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琰: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的前世今生

(2008-04-29 13:08:08)
标签:

总第323期8版-2

旅游

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的前世今生
师 琰


  站在慕尼黑新市政厅之前,从门廊两壁的石墙上,我看到了历史所留下的痕迹——石墙上

刻满了这座城市发生过的桩桩大事。
  但是在849年岁月中,只有一个事件让慕尼黑用一整面石墙来进行记录。这面石墙上铭刻

着奥运五环的标志,而在下面,我看到了这两行字:
  慕尼黑奥林匹克运动会
  1972年8月26日至9月11日


  1972年奥运会究竟给慕尼黑和全世界带来了什么?
  当年西德奥组委以“绿色奥运会”的崭新理念,为慕尼黑夺得第20届夏季奥运会主办权。

但9名以色列运动员被劫持杀害的恐怖事件,令这届奥运会在世人记忆中变成不堪回首的“黑

色”。
  事实上,抛开这些,慕尼黑奥运会在诸多方面都开创了现代奥运历史的先河,慕尼黑人至

今仍然受益于那届奥运会所带来的遗产。
  “奥运会让慕尼黑从一座迷人的乡村变成一座迷人的国际化都市。”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

合会(DOSB)主席Thomas Bach博士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作此评价。而在2007年12月8日,DOSB在

柏林召开股东大会,决定支持慕尼黑申办2018年冬奥会。若最终获得成功,慕尼黑将是第一个

举办了冬夏两季奥运会的城市。


慕尼黑城的首次腾飞


  “瞧,那就是奥林匹克公园。”Wolfgang Albrecht推开位于11楼的公司会议室大窗,向

我指点着。尽管窗外大雪纷飞,远处一组错落有致的帐篷式屋顶建筑和它旁边的奥林匹克塔仍

清晰可辨。这段对话发生在2007年年底,距离慕尼黑奥运会结束已时隔35年之久。
  那时候,位于城北的Oberwiesenfeld还属于奥林匹克公园的施工地,全然没有今天这般繁

华美景的踪影。尽管距离市中心只有4公里,这里却一片苍凉贫瘠。这儿曾是巴伐利亚皇家军

队射击训练场,后来成为军用机场的一部分,在二战中被夷为平地。
  1945年以后,这片土地南面又崛起了一座长1300米、高60米的废墟山——二战中盟军针对

慕尼黑的66次空袭令这座城市损毁大半,留下的残砖断瓦被重建城市的慕尼黑人运来这里,一

堆就是20年。
  1966年,当国际奥委会宣布慕尼黑获得1972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时,这座城市还没有任何

像样的体育设施。而Oberwiesenfeld在被定为奥运主场馆所在地时,只是一片3平方公里的荒

地。

师琰: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的前世今生  6年间,一座令人惊艳的奥林匹克公园展现在290米高的奥林匹克塔下。这里有可容纳

75000名观众的主体育场、14000个坐席的综合体育馆、9000个坐席的游泳池、5000个坐席的自

行车场、10200个坐席的冰球场以及7200个座坐席的拳击馆。而配套建筑包括奥运村、新闻中

心和一个覆盖面积74800平方米的未来主义帐篷结构屋顶。
  在Albrecht那一代建筑师看来,由Günter Behnisch主持设计的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无疑

是一项令人激动的创新壮举。Albrecht评论道:“不单是充满想象力的屋顶,关键是把自然界

美景引入体育场建筑之中,而在赛后作为公园又回馈给市民——整个建筑是属于市民的,在70

年代这些都是非常前卫的理念。”而当时美国媒体甚至惊叹:这个建筑“将在一个世纪内给慕

尼黑带来好处”。
  在他看来,慕尼黑之所以有今天,成功之处就在于能够“经营”好每一个重大事件并将其

作用长期发挥。而正是1972年奥运会,使慕尼黑的城市发展实现了首次腾飞。
  “慕尼黑曾经很小,地铁系统很落后,她的整个旧城改造就是借助奥运建设完成的。”俞

军告诉记者:那时候,几乎每一个公共建设项目都直接或间接与奥运有关,包括40公里长的轻

轨线、第一条南北轴地铁线、中环线扩建及市内主干线街道拓宽等项目。这一举解决了慕尼黑

的交通瓶颈。自此之后,围绕中环不断发展的城市新轮廓,开始与历史古城及南部阿尔卑斯山

美景相衬,构成了慕尼黑独特的城市形象。
  俞军的导师Guenter Guerschel,当年也参与了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据俞军介绍,设计

师们的思考出发点就是:公园不能仅局限于奥运会本身,更要考虑奥运会后功能。他们决定充

分利用包括废墟山在内的场地现状,实施生态改造,形成多元化的景观,让奥林匹克公园成为

本地居民乐于涉足休闲的城市公园。
  慕尼黑当年围绕奥运的城市规划与场馆设计,对奥运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建设奥林

匹克公园,成了以后每届主办城市的工作核心,也成为主办城市对当地落后区域实施功能转换

的最迅捷改造途径。
  奥运会后,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成功地实现了功能转移。对慕尼黑市民来说,从此多了一

个可以在湖光山色间漫步泛舟休闲的好去处,游泳馆和溜冰馆不但提供了上好的锻炼环境,更

新添一个盛事不断的活动中心。
  Albrecht觉得:奥林匹克公园的成功并非偶然。因为“德国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以后

怎么办’。”


不老的奥林匹克公园


  从慕尼黑市区乘地铁U2或U3线,十几分钟后记者就来到了奥林匹克公园站。
  290米高的奥林匹克塔孤零零矗立在风雪之中,灰色的外墙毫无夺目之处。因为当地政府

对高层建筑发展一直抱着相当审慎的态度,这座1968年建成的电视塔至今仍是慕尼黑的绝对制

高点。
  这个季节的公园显然不是吸引游人的地方。成群的白天鹅在湖面安然游弋,鸭子们在湖畔

林荫路上悠悠踱步。偶有三三两两装备齐全的徒步者执杖而过,四处一派风景画般的静谧。
  尽管如此,这里至今依然是赛后运营最为成功的奥运场馆。
  Spronk告诉记者,迄今为止还没有哪家现代奥运场馆在赛后能做到盈利,在那热闹的16天

后如何填补巨额亏空,是大多数奥运场馆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对于这些庞大体育场馆群的经营

者来说,盈利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络绎不绝前来求经的各国同业,Spronk与他们分享最多的经验,就是如何才能把一笔

原本预计10-15年花完的6000万欧元政府投入资金,用了30年才花完,并且至今仍有足够的钱

来维持场馆运转。
  听起来似乎并不太难,但这的确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智慧的过程,仅在2004到2006年三年里

,Spronk和他的部下就筹划和举办了1647项活动。而在过去的35年里,奥林匹克公园总共举办

了9611项活动,平均每年都有超过300项活动在这里举行。这其中包括世界田径锦标赛、欧洲

游泳锦标赛等重大体育赛事。正是这些活动,多年以来为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带来了旺盛的人

气和滚滚而来的收入。
  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公园已接纳超过1.66亿登记访客,其中9400万人是来参观在这里举

办的体育、文化和商业活动,另外7200万人则是旅游者。除过这些有据可查的付费访客,每天

还有约2000人会来这里做运动,出来散步的本地居民则无法计数。
  除了门票收入,那届奥运会也开创了一些生财之道。Waldi是夏季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官

方吉祥物,代表了运动员坚韧、坚持和敏捷的特性。这只短腿长身的德国猎犬被生产成各种形

式和尺寸的纪念品,包括长毛绒和塑料玩具、海报、纽扣等。而首次发行的奥运纪念币、电视

彩票及六合彩的销售,也为组委会带来不少收入。奥运会结束后,联邦政府将相当于6000万欧

元的剩余收入交给OMG,以备日后运营之需。
  另一方面,奥林匹克公园也面临功能提升的问题。
  “尽管公园的建筑至今看来仍美轮美奂,当时的建筑设计确实对后来使用考虑不够,因为

年代局限性,这可以原谅——当时的任务只不过是建一个体育设施。”Spronk忍不住向记者抱

怨道。作为管理者,他必须在筹划活动的同时想方设法化解种种硬件不足的难题。
  眼下,幸运之神又将再次眷顾,慕尼黑正在筹备申办2018年冬奥会,并已花费60万欧元进

行可行性研究。Hartung就是这个申办筹备组的成员之一。据他透露,按规划,慕尼黑奥林匹

克公园将得以改造并作为主要赛事举办地。这里将建3个场馆,其中1个主场馆是在原体育馆基

础上重建,而另外2个场馆则是可拆除的临时性建筑,这包括一座速度滑冰体育馆。一旦2011

年申办成功,慕尼黑将有数十亿欧元投资于场馆和市政基础配套设施。
  一时之间,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的未来又有了无限可能。

 

师琰: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的前世今生

  这“鱼网帐篷”是半透明的,全部是人造有机玻璃。据说,这个屋顶的造价是当时世界上

最昂贵的。运动场的看台设计也是别具一格的,环形看台的2/3建在地表之下,只有1/3建在地

表上,其他的运动员室、休息室、接待室、多功能室尽可能都安置在看台内,新闻媒介用房比

如实况转播室则高架在西看台之上。C形帐篷顶,它的悬空绷帐篷的下边长达300米,覆盖了整

个西看台和大部分比赛区,但是触地点很少,为观众迅速入场和离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