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婧婧:“免费景点”拒绝免费很傻很天真
(2008-07-08 18:04:37)
标签:
总第332期8版-3杂谈 |
“免费景点”拒绝免费很傻很天真
马婧婧
文化遗产日当天,新密黄帝宫以“风景为主而不是文物为主”、“不具备容纳大量游客的能力”为由拒绝向公众免费开放。
用门票来控制人流,看起来无懈可击,但是,在贫富差距较大、特权现象尚未完全消除的今天,高票价只能挡住无钱、无权的普通民众,却挡不住富人和公款消费的官员。结果只能是属于全体国民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却只有少数富人和公款消费的官员才有资格欣赏。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的。控制人流的有效手段有很多,决非门票一途。
在某些短视的主管部门那里,门票是心中的最爱,他们恰恰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旅游业绝不止“一道围墙圈住一片景色”,它包含“游、食、住、行、购、娱”六大要素。景区、游客好比一条食物链上的几个元素,环环相扣,“免费景点”拒绝免费这难免让人心生不快,影响人们对景区的印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门票就等于“门槛”,谁都知道,从前大户人家的门口都竖有高门槛,高门槛意味着傲慢甚至拒人于千里之外,门槛越高架子越大。有钱人炫耀身份无可厚非,但对一个景点来说,蔑视公众则犯了最大的忌讳。一心吃“门票饭”的景区难免要走下坡路,前两年,上海就曾出现因为门票上涨导致旅行社集体封杀景点事件。2005年,周庄门票价格上涨40元,上海近百家旅行社集体封杀周庄旅游;2006年,云南大理景点门票捆绑销售,变相提高价格,遭到北京、广州和上海等各地旅行社的封杀。仅仅为了眼前利益,而让旅游者敬而远之,断了下游相关行业的收入来源,损害了旅游业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实在不划算。
一项研究表明,旅游景点门票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越小,这个地方旅游市场化程度越高,旅游景区综合功能越强,抗风险能力就越强。2002年开始,杭州市政府决定对西湖环湖南线景区、沿湖的孤山、俞园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当人们担心西湖景区可能入不敷出时,它倒赚了个名利双收——通过“免费牌”来积攒人气、拉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淡季旅游,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使景区管理部门增收逾亿元,带动杭州旅游产业新增经济效益上百亿元。从西湖免费开放到开发社会资源作为旅游产品,杭州的一系列做法,不仅增加了城市的亲和力、吸引力,也提高了城市的整体经济收益。在这种策略背后,既有对游客和市民的人文关怀,也包括对经济规律的科学遵循。
这些年,旅游一直是很多城市大力发展的产业,不管条件是否成熟,只要找到一块可以开发的地方,便当作“摇钱树”推销。有的地方将过去的工程设施进行改造,一些山水景观,人们过去可以自由出入,现在却被高高的门楼挡住。想看?那就掏钱。这颇有点“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味道,令许多低收入游览者望而却步。有人担忧,长此以往,我们可能面临“中华之大,容不下平民旅游者一只脚”的怪现象。
一个城市要想吸引更多的人,需在景点之外做文章:把城市本身变成吸引游客的根源,让游客在欣赏风景之余,感受城市的历史脉络和生活图景。杭州“还湖于民”的做法,实际上就是把对游客的吸引力从单一的景点扩大到整个城市,或者说把杭州建设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大景区”。西湖景区免费开放的做法,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示范作用和社会效应。
时下,各级政府大力转变职能,从过去单纯强调经济发展,转向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在这一大势之下,自然景点无疑要更多考虑其公共性。新密市文化旅游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依照往年惯例,世界文化遗产日搞文化遗产宣传,文物景点必须免费。的确,旅游景点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体国民的,不是某个区域的财产,更不是某个集团的“摇钱树”。
围绕旅游景点的一切安排都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这个立场来看,旅游景点门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许降、甚至免费应该成为一个普遍规律。毕竟作为风景名胜区,除了旅游功能外,还有精神文化功能,它是国家文化与文明的标志,是弘扬民族精神、陶冶情操的极好载体,具有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等多重效益。因此,风景名胜区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应该积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公益职能。
随着和谐社会的推进,如何降低游览门槛,让更多普通人享受到出游之乐,分享到利国惠民的“假日蛋糕”,是各地有关部门亟待研究解决的现实课题。还景于民,不仅显示出一种大智慧,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围绕眼前的利益做文章,丢掉和丧失的将是长远的利益,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天人合一”的和谐。
如果还有一些“免费景点”收费,请赶快打住,不要再傻再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