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河北梆子流派 |
分类: 兄弟剧种 |
从传统来说,天津梆子要正宗一些,也就是更传统一些,于辉在一期节目里说过:天津的味儿,河北的劲儿,北京的韵儿,总结得非常好。河北派属于革新的代表,突出了一个气势,唱腔比较慷慨,因此也容易抓住观众。京津冀展演这几年都是以天津的胜出一些,特别是陈春在2005年的《苏武牧羊》、李斌的《绿如意》以及2004年金玉芳的《秦香莲》,三派的经典居然传承得这么好,实在令人兴奋;青年演员也很不错,除了李斌,冯卫的《白蛇转》也很不错,估计是跟从韩派传人韩玉花老师学的。
河北派青年演员明显不足,这几年的演出很少有新人出现,而且剧目也大都是那么几出,状况有些让人担忧。刘文静和秋玲二位老师的演出确实不错,别的演员也都是可以的,印象最深的就是董世蕙的《大登殿》,一下子就把刘玉玲及其弟子给盖了,小小年纪不容易啊,这也说明了河北派的优势,听她的唱腔应该是韩建华教出来的学生,行腔有些她的味道,同时也借鉴了张老师很多东西。
北京派这几年如果不是几个河北去的中坚给把门户顶起来了,恐怕刘玉玲版的京梆子早就不入流了,为李桂云大师的艺术风格感到惋惜,大家可以听听论坛里白燕升学唱的《蝴蝶杯》胡凤莲一段唱,韵味儿是相当不错的,估计这才是京梆子原来的味道。
看了zhwj2004的发言,再次对天津的王玉磬大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天津艺校应该恢复河北梆子专业,感谢老先生的努力,这对河北梆子剧种可是意义深远的事情啊。河北有艺校,天津也有了,北京也应该考虑了,这是关系到剧种发展的大事啊,刘玉玲如果出来呼吁并办成这样一件事,才真正是让人尊敬的地方啊
zhwj2004:你可能是从那场晚会来看,不过从整体来看,我感觉天津的卫梆子更正宗些,虽然这两年河北梆子在天津受重视程度不够,但起码主要流派如银派、韩派、王派等都有继承人,梆子剧院每年都到天津周边廊坊沧州等地演出,受到群众的欢迎。
希望两地梆子演员多交流,天津艺术学校这两年在王玉磬先生的倡议下又恢复了梆子专业,河北的戏曲演员有机会的话可以来天津向一些老艺术家多学习,不管是卫梆子、冀梆子还是京梆子,别让好东西失传了就行。
前一段天津艺校(现在好像升学院了)建校五十周年,实际上熟悉其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天津艺校还是五几年在韩俊卿等老师的倡议下建立的,可过了文革这个学校就一直没河北梆子专业了,可惜,九几年在王玉磬老师的奔走下为解决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后备演员问题,艺校才恢复河北梆子专业,每年从河北招收一些学生。
不知今后会怎样?河北梆子在天津肯定是在走下坡路,其实申请文化遗产就应该由河北和天津、北京三地共同申请。
建国初期长期一段时间京津冀梆子届三姐妹:李桂云、韩俊卿和贾桂兰,这三位大师级的人物对三地梆子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贾桂兰老师,她老人家九十年代末才去世,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河北当红旦角演员(包括走出去的)大多都受过贾老师的教诲,这样的艺术家注定是要在河北梆子发展史上留下一笔的(石家庄还有一位仍健在现已年届九旬的京剧奚派教育家张荣培先生,也很了不得)。
可惜,河北省相对落后,上层对文化艺术重视程度不够,这很不利于河北梆子的发展。河北培养的名演员不少,只可惜大多都流失了,京剧的李胜素、李海燕、张慧芳、张艳玲。。。河北梆子的就更多了,这样下去河北梆子的未来发展必然受到影响,人才流失是必然的,留下来的都是些跑不动或没找到合适地方的,我想这不是危言耸听.
| 乡魂:http://www.hebopera.com/bbs/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 京津冀三省市河北梆子整体下滑情况不容乐观,当今按流派划分代表人物情况如下: 津卫 直隶 京派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