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姚展雄:历史阳光下的院落

(2008-09-17 18:17:11)
标签:

总第341期8版-2

杂谈

历史阳光下的院落
文·图/ 姚展雄

 

姚展雄:历史阳光下的院落


  如果说中国是一棵参天大树,到了北京看到大树的树冠,到了西安就看到深埋在地底下的树根。
  此话不假。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一半发生在这里。西安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富甲天下的顶级文物与冠夺九州的名胜古迹,这一切,承载着老城不朽的风骨。
  明城墙、钟鼓楼、大雁塔、城隍庙、半坡遗址、茂林石刻,还有那遍布三秦大地上的帝王陵墓,以及遗存下来的古老民居,任意一处,发端开来,都可回归本源,破绎出历史深渊处的密码。距今有400多年历史的高家大院就是其中之一。
  她,或许没有山西王家大院的恢弘,没有江南私家园林的富丽,但她拥有西安城内一个官宦人家府邸的独有个性与绝代风华,而且有着跨越400年历史时空的动人故事。她,坐落于北院门回坊文化风情街。主人高岳崧系江南才子,十二岁科考及第,崇祯皇帝钦点榜眼,赏赐此院,后官居太司。他是明清300多年西安科考前三名的惟一一人。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从都市的喧嚣声中走近她,跌进一个恍若隔世的梦里。
  这座主体建于明代崇祯年间的宅院虽久经历史风云,物是人非,风雨飘摇,但却一直保持着初始的模样,整幢建筑浑然一体,每块砖,每片瓦、每堵墙,每棵青苔、都深深地浸透着高氏家族昔日的气息。
  当我站在她的面前时,被她非凡的气势所震撼。那高达四米的大门,当地人称其为“走马门”,意思是即使扬鞭策马,昂首挺胸,也能畅通无阻,丝毫不用屈身。据说这样的门在古代是主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人们来到高家门前,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以示尊敬。
  走进这座四合院,一石墙兀然耸立,精雕细刻,婉若游龙。这种墙叫“影墙”,中国古代多数大户人家都有,它的主要功用是院外的人不能轻易窥视到院内的情况。
  龙是中华民族图腾崇拜物之一,是权力与高贵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下,规定四品以上官员在家中才可雕龙,布衣百姓是没有这个份的。高家的祖先以经商为主,明崇祯十四年至清同治十年,高家本族七代为官,最高曾做到八府巡按,自然是可以在家雕龙的。
  南面厢房里陈列着整个院落模型,布局上属于三院四进式砖木结构四合院,坐西向东,占地4.2亩,总建筑面积2310平方米,老宅87间,现对外开放57间,于明朝末年崇祯时期开始兴建,主体完工在清朝乾隆时期,直到道光年间整个院子完工。同治十年进行过大修,最近一次修复是在六十年代。1999年高家民居被列为“中挪两国重点历史街区保护项目”,由挪威投资,进行了整修,2001年被列为西安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获得“200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太平洋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2003年由西安中国画院艺术部主任杨霜林以个人名义出资开发,同时,故居被列为挪威特隆姆大学建筑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教学基地、长安大学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研究基地。
  正午的阳光轻轻地在门楣与窗棂间游动,漫步在这古老而幽深的宅院,使人深深感受到这里昔日宁静、祥和的生活气息。一卷竹帘下,两串灯笼间,几扇木窗后,宽敞的客厅里,樟木雕花的屏风,颇有风骨的字画;素雅的绣楼里,珠帘绣幕的闺床,玲珑精致的绣品,以及待客的茶房、教书育人的私塾、供奉祖宗的祠堂,残存的古井,无一不在默默地诉说着诗书人家的前尘影事。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印记着不同寻常的故事:
  这是一个过街石,上面有一个“寿”字,边上还有五只蝙蝠,古代取“福”的谐音,是福气的意思,寓意为五福拜寿。传说从这上面走过去就可以长命百岁;
  这是一棵石榴树,它的根已经有400多年了,古时候栽种石榴象征着期盼多子、多孙、多福……
  导游小姐如数家珍般向游人诉说着。
  在高家大院,不仅可鉴赏明清古建筑风貌,体验陕西民俗艺术,诸如剪纸、皮影、提线木偶,还可在仿古摄影室“香草美人”里,穿上古代服饰,斜倚雕花门窗下,拍摄个人写真。
  夕阳西下,作别高家大院。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走出门口,外面的回民街热闹依旧,永远是熟悉的烤肉香味和诱人的大声吆喝的坊上风情。
  蓦然回首,高家大院恰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伫立在老街的一隅,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深邃的目光,犹如城市的眼睛,在传递古城记忆的同时折射出幽幽的现代文明之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