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还是时长,争论的意义有多大?
(2009-05-06 22:08:17)
标签:
电信3g流量约束条件用户体验it |
分类: 通广时评 |
最近新闻和评论都在争论运营商的数据计费方式是按流量还是时长的事,中国移动作为按流量计费的运营商,也尝试在个别省份,比如浙江试水按时长计费的模式。在争论开始的时候,我也在想,运营商还是按时长计费比较好,这样消费者用的放心,随着对争论的进展的观察,我又想,到底是按流量还是时长计费,争论的意义有多大呢?
运营商在3G数据业务的初期,按流量收费而不是按时长收费,主要是考虑到他们对于用户数据业务的承载问题,用流量限制用户的使用限度,达到,所有用户都受限,所有用户又都不受限的目的。
道理很简单。经济学上最基本的经典观点就是,人在约束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的。流量和时长都是一种约束条件,只是约束的表现形式而已。表面上看,按时长计算消除了消费者的担心,似乎时长的约束条件比流量是要宽松的。我觉得这只是一种心理感觉而已。
在一个网页所占用的流量一定的情况下,打开一个网页需要几秒,和需要几十秒的用户体验差别是显著的。在3G建设初期,如果不对用户的网络进行控制,因用户增加导致网速的降低,“有端”的眼睁睁的消耗了用户的本来的可用时长,那还是用流量来计算更公平、更划算了。
除了这些人之常情,我觉得3G给人们带来的用户体验,不是解决2G时代的“可用性”问题,更多的是一种锦上添花的功能。2G时代的通信建设是从无到有,而3G是从少到多,从有到精的问题。
于是,因为通信时代的使命不同,3G时代更注重体验营销。与其给用户一个需要大力完善的3G初体验,不如在用户入口上把好关,只是让少量的进入,让多数人依然停留在比较完善的2G时代,在这个渐趋完善的过程中将准入标准逐渐放宽,这也符合用户的消费习惯。
流量还是时长,这仅仅是运营商的量化工具,无论怎么量化,其实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运营商的置身其中,他们对市场的敏锐把握远远要比旁观者清。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流量还是时长的确太多可争论的。
倒是我们参与争论,似乎在帮助运营商更好的平衡和调整其定价策略,这似乎也是少有意义中的意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