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07-4-23八版-2 |
对大自然应当怀有敬畏之心
吴纯光
在地球上生存了大约1亿6千万年的庞然大物——恐龙为什么会消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它的过于强大,它们的体重从几十吨到上百吨,为了给这个巨大的体格补充能量,一只恐龙的平均食物量是哺乳类动物的500倍以上。它的无敌,使它的个体数量不受限制地增长,当它的食物链终于不能再维持可持续状态时,恐龙的灭绝就变成一个必然的结果。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至今不超过1万年,今天,由于不懂得敬畏大自然的人对于地球生态的破坏大概已经与恐龙年代不相上下了。笔者打心里在问:人类能够像恐龙一样生存1亿年以上吗?地球几十万年积累的那些森林、草原、湿地以及地下蕴藏着的煤炭、石油,被人类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几乎消耗殆尽,气候变暖的警报不断拉响……长此以往,人类离其灭亡的时日还有多久?
人类比其他动物唯一的优秀之处在于人类的头脑。让人欣喜的是,聪明的人类,包括我们的国家和政府,为了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民族的美好未来,已经制定并出台了许许多多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法规政策。遗憾的是,在有些地区有些官员那里,口头上讲的是可持续发展,头脑中想的仍然是急功近利。“华夏第一巨龙”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要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之心。因为相比自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是短暂的,个人的生命更是渺小的,我们绝不能为满足个人欲望或局部利益,盲目上马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工程项目。
从道家的“道法自然”理论,到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当下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表明中华民族有着尊重、敬畏大自然的优良传统。敬畏大自然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谨慎地开展人类活动。当我们决定采取某项人类活动,试图去改变自然或是改造自然时,必须了解清楚可能触及的所有与环境相关要素及其相互的影响,以采取最小损失的措施创造尽可能高的效益,而不是仅仅看某个工程的成本、收益,更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