孩子沒有經過教授就不認識繁體字。這就是我們的短處。我們應該有的放矢,在教育中增加識繁的教育。比如說在中小學裡都有書法課,書法課裡,我們可以在書法課裡教孩子們認繁體字,也可以用書法來寫。
劉:請問如果不用繁體字的話,在哪裡認識呢?中國的城鄉所有中小學都有書法課嗎?如果中國的所有中小學都能有條件上書法課的話當年就不會因為文盲問題而簡化漢字了。
裴:海外華人並不是接受不了簡體字
劉: 這點我有體會,海外華人默認書面印刷文字一般是繁體,但是確實存在少數簡體字印刷及華人不會寫繁體字的情況。但是這不是由於繁體字本身復雜,而是這一群體 是大陸移民,從小學習的就是簡體字,沒有受到過繁體字書寫的訓練,而大陸的經濟騰飛使得近十幾年海外華人中大陸人的比例激增,從而影響到了海外華人使用文 字的習慣,而並非繁體與簡體難易的差別。
裴:廢棄不是文化的方式。 文化沒有說捧一個滅一個,不是說廢一個提倡一個。文化要多樣性。
劉:簡體字與繁體字當然不是互斥的,只是有一部分不同,而這一部分是讓我們丟失了一些文字可以傳遞給我們的文化元素及歷史的溯源。這與廢棄沒有關係。
裴:文字教育,傳承文化第一,交流溝通功能第二
劉:文化傳承第一,說的對。使用簡體字溝通並不存在問題,而簡體字的問題恰恰是文化傳承上缺失了一部分本應該有的內容。
裴:簡體字,是簡化的繁體字。簡 體字、繁體字都是漢字。漢字都承載了中國文化。
劉:二簡字也是漢字,為何被廢除了?二簡字是否也承載了中國文化?如果二簡字沒有承載中國文化,那麼類似的簡化過的漢字就可以承載了中國文化?那這個是否承載中國文化的定義是否是您裴學者下的呢?
裴:高考語文考試,可以增設繁簡字辨認題目,測認,不測難
劉:意義何在?給已經壓得人喘不過氣的高考再加上點重量?如果大家都可以認識繁體字了,為什麼不恢復使用繁體字而允許非正式書寫簡體字呢?
裴:為什麼不能廢棄繁體字
劉:終於說句我不想反駁的話了。
裴:繁簡之爭,為何愈演愈烈
劉:別分析大道理了,說那麼多都沒用,趕緊恢復繁體字才是上策
裴:簡化漢字,也是尊重傳統文化的。 其實現在很多對簡體字的一些很多的誤解,說簡體字違反了漢字構字的規律,這個構字規律有六種,學術講六書,通俗講六種方法。比如說舉個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這個 “ 体 ” 字,這個 “ 体 ” 字和繁體字的 “ 體 ” 字完全不一樣。是新造的,是極少數新造的,這也是遵循一個規律,會意。 “ 人 ”“ 本 ” ,身體,人之本,也是會意,表明一個意思。這個字雖然是新造的,但是也遵循了六書的規律。
劉:首先,正體漢字是全部遵循六書的,如果簡化字有一個不遵循,那簡化字就是有問題,像 “ 体 ” 這樣的新造會意字是非常少的,而簡化漢字有十余種簡化方法及形式,大多數形式都是存在問題的。裴先生以一對概全對,卻無視九錯,讓劉某佩服不已啊。
裴:漢字簡化,沒有割裂文化,也是遵循文字規律的。 同樣的例子比較多。還有比如這幾個字,繁體字的簡化之後,它是隔斷了文化,我為什麼說簡體字為什麼沒有割斷原來的文化呢。比如說這個 “ 与 ” 字,這個字比繁體字的歲數還大。
還有就是今天的“泪”字,這是典型的會意字。這個字比這個字歷史要更長,更古老的字。
還有“从”字。其實這個簡體字也挺好懂,這個從比這個字歷史更長,就是兩個人跟隨嘛。這個從本身來講,當然你符合會意字了,符合會意這個概念,但是從規律性講不太好歸類。
劉: 又以偏概全了,如果這樣的話,我還可以幫你舉幾個支持你觀點的例子,比如“伙”。可是你如何解釋“叶”這一類的完全沒有道理的簡化呢?而沒有道理、沒有規律的簡化漢字占了很多。而且,即使是你舉例的那三個字,原始的正體中文也都是有意義的,而且 “ 与 ” 字,這個字比繁體字的歲數還大 ,這是漢字發展成長的結果,而“與”是成熟後穩定了幾千年的漢字,簡化漢字借用古字就是延續文化血脈?
裴:簡體字最大的爭議之處 : 符號化傾向
劉: 簡體字最大爭議有二,一是一簡對多繁,二是同簡部對多繁部,同繁部對多簡部,導致簡化規律中出現大量特例,混淆後非常不利於學習認識繁體字。
裴: 向世界推广简体字,不必提到议事日程
劉: 現在大陸沒有刻意推廣簡體字,只是在推廣中文的過程中默認的使用了簡體字,這個沒有辦法,不可能讓大陸給老外推行繁體字吧?不過通常在海外學習中文都是可以自由選擇是簡體還是繁體的。
裴:漢字簡化,有可能還會繼續
劉: 我勇敢的預測,簡化字不可能繼續簡化,如有轉機,亦是回復部分或全部繁體字。
裴:“政府”在文字演變中的作用。 文化演變,歸根到底還是自然、歷史、時間的這麼一個結果,起著一個推動作用。政府的作用不能說沒有,但是它是一個階段性的,只是一種標籤性的作用。什麼叫標籤你知道嗎?標籤和標誌是兩概念,標籤就是 中國人 ,標誌就是你為什麼是中國人,因為你接受儒家文化,你接受中國的傳統價值觀這種親情,你會懂中國的書籍,你會看《紅樓夢》會讀它。所以漢字、《紅樓夢》這叫標誌。
劉:說的好,標誌是你為什麼是中國人,也就是你是中國人的原因和根本。那麼漢字都變了,也就是說你為什麼是中國人都變了,那中國人這個標籤 的意義還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