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总第324期8版-2杂谈 |
景点票价频涨是因小失大
毛颖颖
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春游的脚步还没迈开,国内多个景区门票提价的消息就已经传来,据
说最高涨幅达到了60%。
知名景区涨价的新闻在国内几乎已经没有了新鲜感,支撑涨价的理论很多,比如控制人数
、环境保护、成本上浮,但根本原因只有一个:游客需求的强劲与景区还在做初级阶段的一锤
子买卖。
表面上看,游客到了门口,就冲着好不容易来这一次,门票再贵也会进去看看,而门票再
便宜,远道而来的人也不会一来再来,所以,门票钱真是不赚白不赚。但是,恶名在外的高票
价却把潜在消费压制了下来,将可能来的游客挡在了千里之外。虽然每次涨价过后,知名景点
的旺季客流并没有明显削减,但这种人气至少要一半归因于国内“假期僵化、出行集中”。
多年来,日本一直针对外国游客发售全国通行的“周游券”(铁路、公交、轮渡),7天
制周游券售价28300日元(约合人民币1860元),而其国内最重要的景点,富士山及山脚下的
箱根国立公园票价都是免费。便宜车票、免费门票,为的就是尽可能地先把人招来,就算只待
7天,你总得住吧,总得吃吧,总得买东西吧。而且,这优惠周游券还只能在国外买,一旦游
客进入日本就不能再买,因为他怕的是你不来,来了就不怕你不花钱。
类似的低票价吸引游客的方式在欧洲和北美也挺常见,如古罗马斗兽场门票6欧元,卢浮
宫门票8.5欧元,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门票10美元。
其实,“放水养鱼”的景区在国内也有先例。早在2003年,杭州就开始力推“免费西湖”
,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西湖损失了一些硬收入,却带火了全城商铺,吸引游客在城内逗留。
据统计,2007年杭州国内游人数达4111万,旅游收入586亿元,其中购物占21.5%,住宿占
19.3%,餐饮占16.1%,均压倒性地超过了收费景区(9.4%)。
应该说,财政投入不足让各景点成了业主,急功近利、自力更生;市场化“引资共建景点
”的出资者只关心景点收入,对墙外的交通、住宿、购物、娱乐是不是得到发展很少关心;而
监管不力又让各景区形成割据之势。
物价审批和听证至少应有等级,国家级旅游景点涨价由省级物价部门审批,世界级旅游景
点涨价由国家物价管理部门审批,否则根本无从保证更大范围、更长期的利益。
景点是赢利的酵母,却不是赢利的全部。如果景点“不是涨价,就是在涨价的路上”,那
能挣钱的就真只剩下“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