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更名襄阳,以文化之名
(2010-12-05 08:43:40)
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载学习 |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原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12月2日《人民日报》)
历史的价值、文化的份量,在今天这个时代得到重新重视。尤其当“文化”成为品牌,直至借旅游产业兑现,民间与官方愈加珍视某些符号性意象。一如“襄阳”,曾经它被如此轻易抛弃。仅仅出于命名的便利、为体现机械性公平,决策者选择了“襄樊”这个市名。此词实乃凑合而成,取“襄阳”、“樊城”之意。从前的格局是,襄樊一市下辖襄阳、樊城两区,看似兼顾双方、很是不偏不倚。而实际上,文字上的取巧,已然昭示了历史敬畏的流逝。
所幸,如今一切有了向好趋势。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襄樊正式更名为襄阳。此举背后,含义丰富:一来,借助更名,城市知名度得以跃升。毋庸置疑,襄阳较之襄樊具备天然优势。电视剧新《三国》中,诸葛亮躬耕之地便是襄阳;而在《射雕英雄传》中,襄阳亦是靖哥哥和蓉儿并肩苦守之城。除此,此一消息一经公布旋即引来热议不断,本就是提高知名度的高明手法;再者,复名襄阳同样体现了一种历史的承袭。当社会普遍感叹传统断层,启用古名无疑契合了时代的溯古情绪。这之后,旅游开发前景可期、文化观光收益可待。
文化搭起台,经济好唱戏,更名背后的功利考量无需回避。现实而言,“文化搭台”屡见不鲜、泛滥成灾,由此引发的闹剧不一而足。从李白到西门庆、从夜郎国到花果山,故里之争烧遍神舟大地。与之相较,更改市名显然文明不少。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新名具备殷实的民意基础。国人例来故乡情节浓厚,行走四方皆以家乡为傲。一个充满厚重感的“襄阳”,注定能激起更多认同感与归属感。城市名称,不仅是一个称呼,很多时候能内华为一种气质。成都,象征着惬意而休闲;上海,意寓现代和先进。那么,襄阳何尝不会成为一个地域文化坐标,彰显之于古老文明的尊重。
抛弃抽象的乐观与激昂,一些琐碎而世俗的细节同样值得考量。首先,如何补偿伴随更名而来的不便?可以想见,诸多地理标识需要替换、当地民众户籍亦需更新。于此,若善后对接不畅,势必强化社会不满与抵触。另外,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如何补偿原“襄阳区”的受损利益。改称“襄州”之后,原先的“名城红利”便转移到市一级,该区损失不可谓不大。所以,决策者有义务以适当政策工具平衡各方利益。自上而下采用强令手段,固能顺利完成更名,却难免消耗内部合力。
重启古名,已悄然成为不少地方的选择。我省原有个零陵地区,后改称永州市。经人大代表提议,该市芝山区又改名为零陵区,因为“零陵”在秦朝就是郡名。此类趋势固然无可指摘,但务必警惕陷入流俗化误区。若仅将古名视作“提现支票”,大兴土木、人造复古辅以媚俗宣传,那么便无异于一场文化悲剧。赤裸裸的资本冲动,只会冲淡附着地名之上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