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焱:泼墨山水
标签:
总第335期8版-2杂谈 |
泼墨山水
文/金焱
同行的三清山当地人直叹我们运气绝佳,不虚此行,通常游人需要登临数次才能欣赏到的景致却被我们一次尽收眼底。雨中的三清山清新隽美,一道道白练飞流山间;山雨初霁,碧空如洗,深谷薄雾缭绕;终于守得云开见日烈,阳光让山、石、树、泉真实起来,水墨画般的山林显现出夏日翠绿的本真;攀爬时大汗淋漓随即又被清爽的山风吹干,登山道布满绿荫,泉水汩汩拍打已被浸润的岩石,让原本劳累的徒步登山变得饶有生趣。
山
六月的南方闷热无风,湿热的空气包裹着粘稠的皮肤,让人无所遁形。车行在进入三清山景区的盘山公路上,随着海拔升高,毛孔也逐渐张开,安静地呼吸清新的山林气息。到达景区入口时突然下起暴雨,打在手臂上隐隐作痛,我们穿上雨披全副武装开始爬山,却总碍于时刻维护欲掉落的雨帽,警惕不要踩到雨披以免摔倒,再加上雨披给全身制造了一个闷热潮湿的保护膜,竟无意于周边的美景了。
行至南清园梯云岭时,雨已经小了许多,于是决定摆脱“累赘”,冒雨前进。脱下雨衣的那一瞬间仿佛褪却了一件厚重、密不透风的大衣,“保护膜”内外完全是两重天地,皮肤在接触到沁凉空气的刹那释放开来。走在这满眼绿意、水声潺潺、云雾弥漫的纯粹自然之中,会感觉到任何身外之物都是束缚,比如旅行包、帽子甚至是手里拎着的矿泉水瓶。
登上海拔1500多米的玉台,距主峰玉京峰仅一步之遥。玉台是景区内绝佳的观景台,视线没有丝毫的遮挡,站在云升雾腾之境一览众山。闭上眼睛,山风将身体团团包裹,又从身体的每一个缝隙穿过,柔和、湿润;深呼吸,吐尽污浊,灌进的空气夹杂着树木的清香,凉飕飕、甜丝丝。雾气氤氲,层层云海萦绕在墨绿色的山间,活脱脱一幅水墨画,天空阴云散去,露出洗练过的水蓝色和片片羽状白云。
石
都说“观景不登山,登山不观景”,但游览三清山时若完全执行这点,则会一路错过无数有“来头”、有故事的奇石,导游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大家又要听我唠叨石头了”,在中心景区2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奇峰48座,怪石89处,未命名的怪石景观更多达384处,倒是为登山增添了不少乐趣,揣测、争论着石头的相仿之物,嘻笑中便爬上了更高的峰头。
据三清山管委会主任杨沙鸥介绍,花岗岩地貌景观是整个区域景观资源的主题,尤以花岗岩风蚀、雨水淋蚀和片流作用形成的各类峰林、峰墙和造型石景观最为突出、奇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位于南清园东北部的“司春女神”,
整座山体海拔1180余米,通高86米,相传女神为西王母第二十三女,名瑶姬,世人认为她是春天的化身,因而称之为“司春女神”。从侧后方看“女神”的剪影尤为形神相似,一头齐肩秀发,额上隐约插着一柄发箍,双手托着两棵松树,盘腿而坐,祥和安宁、气定神闲,亿万年来俯览群峰,亘古不变,让人肃然,需要怎样的一种坚定和胸怀。
另一处标志性景观为位于南清园北部的“巨蟒出山”,
海拔1200余米,相对高度128米,形似一硕大蟒蛇破山而出,直欲腾空而去。山体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峰身上有数道横断裂痕,但经过亿万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据三清山管委会旅游局副局长彭承介绍,有法国蜘蛛人之称的冒险家阿兰·罗伯特(Alain
Robert)曾于2001年夏天向它挑战,徒手攀登到约15米处,由于山体几近悬垂,再无法往上攀爬,就此作罢。如今在山体15米处的一丛杂草后,仍然能看见他留下的铁环标记。阿兰·罗伯特当时说到,若依靠打钉等工具,完全可爬上“巨蟒出山”,然而面对大自然的如此鬼斧神工,不忍心对它有一丁点的伤害和亵渎,最终他还表示,要将此山作为毕生的挑战目标。
路
虽未游遍三山五岳,可爬黄山时最后一段路程几乎是被同伴拖上去的经历,让我至今心有余悸。而在三清山两天的登山游览却并不觉得累,仅仅有点腿脚酸痛。细想来,每级登山步道的厚度均大致相同,迈脚的高度也正适合,爬二三十级便有一条平坦的上山斜坡,既可缓解迈上石阶的劳累,又能驻足欣赏沿途奇山怪石、松林杜鹃,即便是有299级台阶的“一线天”,也在步道两边分别设置了六座“休息岛”。因此打破了“登山不观景”的登山之道,当然,爬山的时间也会因为贪恋美景而延长一倍。
而最壮观神奇的道路莫过于位于三清山西部,在海拔1600米的高山悬崖峭壁上向外悬挑出的一条全长约4000米的高山栈道,由于三清山曾经经历过三次大海浸,高山栈道恰好在当年海岸线所谓的位置,谓之“西海岸”。据三清山管委会书记刘书宗介绍,“西海岸”为全国最高、最长的高山栈道,并形成了一条高空环形游览路线,节省了游客的游览时间。
道
三清山亦为一座“道教仙山”,“三清”原指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神居所,而三清山的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并列高耸入云,似三神并肩端坐,遂得名“三清山”。据史书记载,东晋升平年间(357-361年),葛洪上山结庐炼丹、著书立说、宣扬道教教义,成为三清山的“开山始祖”。至明代为三清山道教活动的鼎盛时期,山上的道教建筑已形成规模较大的建筑群,改建三清宫、建起龙虎殿、纠察府等建筑。
据三清宫妙净道长介绍,三清山道教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将“道法自然”的思想蕴涵到道教建筑之中。在三清宫景区的道教人文景观群中,总体建筑按八卦图布局,周边有殿、府、泉、池、墓等230余处道教建筑,可谓中国道教古建筑的博物馆。
走在通向三清福地的栈道上,格外宁静,并需穿越万亩松林,风吹涛动、山泉流淌、偶尔还有几声鸟鸣,清幽至极,不由生出几分敬畏之情。
而距离三清宫不远的龙虎殿里,每个石窟中都供奉着一座神相,披着黄色或蓝色的绒布披肩,如今已破旧沧桑。洞口插着三支燃尽的香,黑色的燃烧痕迹历历在目,依稀可遥见当年的香火繁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