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苍南县碗窑古村落

(2016-07-29 15:01:25)
标签:

365

文化

分类: 《松山钱王陵》

苍南县碗窑古村落

 

碗窑古村落位于浙江省苍南县桥墩镇。明朝万历三年(1575),福建汀州府连城县巫人(传称"黑人老"开始在此建窑制瓷,至清中后期鼎盛时,龙窑十八条,作坊数百间,人口上万人。1958年因为建造水库大部分村民移民桥墩,位于保护区范围内的目前只剩54户、100多人,使很大部分传统建筑保存下来。

碗窑古村落由明代开始形成,至今有440多年历史。它保留较完整的古陶瓷生产线、是“明清时期手工业制瓷的活博物馆”。同时,它作为浙南地区闻名的水乡古村,融明清民居、古庙、古戏台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先人在村落选址、院落布局、建筑构造、装饰技巧等方面的高超水平。是一部研究浙南乡土文化、乡土建筑和陶瓷发展史的活教材,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20066月,碗窑古村落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第三批历史文化村镇、街区。20143月,国家住房及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碗窑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一、          碗窑的历史沿革

我国商周时代就出现了瓷器,称为原始青瓷。东汉青瓷从原始瓷中脱胎出来。魏晋南北朝成功地烧出白瓷。 唐朝青瓷、白瓷都发展成熟。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除青、白两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出现举世闻名的汝窑(河南临汝)、官窑(河南开封) 、钧窑(河南禹州)、哥窑(浙江龙泉)、定窑(河北曲阳)五大名窑。还有陕西的耀州窑,福建的建窑,江西的吉州窑、景德镇窑,陕西的耀州窑,河北的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

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吉州窑,又称永和窑,始于唐五代。永和镇在宋代因其陶瓷业发达而成为天下名镇之一。吉州窑烧制的紫黑釉瓷别具特色,但在元末衰落了。永和镇许多技术工人去景德镇。《景德镇陶录》记载:今景德镇陶工多永和人。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南昌),宋时出吉州;先有吉州,后有饶州(景德镇)。”

文天祥(12361283),江西吉州庐陵(今吉安市)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状元及第,咸淳十年(1274)任赣州(今江西境内)知州。德祐元年(1275)临安(今杭州)危急,诏令天下勤王。文天祥召集赣州及家乡吉州义军万人到临安勤王,后任右丞相。德祐二年(1276)正月,蒙元军攻占临安(今杭州),俘五岁的南宋皇帝恭宗赵隰。但赵隰的哥哥赵昰和弟弟赵昺被大臣保护逃出临安。五月端宗赵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授文天祥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七月,文天祥轧府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号召四方起兵。十月,文天祥移兵汀州。景炎二年(1277)正月,元兵攻入汀州,文天祥迁移漳州。景炎三年(1278)四月赵昰死,赵昺继位,加封文天祥信国公。十二月文天祥在潮阳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

据《连城县志》(1993年版),绍兴三年(1133)析长汀县的莲城堡及古田乡2个里(河源下里、表正里)4个团(北团、南顺团、姑田团、席湖团)置莲城县,隶属汀州。元至正六年(1346)改名连城。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率部往漳州,经过莲城,在隔川驻扎一个多月,文天祥部队很多是吉州陶工,在徐屋山教乡民建窑烧制缸、钵、罐、盘、碗等日用器皿,开创了连城陶瓷史。

据《桥墩志》,桥墩古称松山,地处浙闽边界。西晋永嘉五年(311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北民南渡。南宋建炎元年(1127)迁都临安(今杭州),北民南迁。大量的北人迁移入闽以后,很多人在战乱和自然灾害等情况下,唐、宋、元、明各朝又先后经过松山向温州迁移。

万历三年(1575)福州、汀州、漳州等府地震,长汀县地裂成坑,没民屋40余间(《福建历史大事记》)。据桥墩碗窑《巫氏宗谱》等记载:巫氏先祖巫暹,永嘉之乱由山西平阳郡夏县(今山西临汾市)避乱到山东兖州,后迁福建南平。隋大业(605 - 617)间,后裔巫罗俊582-664)随父再迁居宁化。碗窑巫氏始迁祖巫人(传称"黑人老"1542—?),与弟仕锋、仕侨,系福建始祖巫罗俊第37世孙,巫远之孙,巫长青之子,于明万历三年(1575)由福建汀州府连城县姑田里迁浙江瓯昆蕉滩(今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定居。巫人与弟巫仕锋、巫仕侨三兄弟在连城本是陶工窑匠,相中蕉滩水、土(高岭土)、柴兼备,适宜制碗烧瓷之生态环境,遂在田腰(上窑上部,现毁)拓荒伐木,凿圳引水,建窑制瓷,为开山始祖。被后人尊为窑祖爷。(郑维国著《苍南百家姓第六卷》276页)

顺治五年(1648)陈仓农民军五月九日围攻平阳县金乡卫城,小城之外,旗鼓犄角,头尽白缠。至八月九日城陷,平阳江南户口族去其半。据碗窑半岭《夏姓宗谱》等记载:夏盖山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由宁波慈溪从军至金乡卫抗倭。碗窑始祖夏克秀(16351705),讳圣春,系夏盖山后裔,夏仁吾之孙,夏斗南之子。于清顺治年间(约1648年)由金乡城内迁碗窑定居。(《苍南百家姓第三卷》216页)

据《连城县志》,顺治七年(1650)连城全县范围内饥荒,疫病蔓延,一些要道上常发现尸体,知县王自成发动捐助收埋。据碗窑《余姓宗谱》始迁祖余应盛、应举、应华、应进、应珠、应环昆仲6人,原籍福建连城县姑田溪口村,于清顺治八年1651辛卯入迁来此定居。(《苍南百家姓第二卷》)

据《平阳郡巫氏宗谱》记载:“迁平(阳)始祖巫志益(17041772),系福建始祖巫罗俊第44世孙,巫志益与弟巫志沂与族人和表亲华、江(始迁祖江钊)、胡等姓人,于清乾隆17361795初从由汀州府连城县姑田里迁居平阳县三十七都蕉滩碗窑。这是姑田里巫氏第二批迁入碗窑。(郑维国著《苍南百家姓第六卷》276页)

至清中后期鼎盛时,碗窑共有近50姓聚居,18条阶级窑(又名龙窑)烧制瓷器,作坊车间数百间,水碓、泥寮数十座。以每条窑可消纳200个工匠制作的产品计,加上原材料、燃料提供者、运输业者、采购商、商业服务人员、手工业者老幼亲属,全村聚居人口达上万人。清末,碗窑生产工艺辐射拓展上至下洋、盯步头,下至桥墩园角。(据《桥墩志》210页,下同)

据《平阳县志.食货志》(1919年版)载:“烧造之业最早者为南港三十七都蕉滩,清雍正间(17231735夏、施、巫三姓首创为之,现(1919年)有十二窑,产值约银圆八万。”

民国30年(1941),由朱芬为首集资3872600银元创办平阳县碇步瓷器生产合作社,生产碗、盏、杯、盆等家用陶瓷。至民国37年(1948),合作社解体为私人作坊。

195411月,蕉滩、碗窑、碇步头、下垟各村私营碗窑联合组成蕉滩碗业生产合作社。19561月,改名为蕉滩瓷器厂。1958年因为建造桥墩水库,以全村陶瓷手工业者为骨干移民桥墩镇,创办原平阳县陶瓷总厂,三分之二碗窑工房废弃,下窑建筑全部拆除,现仅剩顶窑一条阶级窑继续生产。1981年苍南县从原平阳县析出,桥墩、碗窑属苍南县。至上世纪90年代初,碗窑日用粗瓷也因市场萎縮,逐渐停工熄火,村民大部迁居桥墩定居。

碗窑古村落原分顶窑、下窑、半岭三部分,后因建造桥墩水库下窑部分被淹没,至使整个古村1/3的建筑沉入湖底。目前全村常住人口不过百人,但其原始陶瓷生产工艺、工场尚存,村落建筑形态依旧。

二、          格局与历史风貌

碗窑古村落面积约0.2平方公里,位于浙江省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北纬27°19′,东经120°16′),距苍南县城约20公里,海拔高约40余米,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降雨量1700㎜,境内植被丰富,气候宜人。碗窑村现共有369户、1186人,其中位于保护区范围内的54户、100多人。

 

碗窑古村落地处苍南县玉苍山脉的雷石湖山和车水贡山之间,村落两侧由两条山涧相夹(图为两山之间的碗窑古村落三折瀑),对面相隔玉龙湖为大茶山。其选址遵从古代传统的“枕山、环水、面屏”的天人合一思想,依山傍水,沿山势山涧而筑,绿水环绕,形成“山、水、村”的聚落格局。碗窑古村落以西南—东北向古巷道为主轴,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于古巷道两侧,除少部分建筑因保护不力有所损坏,大部分传统建筑保存都较为完整。其中主要传统建筑有余氏祖宅、古戏台、三官庙、陈氏吊脚楼、朱氏故居。

碗窑当地盛产高岭土,440多年来,碗窑先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开始烧制陶瓷业,留下了老窑场(龙窑)遗址和丰富的古窑址文化堆积层,器物有青花釉色的碗、盏、杯、盆等。

三、文物古迹和特色建筑

碗窑是浙南地区闻名的文化古村,明清居民建筑尚保存30余座300多间。同时,它又是“明清时期手工业制瓷的活博物馆”。

(一)古村落部分

1、碗窑古戏台:碗窑古戏台位于碗窑村上窑三官庙前,为清代建筑,纯木结构,不用一钉一铁,全用卯榫嵌合,建筑十分精致,是清代以来碗窑村民和商客观看社戏的地方。戏台面北,单间,用平面四角柱,各用夹柱石固定,下用方形柱础,台高1.54米,用木板铺设,通高8米,面阔4.38米,进深5.85米,柱头置圆栌头,柱头下20厘米处置大额枋,柱上横向联系斗口枋,上施藻井,八角重拱。井口枋下置花牙子,板上彩绘有戏曲人物故事图案。据南戏专家们考证,至少绘有12出当时盛行的戏文,目前可以肯定的有《白蛇传》水漫金山彩绘图案。(下图)

 

檐口出两跳,每跳出垂柱,第一跳垂柱间置花板,第二跳置挂落,垂柱样式有瓜篮、覆莲纹等,檐口施装饰性象鼻昂,屋面歇山顶,盖青瓦,屋脊雕塑福禄寿三星亭,施飞椽。戏台外观呈亭台状,典雅精巧,并有后楼筑设。后楼木构二层,面阔三间,建筑面积约200平米,为社戏演出人员休息、化妆的场所。

2、三官庙:三官庙面南,同戏台相对而筑设,中间相隔天井,两处建筑组成古村落一处完整的社戏演出及祭祀场所。三官庙又称三官大帝之庙,是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之庙,是碗窑先民祈求神灵保佑制瓷业生存发展的祭拜处,这已成为村民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三官庙同古戏台一样,是村落中保存完整的一处清代木构建筑,其由月台和正殿组成,其面阔三间,明间前出抱厦,抱厦施飞椽,上置有重拱圆形藻井,藻井旋形而上,像个大铜罩,俗称“田螺钻”。旋型由16根龙角形术柱弯旋而上,每根术柱用硬木雕成“斗子”,共265块,连接成龙角型,旋型边四个角雕有四只大蝴蝶,状似翩翩起舞。每块木板雕有不同花纹,还点缀碧绿色的圆珠。正殿进深九架四柱,二中柱间为五架抬梁,上立短柱承托檩条,带前后双步廊,明、次间各置有圆形、菱形藻井,前廊有六角藻井,及平棋天花,后部置神龛,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庙前有石墩木杆的天灯,天灯在电灯发明之前是夜间引路的照明光源,每晚点燃灯芯后,用绳索拉上,高高悬起。石墩上镌刻着“咸丰元年”(1851)的字样。

3、吊脚楼:位于古村落的中央,为当地陈氏故居,始建于清代。吊脚楼在碗窑村三百多间古民居中最具代表性建筑,它始建于清代,坐东面西。吊脚楼面阔二开间木构建筑,穿斗式梁架结构,上置阁楼,依山势而筑,平面呈扇形,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二层悬山顶,南侧阁楼置坡面。整座建筑未曾使用一枚钉子,结构严密,风格独特,保存完好,它古朴美观、精巧、独具匠心,凝聚着清代浙南工匠的技术水平,是古村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4、余氏故居:始建于清代,位古村落西侧,面东,由台门、天井、青石围栏及故居主体建筑构成,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故居两层木结构,进深47.50米,二楼5间,均开窗。悬山顶,盖青瓦。天井块石平砌,设长条形青石围栏。门台木构,单间面宽2.40米,进深二间1.60米,悬山顶,盖青瓦,门台两侧砌块石围栏。余氏故居在古村落中以其保存着完整的清代院落建筑而著称。

5、朱氏故居:位于古村落西侧,始建于清代,后重修,由正屋、厢房、天井、养鱼池、旗杆夹石等组成,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天井铺设鹅卵石,别具一格。正屋面宽1140米,进深12米。左右厢房均为二楼建筑,悬山顶,面宽各414米。故居前旗杆夹石为清代贡生朱存诚立,至今保存完整。

(二)古陶瓷部分

1、古龙窑:位于古村落顶窑,由王氏于康熙年间建立,后虽经重修,但原来结构基本不变。老窑场为砖木结构,沿坡而筑,坡度约为25°,层层叠叠,计十二层,每层上盖青瓦。老窑场窑头到窑尾通约40米,面宽十三间,每间约2.50——4.00米不等,每层高约4米余。老窑场由窑炉、窑床、窑门、窑墙、窑顶、测火口、窑顶梁架等组成。与吉州龙窑(吉州本觉寺龙窑遗址图)一脉相承。历经几百年风雨犹存,有着较高的研究保护价值。老窑场是碗窑古村落仅存的,至今仍在使用,在清末民初,制瓷业最鼎盛时,共有18条窑,以荷花盖碗盛名于世。

2、古作坊:主要由作坊、水碓房、淘洗池、沉淀池、拌土坑等组成。手工作坊木构单层,结构较为简单,每坊内均为通道,上置人字型梁架,地面夯实三合土,坊内设置晾晒坯体的木质长板架、制坯转盘,坊内保存着用于手工制作器物胎体的工具有车头盘(木质、即转盘)、车坐椅、脚架、马头椅、泥板、碗板、刮子、茂弓、水罐、画笔等。坊前置晾胎用的石柱架及淘洗池、拌土坑等。碗窑水碓房位于古道旁(碗窑古村落现保存有四座水碓),清代建筑,木构单层。水碓主要利用水流冲击力来碾碎高岭土,它由水槽、水轮、轮杆(轴)、水碓拔、水碓杆、水碓头、头臼和作坊组成。水槽石质长235厘米,上槽宽71厘米,下槽宽48厘米,水闸口宽81厘米,两侧闸柱为宽16×长18厘米。水轮轴、水轮为木质,水轮轴两侧直径19厘米,中部直径30厘米,总长342厘米,水轮最宽78厘米,轮沿壁厚6厘米,木板与方木制作而成,轮直径190厘米。水碓杆木质,长250厘米,宽14厘米,前头25厘米处,以石质头臼上头榫卯相接,另一头96厘米处设一杆台,两侧为接轮轴,直径为5厘米,长65厘米,两侧为长13厘米宽9厘米木质墩台,以承托轮轴的转动压力。水碓的设置,是碗窑陶瓷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碗窑先民智慧及创造力的象征,有着较高的研究保护价值。

四、民俗文化与传统技艺

碗窑古村落民风淳朴,传统的文化习俗源远流长,几百年来沿袭不变。较为独特的有:

1、民俗文化:

(1)、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至初八,祭祀五显大帝,全村老少一起出动,以祈求人畜安康,瓷业发达。邀请社戏班子于古戏台日夜演出,邻近的泰顺、文成、平阳等地人们前来相拥观看,整个村落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2)、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祭祀三官大帝,俗称做“福”。正月十五祭天官,以求赐福;七月十五祭地官,以求消灾;十月十五祭水官,以求解厄。上述每次祭祀活动均须筹办三牲(猪、牛、羊)福礼,并主要由当地江、余、华、胡、巫五姓族人操办,沿袭已久。

2、手工制瓷技艺:

碗窑传统生产工艺可分16道生产工序:采矿、舂土、淘洗、晒泥、掏泥、制胎、修坯、画花、上釉、刮脚、人窑、烧窑、出窑、分级、包装、外运。16道工序分别由9个专业工匠完成。如制碗工、画花工、烧窑工、上釉工、舂泥工、洗泥工、筒碗工〔验收分级〕、撑排工、采矿工。其中画花为女性专属专业外,其他专业皆为男性。在上述工序中,手工制碗与手绘碗花是技艺最高之工种,需具童子工。另外,烧窑工也需要经验丰富的老窑工担任。具体制窑生产流程如下:

(1)备料:自山上采来高岭土(当地人称白坭),由挑工挑至作坊边上的水碓房。   

(2)粉碎:利用水碓捣碎高岭土(高岭土土质有硬、软两种,有时要互相拌和),捣土时工人要在水碓房不时用土铲把大块的较硬的土铲到水碓下,反复捣碎。   

(35)淘洗、沉沙、晒干:把捣碎的高岭土,铲到第一个土斗里 (第一个土斗也叫粗池)。用锄头不停地辗、拌,使沙子下沉,浆水通过水渠,同时注入后面的几个士斗,沉淀。

放掉上部清,取泥浆晾干,即成陶土。   

6)制作:拌匀陶土,取适量置于转盘,拉动拉斗,转盘带着陶土快速转动,呈现坯形;左手横托坯体,右手竖立上拉,均匀用力,坯体渐成杯状;取铁削角定杯体厚薄;摘水渠边遍植的菖蒲叶刮平杯沿;用篾弓将杯体压成碗状(篾弓系竹片所制,下端长度为碗底半径);用铜割子从坯体上割下已成形碗,置于碗板。把成形的碗坯一个个放到碗板上,拿到太阳底下曝晒,没有太阳的天气,则要在晚上晾至半干。

(7)修坯:待碗板上的成形碗晾干至半干,用坯刀修饰底部,放回碗板。全部晒干后,23个叠放,置于拱架。

(8)绘花:调和各色瓷墨,用扎狗毛笔在碗外绘花。碗窑绘花属釉下彩,颜色偏蓝、绿、赭红,较素淡。绘花基本由女眷完成,较为随意。当然,精致的也曾有过。如被碗窑人引为自豪的5斤装古凤碗,所绘双凤戏牡丹,栩栩如生。

(910)上釉、刮脚:用上好的白坭、粗光灰制成釉水,然后在自制的釉水里上釉,在转盘上放置盾头。再用修脚刀刮饰碗体内底部(粗瓷系一盾——1820个碗坯叠放烧制,所以需刮饰内底部,以防垒叠时因釉水粘连)

(11)入窑:将修饰完毕的碗坯抬至窑区,师傅入窑装碗(碗窑采用龙窑,长3040米,层高约3米,分912个窑间。 装碗有许多讲究:窑主请了最拿手的师傅,进窑间仔细整理窑床上的泥沙,将垫底的盾头一个个压实。然后由小工将一条条的碗板推进窑间,师傅接过碗,一盾一盾放在盾头上。

(12)烧窑:龙窑第一间不放碗坯,只烧火,叫火柜,也叫空烧,第一间要烧89个小时。挨着火柜的窑间最小,然后依次宽大。每个窑间留有“火路”,供投掷柴片;每条窑壁即正屏的下方开有30个左右“火眼”,供火势传递;窑门边上留“火色孔”,供观察火色、成色。 火由火柜开始,直烧到第三个窑间,温度达700800度,火柜熄火,封上窑门;第三窑间上火.约至1100摄氏度,熄火;转第四间……每间约需焚烧34小时。整窑烧毕约2昼夜。

(13)出窑:如火候已足,整条窑要冷却2天,再准备出窑。出窑时,窑里的温度尚未完全冷却,窑内的碗非常烫手。因此.在搬运过程中必然有保护皮肤的措施。一般是穿上较厚的衣服、套上自制的手套。另外,在出窑搬碗时要避冷风,否则会由于热度骤减而引起进裂。

(1416)验收分级、包装入库、外运:将烧好的碗取出的那一霎,窑工们的心里紧张极了,如果烧得好便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烧不好不仅所有的工作都白费了,而且还浪费了原材料,所以窑工们在分级时,特别仔细。碗窑的碗一般分甲、乙、丙、丁、次品等几种。并包装入库和外运。

五、历史名人与重要历史事件。

桥墩古称松山。据《温州市志》记载:“鹅峰书院在桥墩松山,创办于宋咸平(9981003)年间”,比温州最早的东山书院(10491054)早61年。据《桥墩志》,南宋期间松山18人中文武进士,其中:黄褎然淳熙十四年(1187)武科状元及第。 绍熙四年(1193),文科庭对第三(探花)。徐俨夫淳祐元年(1241)文科状元及第。

1988年温州市政府批准碗窑乡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乡镇,桥墩镇为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乡镇。碗窑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7年,由刘英、粟裕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泰顺县峰文战斗中退守碗窑的西庵山。是年农历正月十三,在西庵山同国民党部队英勇战斗,其中5名红军战士光荣牺牲。碗窑村民积极支持红军战士勇敢参战。红军牺牲后,当地村民冒着生命危险埋葬了红军遗体。解放后,在红军牺牲处立碑纪念。今天,碗窑西庵山修建起了烈士墓,并由红军老战士陈辉同志(曾任温州市市长)题写了纪念碑。每年清明节,当地村民及附近群众、学生都前往烈士墓进行纪念活动。这里,已成为当地的一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六、保护、利用与管理

11986年,苍南县开展文物复查时,发现碗窑古戏台,县文物部门随即建立基本档案。

21987年,苍南县组织开展文物古建筑专项调查时,又充实了碗窑古村落档案资料。

31988年,苍南县政府公布碗窑古戏台为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组织专业力量,对古戏台进行多次保护和安全管理。

41992年,苍南县“滨海-玉苍山”被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碗窑古村落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51993年,苍南县政府公布了古戏台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同年,苍南县文物管理部门做好了该文保单位的文字、照片、图纸等档案资料工作。

6200010月,苍南县人民政府依法公布碗窑古村落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720066月,碗窑古村落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第三批历史文化村镇、街区。

8200610月,苍南县文物管理部门对碗窑古村落受超强台风“桑美”被损坏的古建筑进行修缮。

92010年,碗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由浙江东华规划建筑园林有限公司和杭州华策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完成编制,由省政府批准并严格按规划要求实施。

10201211月,苍南县碗窑古村落保护管理办法批准并实施。

11201212月,碗窑村乡土建筑保护规划实施。

1220134月,成立苍南县碗窑村乡土建筑整体修缮工程领导小组,加强碗窑村乡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

1320141月,苍南县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实施《苍南县碗窑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

1420143月,碗窑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黄正瑞 黄崇飞,2016729日,8000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