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成长快乐女儿生活记录性格性格成长育儿 |
分类: 成长记事 |
再有十天,女儿满5周岁。
如今的女儿,已基本能完全生活自理(除了头发还不太会梳理);会帮助妈妈做家务,如洗菜、剥蒜、打鸡蛋、收拾房间、整理衣物等;我生病,她会趴在我床头轻声地问候“妈妈,还难受吗?”;我累了,她会为我捶背;下班了,她会为我摆好拖鞋;我不小心搞撒东西,她看到会马上去拿笤帚打扫;我情绪不好时,对她发脾气,女儿从不顶撞,而后还会祈求我“妈妈,你别生气!我错了”……凡此种种生活中的细节,不胜枚举。我时常会为生养一个如此乖巧、懂事的女儿而暗自欣喜。当听到幼儿园老师、园长及他人对她的夸奖时,为妈我更是乐在脸上,甜在心里。
回想过去的5年里,女儿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浸透着我和老公,还有父母亲的辛苦和汗水。
女儿出生后,我独自带她半年,而后和父母亲一同照顾她到1岁2个月。而后,女儿就留在了我父母的身边,完全由他们来照看,直到她上幼儿园,才回到我和老公身边。
现代社会,对于年轻人来说,工作、生活压力非常大,所以,像我和老公这样毕业后定居在异地的年轻人,有了孩子后,在孩子没上幼儿园之前,身边没有亲人,没有办法,孩子只好交由老人来带。要么就是老人来我们这里照看孩子。可是老年人一般不喜欢和年轻人住在一起,一是不方便,二是不自在。所以,我和老公考虑再三,决定孩子放在我父母那里。
我们当初选择孩子留在父母家,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父母家环境好。父母退休后,定居威海,在大海边。坐在自家客厅或阳台,就能俯瞰碧蓝的大海。空气和环境没的说。这是我和老公选择孩子留在父母那里的首要条件,空气质量好对孩子的身体成长有好处。
2.父母亲有文化、有知识。父亲原来是翻译(通英语、俄语),母亲是会计。父亲最大的爱好是看书、做木工活。母亲在做家务之余,也喜爱读书看报,听音乐。良好的书香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益处多多。
3.父母亲没有不良嗜好。父亲一辈子没吸过烟,酒也喝得非常少(只在逢年过节或亲朋好友相聚时喝)。母亲具有传统中国妇女的“德”,从不东家长、西家短的说人闲话。老人的德行和情操是让我们晚辈佩服的。孩子跟随这样的老人,有什么不放心?
4.父母亲善学习。尤其是我母亲,在给我带孩子之前,就在我怀孕时来到我家,和我一起看育儿书,学习现代的育儿理论知识,多么难得和可贵。至少不墨守成规,不靠经验就够我佩服的。孩子留父母亲那儿以后,母亲还会经常在电话中就一些育儿问题和我探讨。这样的老人带出的孩子又怎会是盲目溺爱?因为她在实践中不断地在学习,而且不会一翼孤行,时刻愿意倾听儿女们的建议。
5.父母亲善总结经验教训。父亲是个对儿女要求非常严格、而且很高的人。认识他的人都知道这一点。我作为女儿,深有体会。我是父母亲的第一个孩子,他们在给予我无私关爱的同时,也给予我很大的压力。望女成凤的心理,我父亲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我在一会说话时,父亲就教我说英语,记单词;上小学二三年级时,父亲利用假期教我初中代数和几何;四年级时,教我学习高中数学中的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长大后,我和其他人一样,并没有像父亲想象的那样成为天才或神童。所以,父亲在当了姥爷后,从不鼓励我给孩子报什么英语班之类的。用他老人家的话说:“孩子就是一棵苗,不能拔苗助长。”
6.父母亲爱好广泛。父亲喜读书、听音乐、喜欢打排球、看篮球和体操、游泳比赛,做木工活。当了姥爷后,又爱上了摄影。母亲是持家理财的好手,喜欢烹饪各种美味可口的菜肴,喜欢唱歌(上班时常参加单位里的歌唱比赛或者合唱的领唱),扭秧歌,打乒乓球、篮球(年轻时妈妈曾是校队队员)。把孩子交给爱好广泛的父母亲照看,孩子想不成为兴趣广泛的孩子都难。
7.父母亲为人朴实、诚恳。我的印象中,父母亲的好朋友特别多,有同龄的,也有忘年的。很多朋友说不上生死之交,但绝对可以说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老铁”。这与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密不可分。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怎会不阳光?不透明?
8.父母亲很细心,帮我记录孩子的成长。女儿在回到我身边前,每天她的小变化和小进步,由母亲电话告诉我,然后我把它们一一记在日记本中。母亲说:“我文笔不好,但我不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记录,我说你写。”这样达成一致后,母亲就每天晚上向我汇报。我丝毫没有孩子不在身边,就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的遗憾。因为母亲无时无刻不在帮我记录着她的成长……
我的女儿即将5周岁。我为她今天的成绩和进步感到高兴的同时,我由衷地感激我的父亲和母亲,把女儿3岁前的基础打得那样好。活泼、可爱、有韧性,善良、礼貌、有道德,认真、专心、有毅力,爱看书、爱唱歌、爱跳舞、爱运动……有些好的性格因素我不排除遗传因素,但后天的培养尤其是3岁以前成人对她的教育和影响,绝对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正所谓“三岁看老”吗。
所以说,在老人带孩子这个问题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人。当然生活中的确有那样的老人,疼爱孙子超过自己的生命,孙子孙女要什么给什么,不只是宠爱,而是溺爱。这样的“爱”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他们也是希望孩子好的,但他们无形中犯了一个小儿科的错误,那就是他们多希望孩子自觉意识到错误,从而自觉改正缺点和错误。要知道,孩子可是没有是非观念的,一切的规矩和道理都要成人给予适时的树立和讲解。不要等孩子出了问题之后,再去管教他,有时还真不是“亡羊补牢”那么简单的事。
如果你有知书达理、善解人意、为人诚恳的父母,把孩子交给他们带,何尝不是件幸事呢?因为我始终相信一个道理: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好影响,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绝对有“润物细无声”的妙用。本博文被推荐上今天的新浪育儿博客首页,截图:
后一篇:惊险:黄豆粒弄进女儿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