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情有风险,抄底需谨慎(当前行情操作策略)

(2008-12-24 16:00:12)
标签:

股票

分类: 大盘分析

    今天的市场再度延续了昨天的跌势,走出了大幅震荡下跌的走势,上证指数最后报收1863点,下跌了33.42点。

    行情下跌的趋势已经形成,今天浏览了一下媒体上面的行情预测文章,继续看多的只剩下了稀稀拉拉的几个老牌的死多头,大多数机构和市场分析人士已经开始转空,不过非常可惜,这种预测性的文章却总是拖后于市场的走势,本来是行情预测,反倒成了行情回顾。面对当前的疲弱市场,投资者应该采取怎样的投资策略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从技术上分析一下当前的行情,今天我们结合上证指数日线图,用比较传统的方法来分析未来可能的底部位置。如下图所示:

行情有风险,抄底需谨慎(当前行情操作策略)

 

    上面的图形是上证指数从1664以来的走势,上证指数从12月23号跌破了指数的上升趋势线,开始了下跌的走势。从波浪来看,目前正在运行一个C浪走势,今天在K线图上收出了低位的小阴线,这跟K线图该怎么解读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在形态上,这波行情在目前来看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头肩顶形态,图中的上升趋势线可以作为头肩顶的颈线,由于跌破了颈线位置,按照头肩顶幅度度量的方法,下跌的目标应该是头部到颈线的垂直距离,结合图形来看,这个幅度大约是200点。这样未来下跌的目标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来,2100—200 X 1.25=1850, 2100—200 X 1.5=1800,2100—200 X 2=1700,这三个位置很可能就是未来重要的目标位,其中1850和1800的位置也符合江恩理论里面的空间位置。由于1850位置附近有支撑位,所以今天的大盘在这个位置收出了一个小的抵抗性的K线。

    其次,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左面有一个下降楔形,这个位置时间较长,累积了大量的成交量,楔形的底部就在1840附近,今天大盘最低探到1850位置,受到了这个区域的支撑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我们要正确认识这条K线,还需要结合好多方面的知识,最简单的来说,今天的成交量继续保持了萎缩的状态,上证指数只成交493亿,距离高峰期1000亿的水平相距甚远,多方根部不可能有力量组织反攻。从中长期趋势指标MACD来看,MACD已经于12月22号开始死叉,并且马上要下穿0轴,预示着一个空头市场即将来临。大家不能因为一根K线就改变操作思路。

    我们回到操作策略上来。对广大刚入市的中小投资者来说,最大的错误理念就是容易忽视大盘的系统风险。其实好多著名的市场分析师也是这样,在牛市之中他们是冲锋在最前面的无畏战士,也会创造很好的收益,最可怕的就是在熊市来临的时候,他们还在继续战斗,而且也在影响着身边的粉丝,说什么可以放弃大盘做个股。其实这是最大的谎言!据统计,无论是国外的机构投资者还是国内的投资机构,长期以来很少有人能跑赢大盘,就是说,我们的收益和大盘的相关性是很大的。做股票讲究的也是一种成功的概率,当行情好的时候,大多数股票都在上涨,这个时候我们顺势而为,就容易赚到钱。行情下跌的时候,大多数股票在跌,赚钱就非常难了,这个时候风险大大的高于收益。既然风险高于收益,我们为什么不顺势而为呢?设好一个保护价位,只要是跌破了心理保护位,就坚决出局观望了,不和他们恋战,天塌下来,让机构盯着。

    这个时候,中小投资者要注意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就是放弃大盘做个股,另一个就是提前布局。放弃大盘做个股,只有职业高手能够做到,中小投资者和伪高根本无法做到,应该放弃这种操作方法,保护资金的安全。还有就是提前布局,主动买套,我们中小投资者根本没有必要提前布局,资金非常小,5秒钟就可以建仓完毕,我们为什么要提前买套呢?如果买套、抄底,抄到了腰部怎么办呢?提前布局不成功往往会被深度套牢,在08年的行情中大家可能会体会很深。我们完全可以等行情起来了,趋势明确了,再顺势操作也不迟。

    怎么确定行情一定会起来呢?告诉大家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中国股市是典型的政策市,每次行情的发动总是离不了政策的配合,当一波下跌形成趋势之后,要想扭转趋势,必须有政策的配合。这样,我们就耐心的等待下个利好出来,政策出来了,行情也就出来了。

    要说的话很多,以后咱们慢慢聊。圣诞和新年快要来了,提前祝大家圣诞快乐,来年投资顺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