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总第313期8版-4杂谈 |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人会在春节穿上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生活水平年年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
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
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这样新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作“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
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互相投掷糠包。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就悄悄抢走小伙子的腰刀、包头布或马,跑回家去。若小伙子有情就追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
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的高山族,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切,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若家里有人外出,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上面,表达全家人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贴黄挂旗,蓝旗人贴蓝挂旗,白旗人贴白挂旗。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冰面上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
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后,整个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白族与苗、壮族一样,春节期间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就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它类似于汉族的“团拜”。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在广场上举行的芦笙歌舞比赛。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姑娘们,天一亮,就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
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跳虎节”的习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鸡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
当地百姓深信,只有通过传统的跳虎,全体村民才能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家中的人也不可以高声言谈。
撒尼语中的“汤圆”和“过新年”都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