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07-7-23八版-2 |
美丽远景楼
文/杨庆东 图/杨正南
文/杨庆东 图/杨正南
作者简介:杨庆东,笔名木易、勤冬等,四川乐山人。曾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新社等多家媒体上发表新闻作品7800余件,现任四川省人民政府主管、省工商联主办的《民营企业导报》社社长。
在眉山市美丽如画的东坡湖畔,矗立一座千年名楼,这就是“眉州远景楼”。
远景楼始建于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至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竣工,与岳阳楼、黄鹤楼、腾王阁齐名,并列“中国四大名楼”。宋神宗熙宁年间,时任眉山知州的黎希声在诗书城东面的一片空地上主持兴建了一座楼,取名“远景楼”。当时修建的远景楼高30米,是眉山城内最高的建筑物,堪称“眉州第一楼”。
2004年初,眉州远景楼重建,历时近三年完工。重建的眉州远景楼,位于东坡湖西岸东坡湖广场南侧,二环路与湖滨路交叉路口以东的绿化带上,总建筑面积30000多平方米,主楼13层,高80米,为目前国内最高最大的仿古建筑塔楼。主楼两侧是仿古裙楼,名曰“超然阁”和“醉月阁”,主、副建筑浑然融合。远景楼依湖而建,楼在湖中,层叠而上,组成了一幅融水、天、楼为一体的宏图壮景。
远景楼最有特色的,是其独具魅力的夜景。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放,沉浸在夜色苍茫中的远景楼,蕴含着几分神秘而旖旎的色彩。抬头仰望,整个塔楼彩灯齐亮,灯火烂漫。五彩缤纷的灯光置景装饰,使主副塔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层次泾渭分明,总体景观宜人。举目远眺,重建的远景楼,宛若一座巨大的天然水晶宫,晶莹剔透,海市蜃楼。只见远景楼的夜色像一首优美和谐的抒情诗,更加烘托出独一无二诗书城的人文景观,与一汪碧水粼粼的波光,满天闪烁的星斗交相辉映,风采夺目照人,其景奇丽醉人,恰似“人间天堂”,金碧辉煌,在春意融融中一片欢声笑语,到处游人如织,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使人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据专家介绍,眉州远景楼采用宋代建筑风格,颇具鲜明的川西建筑特色,融观赏与实用性并重,游人可在楼上登高望远,欣赏东坡湖全景,领略岷江河风光,景色如诗如画,尽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的意境,甚至诗书城新颜统收眼底,整座远景楼集娱乐健身、文化休闲、商贸办公、书画展览、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新颖独特,成为中国诗书城一大标志性建筑和当今诗书城建设的“重头戏”。重建的远景楼以它崭新的风貌和姿态成为中国诗书城建设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更是眉山城市发展一张绝美精致的文化名片。
眉山是“苏门三杰”苏洵、苏轼、苏辙的故乡,远景楼的出名与流传,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撰写的不朽名篇佳作《眉州远景楼记》,人以楼记,楼以人名,妙趣横生,让人浮想联翩。现今,《眉州远景楼记》的碑刻仍镶嵌在眉山的三苏祠博物馆内。
《眉州远景楼记》无疑是苏东坡关于家乡最重要的作品,文章通过对眉山优良的民风民俗和官吏工作作风的记叙,充分表达了封建时代变法图强时期官民和谐、政通人和的社会理想。《眉州远景楼记》始终洋溢着的“贵和尚中”、“以人为本”等创新理念和思维,正是中国优秀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值得世代中国人珍视保护并发扬光大。
登上远景楼,临潺潺清流,绿水萦绕,顿觉心旷神怡,再吟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实为人生美好向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一大快事。凭阑纵目:东看,万顷碧波,蟆颐祥瑞;西眺,瓦屋横空,峨眉霁雪;南观,岷江浩浩,中岩拥翠;北望,彭祖寿山,天府锦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几经风雨,几度春秋,烟波浩渺之中的历史再次凝固在巍峨雄壮的远景楼中,也消解溶化在其中。
远景楼始建于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至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竣工,与岳阳楼、黄鹤楼、腾王阁齐名,并列“中国四大名楼”。宋神宗熙宁年间,时任眉山知州的黎希声在诗书城东面的一片空地上主持兴建了一座楼,取名“远景楼”。当时修建的远景楼高30米,是眉山城内最高的建筑物,堪称“眉州第一楼”。
2004年初,眉州远景楼重建,历时近三年完工。重建的眉州远景楼,位于东坡湖西岸东坡湖广场南侧,二环路与湖滨路交叉路口以东的绿化带上,总建筑面积30000多平方米,主楼13层,高80米,为目前国内最高最大的仿古建筑塔楼。主楼两侧是仿古裙楼,名曰“超然阁”和“醉月阁”,主、副建筑浑然融合。远景楼依湖而建,楼在湖中,层叠而上,组成了一幅融水、天、楼为一体的宏图壮景。
远景楼最有特色的,是其独具魅力的夜景。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放,沉浸在夜色苍茫中的远景楼,蕴含着几分神秘而旖旎的色彩。抬头仰望,整个塔楼彩灯齐亮,灯火烂漫。五彩缤纷的灯光置景装饰,使主副塔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层次泾渭分明,总体景观宜人。举目远眺,重建的远景楼,宛若一座巨大的天然水晶宫,晶莹剔透,海市蜃楼。只见远景楼的夜色像一首优美和谐的抒情诗,更加烘托出独一无二诗书城的人文景观,与一汪碧水粼粼的波光,满天闪烁的星斗交相辉映,风采夺目照人,其景奇丽醉人,恰似“人间天堂”,金碧辉煌,在春意融融中一片欢声笑语,到处游人如织,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使人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据专家介绍,眉州远景楼采用宋代建筑风格,颇具鲜明的川西建筑特色,融观赏与实用性并重,游人可在楼上登高望远,欣赏东坡湖全景,领略岷江河风光,景色如诗如画,尽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的意境,甚至诗书城新颜统收眼底,整座远景楼集娱乐健身、文化休闲、商贸办公、书画展览、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新颖独特,成为中国诗书城一大标志性建筑和当今诗书城建设的“重头戏”。重建的远景楼以它崭新的风貌和姿态成为中国诗书城建设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更是眉山城市发展一张绝美精致的文化名片。
眉山是“苏门三杰”苏洵、苏轼、苏辙的故乡,远景楼的出名与流传,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撰写的不朽名篇佳作《眉州远景楼记》,人以楼记,楼以人名,妙趣横生,让人浮想联翩。现今,《眉州远景楼记》的碑刻仍镶嵌在眉山的三苏祠博物馆内。
《眉州远景楼记》无疑是苏东坡关于家乡最重要的作品,文章通过对眉山优良的民风民俗和官吏工作作风的记叙,充分表达了封建时代变法图强时期官民和谐、政通人和的社会理想。《眉州远景楼记》始终洋溢着的“贵和尚中”、“以人为本”等创新理念和思维,正是中国优秀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值得世代中国人珍视保护并发扬光大。
登上远景楼,临潺潺清流,绿水萦绕,顿觉心旷神怡,再吟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实为人生美好向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一大快事。凭阑纵目:东看,万顷碧波,蟆颐祥瑞;西眺,瓦屋横空,峨眉霁雪;南观,岷江浩浩,中岩拥翠;北望,彭祖寿山,天府锦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几经风雨,几度春秋,烟波浩渺之中的历史再次凝固在巍峨雄壮的远景楼中,也消解溶化在其中。
附:眉州远景楼记
苏 轼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始朝廷以声律取土,而天圣以前,学者扰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至于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而大家显人,以门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谓之江卿。非此族也,虽贵且富,不通婚姻。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像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商贾小民,常储善物而别异之,以待官吏之求。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听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罚。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钱以偿众。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其风俗盖如此。故其民皆聪明才智,务本而力作,易治而难服。守令始至,视其言事动作,辄了其为人。其明且能者,不复以事试,终日寂然。苟不以其道,则陈义秉法以讥切之,故不知者以为难治。
今太守黎侯希声,轼先君子之友人也。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苟,众以为易事。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下夺其请。既留三年,民益信,遂以无事。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作远景楼,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嗟夫!轼之去乡久矣。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而不能道其详矣。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孔子日:“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失。”是二者,于道未有大损益也,然且录之。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盖耆老昔人岂弟之泽,而贤守令抚循教诲不倦之力也,可不录乎!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依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元丰元年七月十五日记
苏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始朝廷以声律取土,而天圣以前,学者扰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至于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而大家显人,以门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谓之江卿。非此族也,虽贵且富,不通婚姻。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像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商贾小民,常储善物而别异之,以待官吏之求。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听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罚。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钱以偿众。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其风俗盖如此。故其民皆聪明才智,务本而力作,易治而难服。守令始至,视其言事动作,辄了其为人。其明且能者,不复以事试,终日寂然。苟不以其道,则陈义秉法以讥切之,故不知者以为难治。
今太守黎侯希声,轼先君子之友人也。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苟,众以为易事。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下夺其请。既留三年,民益信,遂以无事。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作远景楼,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嗟夫!轼之去乡久矣。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而不能道其详矣。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孔子日:“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失。”是二者,于道未有大损益也,然且录之。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盖耆老昔人岂弟之泽,而贤守令抚循教诲不倦之力也,可不录乎!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依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元丰元年七月十五日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