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07-12-24八版-2杂谈 |
仅有钟声是不够的
——从寒山寺安装一百零八吨重的大钟说起
夏廷献
从媒体上看到,始建于六朝南梁(公元502—519年)的苏州寒山寺,在武汉订造的高8.5米、底部直径5.188米、重108吨、价值1500万元的仿唐大铜钟,已由水路运抵该寺,安装在三层楼高的新建钟楼上。2008年到来之际,这口大钟将会发出108响新年钟声(佛法认为人生愁苦有108种之多,鸣钟可解之)。
看到“寒山寺大钟”的照片,不由地便想起唐代诗人张继(南阳人,生卒年不详)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和诗韵,寺庙和诗人,如此浑然一体,犹若天成,以至于天下传颂,家喻户晓,名播海外,广告效应,千年不衰,实在是寺庙和诗坛的一大奇观。
据说,张继听到钟声的那口钟早已失传。明嘉靖中期,该寺重铸一口巨钟,特建钟楼,悬挂其间,明末时流入日本。康有为诗云:“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仿照旧钟新铸了一口,悬于六角钟楼上一直到今。每年除夕夜“敲钟”成为寒山寺一景,常有日本友人专程赶来寒山寺聆听古刹钟声。
资料介绍,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在唐朝时就形成了“惯例”。从张继的诗看,此言不虚。延续下来,钟声成了该寺的名片乃至灵魂。该寺下决心订造十分贵重的一口大钟,也算情理之中。设想一下,当这口钟发出宏大声响时,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该寺的“钟声精神”一定会再上个新层次,“钟声经济”也一定会再上个新台阶。这大概也正是该寺不惜重金建造钟楼和订造大钟的动因吧。
千年古刹造大钟,姑苏城外添新景,说明了寒山寺的兴旺,当地社会的和谐,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但在祝贺之余,曾经去过寒山寺的笔者也有一点隐忧:一口108吨重的大钟,能敲出张继描绘的“夜半钟声到客船”意境吗?能达到与文人游客心灵交汇流连忘返的效果吗?
古寺借诗盛,妙诗因寺赋。张继之所以能够涌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千古绝唱,是他在夜阑人静之时,伫立或静卧在京杭大运河内停泊的孤舟上,听到了“乌啼”——水鸟(鸬鹚等)的鸣叫,眺望到了“月落”的影像,仰望到了“满天”如“霜”般的星斗——感觉到了深秋的寒意,瞧见河面上对峙的双桥——江村桥与江枫桥(也有人认为是水边的枫树),看到了星星点点的渔火、渔民身影以及船影、桥影(或树影)在水中的倒影和自己“对愁眠”的情景。就在此时,忽然听到了从寒山寺传来的悠扬如天籁般的“夜半钟声”,同时看到了“客船”的到达。钟声触动了张继的心灵。因逢“安史之乱”失意落泊返棹归里途径姑苏的诗人,想到了月升月落人来人往的自然规律,领悟到了人生真谛,化解了内心的愁绪和思乡的惆怅。用时髦的话说,“钟声”为张继作了“心理治疗”,张继在钟声中忘却了烦恼。
由此可以看出,张继是视觉、听觉、触觉三管齐下——看到、听到、触到起码有“九种自然景象”(月、乌、霜、天、江、桥、枫、渔船、灯火)之后,从心灵深处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佳句的。后人追寻这首诗的意境,也是希冀看到、听到、触到钟声之前的幽暗静谧自然景象,把“心”先静下来,然后再从钟声中开启智慧,陶冶情操。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真正打造寒山寺的“夜半美景”,仅有钟声是不够的,那怕这口钟再大,钟声再响,传的再远。
这就要说到寒山寺的生态环境。张继写到的“九种自然景象”如今状况如何?寺院附近夜阑之时人静吗?“月落”映于水中景象还能看到吗?还能听到“乌啼”吗?还能感觉到吮吸到“霜满天”的清新空气吗?江村桥与江枫桥(或是枫树)安在?古运河的水还是那么清澈吗?还能看到渔火和打鱼人在水面上的倒影吗?如果这些“前提”不具备或不完备,是难以体验到“夜半钟声到客船”那种悠远、深邃、美妙意境消除今人“愁眠”的。
时代发展了,香火钱多了,造一口大钟,是可以理解的。相信以普渡众生为宗旨、能够花1500多万元造大钟(而不是资助办学)的寒山寺,也能够把周边的生态环境维护好,重现诗人张继当年视觉、听觉、触觉中的自然景观,使中外游客都能在有景有声有色的诗情画意中,真正体验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韵味,获得无穷的诗意美感。
2008年的脚步声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了。“寒山寺大钟”恐怕也已做好了夜半发声的准备。届时不知道是僧人撞响,还是官人“剪彩”,抑或是商人“买断”。不管怎么说,只要大钟发声,对于众生来说,都是平等的。今日的“张继”们,也许会在穿透苏州水乡的免费钟声中,写出新时代的《枫桥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