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07-7-9七版-2 |
申遗警钟:保护和破坏的失衡
毕诗成
毕诗成
“中国故宫、三江并流等六处世界遗产被亮黄牌!”从6月28日起,有关“中国世界遗产遭黄牌警告”的消息在中国媒体上蔓延。翌日,又有消息称“该说法并不准确”,包括几大遗产在内的单位和部门纷纷开始“辟谣”。然而虽然事实证明这不过是一次例行汇报,故宫等六处遗产距“濒危”还很遥远,但本届世界遗产大会却再次对那些保护不力的世界遗产敲响了警钟。这其中,也包括一些中国的世界遗产地。
自然环境、文物景观被损害不是一个新话题了:当“中国十大名山”评选加入“淡化旅游特色、排斥经济价值”的标准之后,远近闻名的“五岳”只有“两岳”当选;张家界自然风景区摩拳擦掌,要安装“世界最高的全暴露户外观光电梯”;故宫一日接待十多万人,超出最高能力数倍,宫里还开洋餐馆,大煞风景;国家森林公园里,开建了水泥浇灌的“祖龙”……
自然环境、文物景观被损害不是一个新话题了:当“中国十大名山”评选加入“淡化旅游特色、排斥经济价值”的标准之后,远近闻名的“五岳”只有“两岳”当选;张家界自然风景区摩拳擦掌,要安装“世界最高的全暴露户外观光电梯”;故宫一日接待十多万人,超出最高能力数倍,宫里还开洋餐馆,大煞风景;国家森林公园里,开建了水泥浇灌的“祖龙”……

这些年来,我们时刻接收着“胡闹的消息”,以至于今时今日,即便再不懂得何谓“遗产”的国人,随便也能说出几条原因:放纵建设,急功近利地过度开发;外行领导,以翻新、维修换来实质破坏;大搞旅游,人满为患……
保护与破坏的力量严重失衡,这是根本原因。虽然我们不缺少像冯骥才、廖晓义、阮仪三这些人为代表的保护主义者,但这些人的力量在公权力面前,实在太微弱了。申报的时候,需要用你的名声、影响力,便请来“为我所用”;一旦申报完了,要考虑怎么开发了,怎么赚钱了,对不起,你们靠边站吧!著名画家陈丹青说,我们这个民族太急功近利了,已经到了可怕的程度。在我看来,在文物遗产保护方面,是一些手握权力的政府部门太急功近利,而对其制约的力量已经到了可忽略不计的可怕程度了。
经济学家有一个“公地悲剧”论述:假如没有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清晰的产权形式,公地必然会毁灭在人类的滥用中。我们在自然景观、文物遗产等问题上的保护,其实体制也是混乱的。有的是旅游公司开发,有的是地方组织管理,还有的条块分割,根本就没有统一管理;作为监督的环保等部门,也只是在大兴土木的“大项目”上才需要作环评、给意见,日常的“破坏”基本上是随心所欲的。专家说,“世界遗产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珍惜性和脆弱易损性的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发只会破坏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问题是,这些告诫,谁还听得进去?
痛定思痛,面对“警告”,我们必须彻底反思,从改变保护与破坏力量严重失衡上入手。其一,给民间公益性的保护组织更大的权力,赋予他们质询政府部门的权力,具体的管理部门需要定期向其通报保护、开发信息;其二,作为重要遗产地的省市,应当要求直接管理部门有定期向人大、政协相关专门委员会汇报开发、保护工作的义务;其三,吸收一批专家作为遗产保护顾问,重大修正项目需要立项听证,所有的工程计划都需要透明公开;其四,对于旅游人数、日常维护等做到更具体的规定要求。
中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目前遗产项目总数达到35个。表面看来,数目“很可观”。但说句不好听的话,按照一年给六个“警告”的速度,减少的速度也会“很可观”。申遗不是进进出出、有进有出的游戏,每一个“可能出局”的背后,是民族传承基因的流失,这让每一个国人感到羞愧,更让我们的民族颜面无存。
前一篇:申遗“警钟”为谁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