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说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原理

(2009-04-09 23:52:50)
标签:

海白菜

s-r

潜意识

情绪反应

爱德华

健康

分类: 理论文章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应该说是一种在条件反射形成和发生过程中,本人未曾意识到的或本人的意识不容易控制的情绪反射。而该概念中的“条件性”一词说的是通过后天条件作用建立起来的反射。假如被霍尔和斯金纳作为实验被试的婴儿长大以后,他仍然会保持着对白鼠的消极情绪反应。即使霍尔和斯金纳告诉他这种逃避白鼠的行为是当年的实验过程中受到了惊吓所致,并且他本人已经能够从理智上认识到大白鼠对人是无害的,没有必要害怕或躲避,但一般情况下,他仍然会对白鼠产生一定程度的害怕或不喜欢。他对白鼠无害的这种认识至多只能够减轻他的恐惧反应,并不容易使他的反应完全消失。一种“心不由已”的效应会非常明显地困惑着他。这一点就和其他许多心理障碍者一样,表现出对自己某种行为的不满意,想去除它却无能为力。这种与本人的主观意识、理智、愿望或思维相矛盾的情绪行为,就是一种潜意识的情绪反射。

人们的大部分情绪障碍形成的心理机制,基本上都是由于在大脑中建立起潜意识条件性的情绪反射所致。其中最典型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是本人既不知道产生原因也不能够控制的情绪反射,即不适应性情绪反应。它表现为一种心理障碍。

[临床实例6-1.陈某对海白菜气味的恐惧反应]

大学生陈某,男,成年,素常喜欢吃煮熟的海白菜(一种生长在海边的薄而嫩绿的海澡,有的地方又称其为海芹菜或海介菜)拌制的小菜。一次当他在大学生宿舍用电热杯煮海白菜时,因水烧沸后从杯中溢出,流至电源插口处发生电源短路而产生电弧火。火光喷出一米多远,该生当时十分惊恐,忙拨掉电源线插头,双手双腿颤抖不止。

第二天早餐时,同学们想到他前一天没吃到海白菜,就从食堂买了一份拌海白菜给他早餐用。他一闻到海白菜气味顿时一阵恶心、作呕、心慌,态度很急躁并有些粗暴地拒绝了同学们的好意。以后只要一想到海白菜的气味就心里慌乱、烦躁。他从此再也不想吃海白菜了,但心里并不知道是为什么。

后来,经过心理学专业人士分析才知道原因:当该生被电热杯弧火惊吓得恐慌万分时,宿舍内正弥漫着很浓的海白菜气味。虽然他本人当时顾不得意识到这种气味是否存在,还是在下意识中作为一种条件刺激物与当时的惊恐情绪相结合而产生条件作用,这两者之间还是在大脑中自动地建立起了一种条件反射。

由于这种反射是本人意识不到的,况且又是本人意识控制不了的情绪反射,所以它是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在国外文学作品中,自觉地利用和表现潜意识行为的故事内容作品很早以前就上映过。

[文学例证6-2.电影《爱德华大夫》中的潜意识情绪反射]

美国电影《爱德华大夫》中有些很精彩的故事和悬念,就是建立在很典型或者说是夸张了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原理基础之上的。例如,在电影的开始部分,表现了一位年轻精神病院院长,“爱德华大夫”来精神病院走马上任。在和新来的“爱德华”院长一起进餐时,本院的年青女精神病医生就坐在新院长的对面,大家气氛融融,谈得很投机。这时,女医生为了说明她的一项建议的具体方案,用餐叉在雪白的桌布试图画出图案,当桌布上被餐叉划出平行的白色条纹时,“爱德华”院长却立刻一失常态,从坐位上站起来表现得粗暴无礼。有一定的潜意识行为常识的人会立刻意识到,或判断出:“爱德华”院长的行为说明,在他的大脑中有一个和白色平行条纹有关的潜意识的情绪结或障碍性神经联系。

于是,电影就站在女医生的角度,随着故事的一步步展开,顺着这个线索一步步地解开全部谜底,知道了在爱德华心中的那个对白色条纹的过敏反应行为的形成原因。原来,真正的爱德华早在前来上任之前,便在滑雪时被暗杀。前来上任的人是真爱德华的朋友。在真爱德华在准备前来上任前夕,在与好朋友滑雪时,突然从树林里射出的子弹击中爱德华。爱德华的朋友返回身来看到爱德华倒在血泊中,顿时痛苦、恐惧等情绪交织一起,就在他的大脑中充满了这种恐惧、痛苦交织的情绪的背景中,眼前的山坡、山坡上雪橇板划过的白白平行的条纹也映进爱德华朋友的眼帘中,在他大脑中形成了一个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的兴奋灶。于是,在这位真爱德华的朋友假冒真爱德华前来上任,当他无意中看到的女医生在餐桌布上划出的白色的平等条纹时,他的这个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立刻产生自动的条件性情绪行为反应。随着冒充爱德华的年轻院长对白色条纹异常反应的潜意识行为原因的揭示,逐步查明了杀害真爱德华大夫的凶手是该院的前任院长。该电影中的关键推理,都成功地从潜意识行为中找到别人不易看到的情绪反射的线索。

从行为主义学习原理角度看,可以把爱德华遇害时他的好友的极度紧张、恐惧的神经反应看成是一个行为反应(R),而当时映进大脑的山坡上滑雪时留下的白色条纹,便是条件刺激物(S),把当时的情绪反应与白色条纹联系到一起形成的条件反射,即一个自动化的S-R神经联系。为了突出这一行为反应的情绪特征,即每当主体接受S刺激时,他大脑中最先做出反应的行为是情绪反应。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在我们的临床实验分析过程中,大家习惯于增加一个字母E来表示,而在情绪反应的同时,也必然有其它行为上的反应,我们再按照传统方法用R来表示。那么,电影主人公的这个行为反应便可以用S-E-R来表示。凡是在S-R实现过程中,情绪反应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我们都增加字母E,有的表现为S-E-R,即情绪起主导作用,伴随其它行为;有的则用S-R-E表示,即表现行为R为主,同时也表示伴随情绪E。例如当你看见一名小学生走路跌倒在地时,你过去把他扶起来。你完成的是S-R反应,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反应完成时,还有一个情绪体验反应(E)也在其中,但是,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即当你扶那个孩子的时候,也能为自己做了件有用的事而产生较弱的愉快体验,也可能因为那个孩子因为自尊心的缘故,不用你扶他,于是,产生一点微弱的不舒适体验。像这样从一般的有机体条件反射过程中分析出其行为反应、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有助于对各种心理障碍者进行深入、精确的心理结构分析。


 

二、不同性质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

    就其性质来说,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的情绪性质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由于在临床上接触的多是有某种心理障碍者,所以,在本书上述所列举的案例中,多为消极性质的条件性情绪反射的实例。事实上,人类在生存和学习实践过程中,凡是后天形成的对某事物的喜爱倾向,其本来心理机制都是条件性的积极情绪反射的建立。当人们获得这种条件反射的时候,在较少数的条件下人们是知道其形成的原因或过程的,在较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知道其原因或过程,甚至往往把一些由于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而表现出来的喜爱什么或厌恶什么,误解为先天遗传倾向或生理原因造成的。下面介绍的一位妇女的怪异行为就是较典型的一例。

[临床实例6-3.马某喜爱来苏儿气味怪癖的形成]

我国东北地区某农村妇女马某,是一位军人的母亲,其长子参军,丈夫放羊,她每天负责家务,偶尔也下田劳动。她曾经有一个极为怪异的癖好行为曾经困惑许多人。就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某一个时期,她每天一忙完家务总要到本乡的卫生院一次,每次去了总是留连忘返,在完全无事的情况下停留20分钟左右。这对一名农村妇女来说,这种行为普遍被视为一种时间的浪费和令人费解的不会过日子的现象。并且这一行为与马某的平时治家过日子的一贯性格根本不符。

开始时,她还找一点借口,开一点药,后来便只是和前来看病的人在一起聊天,再过一些日子便主动地帮诊所的医务人员做些杂务。她声称她一到诊所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愉快。

后来,当地一名中学教师受我们的委托完成了对这个事件的调查工作,澄清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她之所以愿意来卫生所是因为她特别喜欢诊所里的那股消毒水的气味。而许多人恰恰不喜欢这种气味,有人甚至十分厌烦这种气味。在心理学专业人员的进一步调查中发现,这位妇女喜欢来苏水气味的现象是自从到部队探望参军的儿子回来以后才出现的。原来这位妇女去部队探望参军的儿子时,是在一家军部队医院见到儿子的。当时,她儿子已经病愈正待出院前夕,这位军人母亲一进医院大楼想到即将与儿子见面,心情欣喜万分。与此同时,医院的大楼里正散发着浓郁的消毒水味。这位妇女并未意识到这种气味的存在,但是,这种气味还是与当时心情之间建立了条件性情绪反射,而她本人却根本没有意识到,所以,在她大脑中建立的是一种积极体验的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在她回家乡后不久,有一次到乡卫生院去给放羊的丈夫开药,一进卫生院便顿时觉得心情与往常不同,有一种特殊的愉悦、舒畅。但是,她没有意识到这是由于她嗅到了曾经在军队医院里见到儿子时闻到的气味,更意识不到她此时体验到的是和在部队医院里见到儿子时的情绪体验相类似的体验。

由于这位妇女的这一反射不影响她的生活和其它社会活动,所以这一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对生活没什么不良影响。这件事却启示我们看到人们后天形成的喜欢什么的行为也是通过条件性情绪反射建立而获得的。学生喜欢哪一学科、活动、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行为倾向,也是通过后天条件反射的建立获得的。(http://www.xici.net/b687862/d54779799.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