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对话】
关于政务微博:放下身段,写人话,办人事
温星: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开设微博已成一种潮流,我们通常将这两类微博,统称为政务微博。我发现,许多政务微博上的话语方式依然非常官方,非常八股。
杜子建:对,但有例外。目前,政务微博中做的最好的是@人民日报。它和《人民日报》完全是两种语境,两个范式。如果你不是常年阅读微博的人,突然看见@人民日报,你会吓一跳,它简直就是“意见领袖”的翻版。目前的中国体制,对意见领袖还是保持一定距离和警惕的,但@人民日报率先与意见领袖融为一体,这是个非常不错的趋势。它的微博选题、微博文本、微博语感、微博回应,都是一流的,令人惊喜。
温星:你觉得,政府部门和相关公务人员是真的想通过微博,来跟广大的网民及普通公众达成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吗?
杜子建:他们有这种良好的意愿,但最大的问题是放不下身段,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放下身段。所以,绝大多数的政务微博都乏善可陈,还是走传统媒体老路子,还是公告式、还是装X体,依然写的是《人民日报》体,很官方、很生硬,缺乏生动性、欢快性、及时性,更缺乏民间性。想改变,太难,唯一的办法,就是请他们去阅读@人民日报,看看《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日报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服务,就要用人民听得懂的语言,而不是人民摸不着头脑的语言。
温星:那么,该如何改善政务微博的状况?或者说,做好政务微博,最关键的有哪些要点?
杜子建:拯救政务微博唯一的出路,是让政务微博的操作者“重新做人”,写人话,办人事。让他们回到农民、回到乡村、回到田园、回到老百姓身边去。写人话,写民生,写问题,而不是天天“脱离群众”写自己的“政绩”。主动写写问题,难道会死人么?再有,就是把帖子的语境,写成生活体,而不是“会议体”。去年,山东有个警务微博,用淘宝体写出“劝在逃人员归案书”,措辞格外生动、格外亲切、格外风趣,“亲,回来吧,流落在外很累很冷很孤单”。据说,真有逃犯看了这个“亲”而投案自首了,多好!
关于微博营销:提供答案,就是最好的营销
温星:在你的理解中,微博营销的定义是什么?
杜子建:答案,答案就是微博营销最好的定义。那么多自媒体、那么多人、那么多生活、那么多纠结、那么多问号,你找出来,给他们答案即可。百度的“寻找”是提问模式,微博上的寻找一样是提问模式。你去搜一下微博,海量海量的问号呀。搜出来,提供商品或者生活的答案,就是极好的营销。
温星:现在网络上许多人都称你为“中国微博营销之父”,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莫非这本身就是你的一种营销?
杜子建:哈哈。自从我的《微力无边》和《企业微博管理手册》出版,这个绰号就开始流行起来,具体怎么冒出来的,我还真不清楚,大概是赞誉我这两本书写得够专业吧,尤其,它们还是中国最早的关于微博的专业书。抢了一个先机,于是就教父了。其实,我很不喜欢这个词,不管我配不配,都不喜欢。我喜欢“屌师”这个称呼,因为我来自草根,来自苦难,来自城乡结合部,来自民间最底层,哈哈哈……
温星:我们知道,目前发展微博事业如火如荼的新浪、腾讯等主流门户都在忧心并努力探索一个难题,那就是微博的盈利模式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在这方面,你是否有可行的思路?
杜子建:我当然有思路啊!我观察微博三年,又是一个奸商,这方面的思考一定是很长时间的、审慎的、职业化的、更懂人性的、更不得罪网友的、更符合企业需求的。我只要稍稍改动一下他们微博系统的架构,就可以快速实现盈利,并直接影响他们股市的上升,甚至是几十亿的上升。但问题是,他们赚钱与我无关,我凭什么告诉他们啊?除非他们给我股份,否则,我打死不说,哈哈哈!(后来忍不住,在微博上说了许多)。
温星:在当前这个微博时代,你觉得微博营销可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吗?
杜子建:现阶段很难。它必须跟其他互联网配合(如淘宝/天猫/京东/唯品会等),形成影响矩阵,单一的微博营销最大的麻烦,是如何解决“跳转”的不习惯问题。除非微博实现了自己的电商。
关于网络暴力:社会关怀足够,暴力自然减少
人物周刊:如何看待我国已经开始推行的微博实名制?
杜子建:从个人角度,实名是经营自己的最好的路径。实名本身是一个自主行为,是基于资源原则的。络,从它一诞生开始,就对社会人进行了符号化的代指,这个虚拟身份,一般都是以ID来代指。政府强制实名,是典型的不懂互联网的做法,是因为害怕谣言,但,谣言的生产基因跟实名与否关系不大。谣言的生成,是因为你自身的信息缺位,你自己的信息管理无故地留出真空,从而为谣言开了一个趁虚而入的窗口,所以,才无法控制网民的猜测。网络上的谣言,大多是因为猜测而起。你不给大家猜测的空间不就完了吗?但你做不到,因为网友不管实名不实名,都一样会去猜测。实名,谣言就会停止么?我支持实名,但我更支持自愿自主。
温星:由网民的不理性造成的网络暴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源于网络发言身份的隐蔽性,因为身份是隐蔽的,所以发表任何言论都不需要负责。这种网络暴力现象,在永州唐慧劳教案、“被充气男孩”事件、药家鑫案、李昌奎案等诸多舆论事件中,均由特别突出的体现,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事件或案件的走向及最终处理。
杜子建:网络暴力分两种,一种是个体暴力,一种是公共暴力。个体暴力是基于两人之间的过节和嫌隙,进而产生粗暴,这是社会常态,生活中也经常发生。而公共暴力的生成,是基于公愤,你触怒了大众,你激活了恻隐,那你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恻隐,是可以传染的,它的爆发跟隐蔽性无关,跟公共情感和社会关怀有关。社会关怀足够,公共暴力自然就会减少。
温星:你觉得,如何才能尽可能避免网络暴力对某个特定司法案件的不良影响?
杜子建:先让那些案件光明起来,先让那些案件透明起来。
温星:当许多舆论事件尤其重大案件必须要在网民强力介入、微博猛烈发酵的情况下,才能有所推进并获得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结果,你觉得,折射出的是微博的力量,还是司法的悲哀?
杜子建:微博,本来是网友们嬉闹的地方,玩的地方,打发无聊的地方,消解碎片时间的地方。恰恰因为各种不公,才让这个本来的乐土自动生成了“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当一个社会的公共秩序、公平正义,需要借助网民力量来厘清的时候,这不仅仅是司法的悲哀,他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悲哀。社会正义,不能依赖于网民这个乌合之众群体,政府需要从根本上“取信于网民”,而不是“失信于网民”。
关于微博力量:微博,是恃弱凌强的地方
温星:你的《微力无边》在网络上卖得很火,这似乎是对微博力量越来越强大的一种佐证。你觉得,微博的力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社会进步和时代进程?
杜子建:我最近在微博上写过两篇文章,其一是《微博这道坎》,人人都要过,每一个个体,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要做好迎接微博挑战的心理准备。微博,是侠客帝国,是恃弱凌强的地方。你贪污、你腐败、你欺压、你凌辱、你作恶、你晒富、你逞强,你试试,一个都逃不掉。无数的强人都栽倒在微博上,就是极好的例证。
我在微博上的另一个观点是“眼联网”。每一双眼睛都在联网,而且是自媒体结构的。在空间概念消失的微博上,我的眼睛你的眼睛都在和世界联网,全球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反应到微博上来,伦敦奥运会微博自发直播,就是很好的例证,不必去伦敦,我一样能身临其境看奥运。欧洲杯比赛一样如此,利比亚也是如此,叙利亚,一样。
微博现在是3.5亿用户。慢慢的,就可以达到五亿六亿,那时候,理论上,每两个中国人就有一个玩微博,而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另一个人的记者,直播你。你怕不怕?微博,网友密度越大,社会的阴暗面就越小。微博是一种直播,也是一种修行,它将改变每个人的信用,改变多数人的文明,让每个人都尽量活成君子——君子慎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