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对晏婴的赞扬

(2013-04-26 15:26:58)

                         孔子对晏婴的赞扬

        ——《晏子春秋》中新发现的孔子语录 

 

                   周简叔   编写

 

    编者附识:《晏子春秋》中,有 11处孔子语录,在现行《论语》中是查不到的。所以我称这些语录是新发现的孔子原生态语录。并且这些语录,都是针对晏婴某些言行,诚心诚意的赞扬。我们知道,汉代以前有所谓《鲁论语》,《齐论语》,《战国论语》,甚至还有《汉论语》等多种版本。《鲁论语》,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在孔府墙壁中发现的《论语》,又称《鲁壁论语》。《鲁论语》与《齐论语》是《论语》的主要版本。现《论语》是以《鲁论语》和《齐鲁语》为基准,经由后人,按照为尊者讳,和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统治的原则,对孔子原生态语录,经选编删节而成。《晏子春秋》所引孔子语录,可能就是被删掉的、孔子原生态语录部分中的一小部分。我以为新发现的这11条孔子原生态语录,是十分珍贵的。它真实的反映了,孔子乃是一位能直话直说,知错改错,见好就学,不持偏见,没有一点圣者之气的,以实际的善言善事,以身作则,教育其弟子的教育家。

这 11条语录,就是孔子教育弟子的生动教材。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过程。例如世人都知道晏婴反对繁琐的礼法,主张对礼进行改革和简化,因而鲁国就有了晏婴不尊礼的流言。晏婴到鲁国访问时,孔子就派子贡,前往了解晏婴,是否尊礼而行。子贡回来向孔子报告说:晏婴违礼,一步上两个台阶,在厅堂上快步行走等。孔子听了子贡的报告后,就直接批评晏婴不遵礼而行。晏婴向孔子解释了他所以一步上两个台阶等的原因,孔子才恍然大悟,原来晏婴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习礼的人。孔子接着就对他的弟子们说:谁说晏子不尊礼而行?他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礼的人!孔子由此完成了一个教学过程,学生们,受到了礼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凡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而行的教育。

                         2013,4,26.重记

 

    一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笔者解释说:一个冬天,大雪连着下了三天还未停,齐景公身着白狐皮裘衣,在殿堂的石阶上,欣赏雪景,看雪花飞舞,看到晏婴冒雪上朝时,便问晏婴,雪已下三天了,怎么我不感到天冷啊!晏婴回答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君,自己吃饱了,仍然不忘记还有人在挨饿;自己穿得暖和了,也不会忘记还有人在挨冻;自己安逸时,也不会忘记还有人正在受劳役之苦。可国君你?身穿白狐皮裘衣,还说自己不冷,全然不知人间的饥寒和劳苦啊!景公接受了晏婴的讽谏开仓发粮济贫,把库存的裘衣全部拿出来救济无衣御寒的人。孔子听到了晏婴和齐景公的的所作所为,才说出了这句语录,赞扬晏婴是知道要做善事的宰相,齐景公是一位知道要做好事的君主。

 

   二,仲尼闻之叹曰:古之善为人臣者,声名归之君,祸灾归之身,入则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则高誉其君之德义,是以虽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诸侯,不敢伐其功。当此道者,其晏子是耶”。

笔者解释说:齐景公趁晏婴到鲁国访问的时候,在严冬季节,调集大批役民,不顾役民的饥寒交迫,呼天号地,大兴土木,建高台。晏婴回国,进见景公,汇报完工作后,景公欲设宴招待晏婴。晏婴要求景公先让他高歌一曲“助兴”。景公答应了晏婴的要求。晏子遂在齐景公面前,且歌且舞,用役民的口吻唱道:“冰水浇我身,冻死我啊不饶人,国君作贱我啊,累死我啊抽我筋”。晏婴歌罢,潸然泪下。齐景公翻然悔悟,对晏婴说,夫子不要这样了,我现在就下令停建大台工程,让役移民回家!孔子听到了晏婴为役民请命的言行后,脱口说出了上述语录。语录的意思是说:古代善事国君的大臣,有了名望荣誉,总是把名望荣誉归诸国君;有了祸害时,总是自己勇于承担责任;在国君面前,他能批评国君的过失;在外时,他能高度赞扬国君的道德和正义;他侍奉的虽是一位懒惰的国君,也能使他无为而治,与诸侯平起平坐。有如此高风亮节,不自我夸功的事君大臣,非晏子莫属啊!。

 

   三,仲尼闻之曰:“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小事之成,不如大事之废,君子之非,贤与小人之是也,其晏子之谓欤”

笔者解释说:齐景公宠爱的嬖妾缨子死了,景公不听劝阻,席地守尸三日不吃不喝,使国事不能正常进行。晏婴用“请一位外国(另一个诸侯国)可能治好婴子病的医生为影子治病为由,骗景公离开灵堂沐浴、进食。趁景公离开灵堂之际,晏婴令人将婴子入殓,从而恢复了国政运转,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混乱。孔子听到了晏婴的所作所为,说出了这句赞扬晏的语录。意思是说,亮晶晶的星光,不如昏暗的月光,能照亮大地。做成一件小事,不如为成就大事而触犯小错更有价值!就是说晏婴为尽快让景公离开婴子尸体,进食,趁机将婴子尸体入殓,恢复国事正常运转,不惜说谎。晏婴说谎欺骗景公离开缨子尸体,是一个小“错”,但却使齐国,很快恢复了秩序,比告诉景公说,人死了就不能复活了,这样的大实话更有价值。 “星之昭昭,不如月之曀曀“,是孔子对晏子出自内心的赞扬。

   四,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笔者解释说:一次齐景公问晏婴,从政治国最怕的是什么?晏婴回答说:“最怕的是用人善恶不分”。齐景公又问,怎样才能避免善恶不分呢?晏婴回答说:“国君左右都是正直善良的人了,各级官员就能各得其所,得到与自己能力相称的职位,就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善与恶,就是好人坏人,就能分开了。孔子听到晏婴上述话后,感到晏子说得在理,说得好,就顺口说出了上述语录。孔子说:晏子的话说得对啊!正直善良的人进来了,不善良的人就进不来了;不善良的人进来了,正直善良的人就进不来了。

 

   五,仲尼闻知:“小子识之!晏子以一心事百君者也”

笔者解释说:齐景公的近臣梁丘据不怀好意的问晏子:灵公、庄公和景公,思想不同,性格各异,夫子都能事之能顺,原来夫子是一位多心的人哪!晏婴平和地回答说:“恤民爱民不懈怠,可使百姓安居乐业;强暴无理,不可以使一个百姓安生。一颗爱国爱民的心,可事百君,可使国君爱民恤民,成为明君;三心二意,自私自利的人,不能事一君。孔子听到晏子这句话后,警告他的弟子们说:“小子们!要牢记:晏子是能用一颗忠心事百君的人哪!

   六,仲尼闻之曰:“夫不出于樽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可谓折冲矣!而太师其与焉”!

笔者解释说:晋平公计划攻打齐国,为了知己知彼,派了晋国大夫范昭,到齐国刺探情况。齐景公设宴招待范昭。范昭盛气凌人地说:请景公招待臣子用的副(小)杯饮酒,而用国君用的正(大)杯,给我上酒。齐景公惧怕晋国强大,就屈从地用正杯给范昭斟酒。晏婴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想在心里,立即过去让景公用正杯饮酒,让范昭自己用副杯饮酒。范昭知道自己的诡计被晏婴识破,就假装酒醉离席,要求乐师为他奏“周乐”,他要跳舞。乐师知道,“周乐”是周成王之乐,奏“周乐”,天子必舞之。范昭要乐师奏“周乐”,是违背乐礼的,所以乐师对范昭说:我没有练习过“周乐”,拒绝了范昭的要求。范昭知道自己的诡计也被乐师识破,无计可施,便灰溜溜的回晋国去了。范昭对晋平公说:齐国知礼有道,上下团结,是万万不可征伐他们的。孔子听到这个故事后,对晏婴和齐国的乐师大加赞扬说:晏婴是位能在酒席举杯饮酒之际,就能御敌制胜千里之外的人物啊!齐国的乐师,也是一位在酒樽间,就能御敌制胜千里以外的人哪!

 

     七,仲尼曰:“夫礼,登阶不历,堂上不趋,授玉不跪,夫子反此乎?

笔者解释说:孔子怀疑晏子不习《礼》,在晏婴访问鲁国时,就派他的学生子贡,暗地里观察晏子是否习《礼》?子贡回来报告孔子说,晏婴会见鲁公时,一步上两个台阶,在厅堂上快步行走,他跪着献玉,都违背了《礼》的规定,谁说晏子习《礼》?

晏子会见鲁公后,又去见孔子时,孔子对晏婴说,《礼》规定,上台阶时,要一级一级的上,不能一步上两个台阶,在殿堂上,不能快步行走,不能跪着献玉,夫子所行,都违《礼》了,夫子知道吗?晏婴回答说,厅堂上,君位、臣位固定在两楹柱之间,上朝时,国君走一步,为臣的要走两步,国君到达君位的速度快,为了与国君同时抵达臣位,我必须一步上两个台阶,在厅堂上必须快步走,鲁君接受献玉时须弯腰,所以我才跪着献玉。孔子按送客之“礼”送走晏子后回来,对他的弟子们说:“只有晏子,不计之义”。意思是说,只有晏子不把“礼”当教条,能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晏子才是真正懂得如何习“礼”的人。

 

八,孔子曰:“晏子可谓能远害矣。不以己之是驳人之非,逊词以避咎,义也夫”

笔者解释说:晏婴的父亲晏桓子(晏弱),事齐灵公为卿大夫,管军事。公元前556年,晏桓子过世,晏婴以非大夫之礼为其父举丧,老管家问晏婴,“何不以大夫之礼葬之”?晏婴回答说:“我不是卿相,也不是卿大夫”。曾子把晏婴以非大夫之礼葬其父,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了上述赞扬晏子的语录。按规定,晏桓子过世,晏婴就顺理成章地,接替其父为卿大夫。但此时崔杼为齐灵公的卿相,此人野心勃勃,担心晏婴与之争位。为了消除崔杼的顾虑,晏婴才不以卿大夫自居,才不招摇的以大夫之礼为父举丧。两年后,齐灵公过世,庄公即君位,崔杼为相。庄公崇尚武勇,少道义,晏婴诤谏庄公要重道义,庄公拒谏,晏婴遂辞庄公而去。此时齐庄公与崔杼妻私通,被崔杼所弑,晏婴说话谦虚,不以大夫自居,从而躲过了一劫。所以孔子说:晏婴不以自己的所是,驳别人的所非;恭敬谦让,以避免可能发生的过失。从而他能“远害”,就是能预见到以后可能发生的杀身之害而远避之。

 

九,仲尼曰:“灵公汙,晏子事之以整齐;庄公壮,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俭;君子也!相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细人也”。

笔者解释说:孔子这句话,是对晏子的微词。孔子说,晏子虽能要求放纵不守礼仪的齐灵公,遵礼守仪;要求崇尚武勇的齐庄公,行道义,不要以强凌弱;能使奢靡、好宫室、建高台的齐景公,要节俭为民。晏子是一位善事三君的君子啊!但他不能施善于下!所以晏子是个见识短浅的人啊!

   晏子听到孔子对自己的讥讽,就去见孔子,他对孔子说:听说夫子对我有所讥讽,特来请教:我的宗族有数百家,等待我的接济才能祭祀先人;全国闲士,等我接济才能生火做饭的也有数百家,这就是我出仕的缘由啊!怎么能说我是不施善于下呢?我晏婴,岂能是靠讲空道理过活的人呢?孔子听了晏婴的解释,感到自己讥讽晏子是不对的,所以感谢晏子来拜。孔子送走晏子回来,对弟子们说:“救民之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意思是说,晏子救济百姓生活不夸耀,弥补三君的不足而不居功自傲,晏子果真是一位君子啊!晏子这里说:自己不是靠讲空道理过活的人,是暗说孔子才是讲理空过活佛的人!

 

   十,仲尼对曰:“臣闻晏子事三君而得顺焉,是有三心,所以不见也”。

这是齐景公问孔子,为什么只朝见寡人,不会见宰相晏婴时的回答。景公把孔子的话告诉了晏子,晏子对景公说:孔子说的不对,他不是把对的说成是错的,就是把错的说成是对的。因为三位国君,性格虽有不同,但都怀有使国泰民安的愿望,我就是用这样一颗使国泰民安的心,事奉三位国君的,所以我事三君而顺。如果三心二意,不能顺畅的事一君。

 

    十一,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不中夫子之过,吾罪几也!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讥之,是吾师也”。

   笔者解释:这是孔子,因错误地批评晏子,用三种不同的心事三君皆顺,做的自我批评。孔子说,批评晏子的那些话,的确是他说的。孔子说,一个人在近处说的话,就不能禁止它传到远方;自己做过的事情,当然也不可能掩人耳目。我私下议论晏子的过失,又说不到点子上,我几乎是犯罪啊!我听说,君子对超过自的人,视为师;把不如自己的人视为朋友。今丘失言于晏子,讥讽晏子,晏子是我的老师啊!

 

                                                                                         2009,3,5

                                     于时雨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晏婴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