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移动互联网只能三应用,应该留下谁?

标签:
电信手机移动互联网无线互联网戴志康it |
分类: 通广时评 |
周五去参加计世网主办的关于无线互联网的会,从头听到尾,感觉十分有意思。因为主题是“无线互联网的商业机遇”,所以讨论的主题十分集中,即使嘉宾讨论偶有“文不对题”,但都是围绕着移动互联网,尤其是在帮着寻找移动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以及其中出现的商业机遇上来说的。尤其是到最后,对话嘉宾说的都是很实在的话,这些都是在很多大型会议上听不到的。我乐在其中,说些有意思的事情吧。
舒华英老师:回答问题后回去学习科学发展观
会上的第一个关于无线互联网的解读是舒华英老师做的。舒老师讲的很系统,也很全面,算是对无线互联网知识进行了深入普及。最后他对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的发展用户数进行了预测。他保守估计,今年中国移动的用户数在300万。而我得知,前几日易观国际的分析师给出的数字是700万,我不知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差别在哪。于是,一听到主持人说有提问舒老师的机会,立刻把我的疑问说了出来。
舒老师认为,这两个数字作为一种个人的预测不好比较。他给中国移动的建议是,做好2G网络和3G网络的整合,不做技术的宣传,TD终端数量和CDMA2000、WCDMA终端的种类数量是1:10:100的关系,有100款的W的终端对应10款CDMA2000和只有一款TD,TD发展很慢,现在我们关键的瓶颈就在终端上。终端好用与否是用户选择你的关键的关键。
我觉得舒老师的回答真实在,又具体。而且,在回答完我的问题后,他急着赶回北邮学习科学发展观,我成了现场唯一提问的人,幸运幸运。舒老师真是好党员。
魏洪蕊:若移动互联网只能三应用,应该选择谁?
有个很有意思的逻辑循环:业界都在苦苦寻觅3G业务的杀手级应用,而且多半肯定视频电话不是3G的杀手级应用,而在于移动互联网。而移动互联网上,又有很多应用,这些应用中哪些能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这点也很有值得讨论的地方。
现场举办了2场圆桌讨论,都很有趣。我比较认同百度魏洪蕊的总结,如果非要用户掏10块钱来定制手机业务的话,第一选择是邮件,第二是搜索,第三是门户,第四是IM,第五是游戏。
应当说,这五个应用对于手机用户的需求弹性比较小,可以引起广泛认同的。然而,这些应用会以什么方式呈献给用户,这其中又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值得讨论。所以,第二场讨论就围绕到底是“精专”还是“宽广”的商业机遇问题,说了老半天。
戴志康:半夜起来在社区偷庄稼种菜
联想上次艾瑞峰会时,季卫东先生说的金字塔:产品、平台、社区的问题,我也是比较看好社区在手机上的应用。戴志康,这个IT界拥有众多粉丝的名人,他也“公开”支持大家利用手机上社区半夜起来在社区偷庄稼种菜的事情,他比较看好社区。
我觉得,在传统互联网领域,业内人士都是很强调用户黏性的问题,对于用户的频度比较关注,而在移动互联网上,除了频度之外,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持续在网”时间成为用户黏性的更好的考核指标。而社区相对于单个产品和平台,因为有和其他用户良好的互动性,比如,开心农场上偷与防止被偷的暗暗较力,无论是频度还是用户的“持续在网”时间都是大量增加的。
限于篇幅,先想这么多。因为会议内容带给我很多思考和启发,我也非常感谢在会上与老朋友的相聚,与新朋友的结识。集中智慧的探讨虽然只有一下午,却会延续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持续思考。到底未来哪些应用会成为杀手级应用呢?现在还只有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