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晏婴的赞扬
(2013-04-26 15:26:58)
这 11条语录,就是孔子教育弟子的生动教材。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过程。例如世人都知道晏婴反对繁琐的礼法,主张对礼进行改革和简化,因而鲁国就有了晏婴不尊礼的流言。晏婴到鲁国访问时,孔子就派子贡,前往了解晏婴,是否尊礼而行。子贡回来向孔子报告说:晏婴违礼,一步上两个台阶,在厅堂上快步行走等。孔子听了子贡的报告后,就直接批评晏婴不遵礼而行。晏婴向孔子解释了他所以一步上两个台阶等的原因,孔子才恍然大悟,原来晏婴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习礼的人。孔子接着就对他的弟子们说:谁说晏子不尊礼而行?他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礼的人!孔子由此完成了一个教学过程,学生们,受到了礼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凡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而行的教育。
笔者解释说:齐景公趁晏婴到鲁国访问的时候,在严冬季节,调集大批役民,不顾役民的饥寒交迫,呼天号地,大兴土木,建高台。晏婴回国,进见景公,汇报完工作后,景公欲设宴招待晏婴。晏婴要求景公先让他高歌一曲“助兴”。景公答应了晏婴的要求。晏子遂在齐景公面前,且歌且舞,用役民的口吻唱道:“冰水浇我身,冻死我啊不饶人,国君作贱我啊,累死我啊抽我筋”。晏婴歌罢,潸然泪下。齐景公翻然悔悟,对晏婴说,夫子不要这样了,我现在就下令停建大台工程,让役移民回家!孔子听到了晏婴为役民请命的言行后,脱口说出了上述语录。语录的意思是说:古代善事国君的大臣,有了名望荣誉,总是把名望荣誉归诸国君;有了祸害时,总是自己勇于承担责任;在国君面前,他能批评国君的过失;在外时,他能高度赞扬国君的道德和正义;他侍奉的虽是一位懒惰的国君,也能使他无为而治,与诸侯平起平坐。有如此高风亮节,不自我夸功的事君大臣,非晏子莫属啊!。
笔者解释说:齐景公宠爱的嬖妾缨子死了,景公不听劝阻,席地守尸三日不吃不喝,使国事不能正常进行。晏婴用“请一位外国(另一个诸侯国)可能治好婴子病的医生为影子治病为由,骗景公离开灵堂沐浴、进食。趁景公离开灵堂之际,晏婴令人将婴子入殓,从而恢复了国政运转,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混乱。孔子听到了晏婴的所作所为,说出了这句赞扬晏的语录。意思是说,亮晶晶的星光,不如昏暗的月光,能照亮大地。做成一件小事,不如为成就大事而触犯小错更有价值!就是说晏婴为尽快让景公离开婴子尸体,进食,趁机将婴子尸体入殓,恢复国事正常运转,不惜说谎。晏婴说谎欺骗景公离开缨子尸体,是一个小“错”,但却使齐国,很快恢复了秩序,比告诉景公说,人死了就不能复活了,这样的大实话更有价值。
“星之昭昭,不如月之曀曀“,是孔子对晏子出自内心的赞扬。
笔者解释说:一次齐景公问晏婴,从政治国最怕的是什么?晏婴回答说:“最怕的是用人善恶不分”。齐景公又问,怎样才能避免善恶不分呢?晏婴回答说:“国君左右都是正直善良的人了,各级官员就能各得其所,得到与自己能力相称的职位,就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善与恶,就是好人坏人,就能分开了。孔子听到晏婴上述话后,感到晏子说得在理,说得好,就顺口说出了上述语录。孔子说:晏子的话说得对啊!正直善良的人进来了,不善良的人就进不来了;不善良的人进来了,正直善良的人就进不来了。
笔者解释说:齐景公的近臣梁丘据不怀好意的问晏子:灵公、庄公和景公,思想不同,性格各异,夫子都能事之能顺,原来夫子是一位多心的人哪!晏婴平和地回答说:“恤民爱民不懈怠,可使百姓安居乐业;强暴无理,不可以使一个百姓安生。一颗爱国爱民的心,可事百君,可使国君爱民恤民,成为明君;三心二意,自私自利的人,不能事一君。孔子听到晏子这句话后,警告他的弟子们说:“小子们!要牢记:晏子是能用一颗忠心事百君的人哪!
笔者解释说:晋平公计划攻打齐国,为了知己知彼,派了晋国大夫范昭,到齐国刺探情况。齐景公设宴招待范昭。范昭盛气凌人地说:请景公招待臣子用的副(小)杯饮酒,而用国君用的正(大)杯,给我上酒。齐景公惧怕晋国强大,就屈从地用正杯给范昭斟酒。晏婴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想在心里,立即过去让景公用正杯饮酒,让范昭自己用副杯饮酒。范昭知道自己的诡计被晏婴识破,就假装酒醉离席,要求乐师为他奏“周乐”,他要跳舞。乐师知道,“周乐”是周成王之乐,奏“周乐”,天子必舞之。范昭要乐师奏“周乐”,是违背乐礼的,所以乐师对范昭说:我没有练习过“周乐”,拒绝了范昭的要求。范昭知道自己的诡计也被乐师识破,无计可施,便灰溜溜的回晋国去了。范昭对晋平公说:齐国知礼有道,上下团结,是万万不可征伐他们的。孔子听到这个故事后,对晏婴和齐国的乐师大加赞扬说:晏婴是位能在酒席举杯饮酒之际,就能御敌制胜千里之外的人物啊!齐国的乐师,也是一位在酒樽间,就能御敌制胜千里以外的人哪!
笔者解释说:孔子怀疑晏子不习《礼》,在晏婴访问鲁国时,就派他的学生子贡,暗地里观察晏子是否习《礼》?子贡回来报告孔子说,晏婴会见鲁公时,一步上两个台阶,在厅堂上快步行走,他跪着献玉,都违背了《礼》的规定,谁说晏子习《礼》?
晏子会见鲁公后,又去见孔子时,孔子对晏婴说,《礼》规定,上台阶时,要一级一级的上,不能一步上两个台阶,在殿堂上,不能快步行走,不能跪着献玉,夫子所行,都违《礼》了,夫子知道吗?晏婴回答说,厅堂上,君位、臣位固定在两楹柱之间,上朝时,国君走一步,为臣的要走两步,国君到达君位的速度快,为了与国君同时抵达臣位,我必须一步上两个台阶,在厅堂上必须快步走,鲁君接受献玉时须弯腰,所以我才跪着献玉。孔子按送客之“礼”送走晏子后回来,对他的弟子们说:“只有晏子,不计之义”。意思是说,只有晏子不把“礼”当教条,能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晏子才是真正懂得如何习“礼”的人。
八,孔子曰:“晏子可谓能远害矣。不以己之是驳人之非,逊词以避咎,义也夫”!
笔者解释说:晏婴的父亲晏桓子(晏弱),事齐灵公为卿大夫,管军事。公元前556年,晏桓子过世,晏婴以非大夫之礼为其父举丧,老管家问晏婴,“何不以大夫之礼葬之”?晏婴回答说:“我不是卿相,也不是卿大夫”。曾子把晏婴以非大夫之礼葬其父,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了上述赞扬晏子的语录。按规定,晏桓子过世,晏婴就顺理成章地,接替其父为卿大夫。但此时崔杼为齐灵公的卿相,此人野心勃勃,担心晏婴与之争位。为了消除崔杼的顾虑,晏婴才不以卿大夫自居,才不招摇的以大夫之礼为父举丧。两年后,齐灵公过世,庄公即君位,崔杼为相。庄公崇尚武勇,少道义,晏婴诤谏庄公要重道义,庄公拒谏,晏婴遂辞庄公而去。此时齐庄公与崔杼妻私通,被崔杼所弑,晏婴说话谦虚,不以大夫自居,从而躲过了一劫。所以孔子说:晏婴不以自己的所是,驳别人的所非;恭敬谦让,以避免可能发生的过失。从而他能“远害”,就是能预见到以后可能发生的杀身之害而远避之。
九,仲尼曰:“灵公汙,晏子事之以整齐;庄公壮,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俭;君子也!相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细人也”。
笔者解释说:孔子这句话,是对晏子的微词。孔子说,晏子虽能要求放纵不守礼仪的齐灵公,遵礼守仪;要求崇尚武勇的齐庄公,行道义,不要以强凌弱;能使奢靡、好宫室、建高台的齐景公,要节俭为民。晏子是一位善事三君的君子啊!但他不能施善于下!所以晏子是个见识短浅的人啊!
这是齐景公问孔子,为什么只朝见寡人,不会见宰相晏婴时的回答。景公把孔子的话告诉了晏子,晏子对景公说:孔子说的不对,他不是把对的说成是错的,就是把错的说成是对的。因为三位国君,性格虽有不同,但都怀有使国泰民安的愿望,我就是用这样一颗使国泰民安的心,事奉三位国君的,所以我事三君而顺。如果三心二意,不能顺畅的事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