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国之四维”?
管仲在《管子》中说:“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如把国家比做是一座“大厦”,“四维”就是支撑这座大厦永不垮塌的四堵巨大墙壁。“四维”中如有一维,因养护维修不佳而倒塌,这座大厦,即国家,就会面临危殆,如有两维倒塌,这座大厦,即国家就会倾覆。所以治国者治国,首先就是要维护“四维”不被虫蛀,不遭鼠害,永远不会化为腐朽!从而使国家永远巍峨地屹立于世,永远闪耀着生机勃勃的光辉。
在《管子》中,管仲对四维解释说:
1.“礼不逾节”。“礼”就是礼法,在这里“礼”可解释君王的言行或礼仪;“节”就是节制,节制就是法律。全句的意思是说:君王的言行或礼仪,不能超越法的限制。所以“礼”的意思就是人,包括帝王在内遵礼守法。
2.“义不自进”。“义”就是忠义,是集体或国家的意思。“自进”就是只顾个人前进、发展、富裕,不顾及他人。所以“义”的本意就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团体,要共同前进,共同富裕,就是国家要实现均富。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大同思想。
3.“廉不憋恶”。廉就是廉洁,如一杯清水,清澈见底,容不下一点污垢。廉就是不能藏污纳垢。“納垢”就是贪腐。所以“廉不蔽恶”,就是治国者,或各级官吏永不贪腐,永不多吃多占,永不谋求应得利益以外的任何私利。
4.“耻不从枉”,“耻”就是羞耻,错误,恶事。古人说“知耻近乎勇”,意思是说一个人,知道或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是勇敢者的表现。勇敢是人的一种美德。“从枉”二字,是屈从坏人坏事的意思,所以“耻不从枉”的意思就是不屈从坏人坏事,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不坚持错误,要知错错,要弃恶从善,要永远站在正义和真理一边。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有诸子百家,我国春秋初期的管仲,可说是诸子之首。他早于晏子约150年,早于孔子近200年。管仲出生年月不详,死于公元前645年。正是我国春秋初期,也就是距今约2700多年前,管仲就提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理论,明确了国家治理的方针,指出了治国的方向。管仲的四维理论,是对国君治国最大的节制。
例如管仲提出“牧民第一”的概念。“牧民”相当于现代的政治,“第一”是最重要的意思,整个概念的意思就是:“政治是最重要的”。何为政治?政治就是管理广大民的事情。在农业社会,管理农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误农时,只有这样才能丰衣足食,知荣辱,有礼。所以国君不能在农忙季节调集劳役,建高台,修宫室。
管仲许多主张,都可视为是对君权的限制。如“平分土地,按土地的好坏收税;如“矿山国有,但允许农民开采,但开矿要交税;再例如,管仲主张制盐业,由国家控制大部分,允许私人熬盐;管仲还主张,打破等级,扩大选拔人才的范围,主张从民众中选拔有识之士,委以重任,等等。例如,委任知农时的人为乡长;委任无私的人为官;奉审于时察于用,能备官的人为君。在这里,我想提请读者注意的是管仲奉审于时度于势者为君王的思想,过去很少有人提及,但值得进行专题研究。
本文如有一个小结的话,那就是:管仲是我国首位创立“礼义廉耻”概念,并运用于政治思想领域研究的人。按照他的设想,一个由礼义廉耻四维支撑的国家,应是一个法治的,人民共同富裕的,清正廉洁的,能知错改错的国家;是一个君权有限,依法治国的国家!
于时雨园寓所
2014,11,2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