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磁州窑工笔彩绘大师丁德

(2014-01-16 10:53:41)


记磁州窑工笔彩绘大师丁德 
      孙万宝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华在视察邯郸陶瓷研究所时,站在一件名为《百鸟闹春瓶》的陶瓷作品前久久注目,赞叹不已,对创作者的技艺给予高度评价。

这件《百鸟闹春瓶》做工精巧细致,瓷面上的景物活灵活现,堪称佳品。其创作者就是以擅长山水花鸟画著称,对磁州窑画艺造诣很深的老一辈陶瓷美术艺人——丁德。丁德从事陶瓷美术工作五十余年,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自己喜爱的事业当中,并毫不保留地将丰富的彩绘艺术无私传授给了下一代,为陶瓷事业培养了一批批绘画人才,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丁德的家乡在盛产陶瓷的湖南醴陵。童年时代的丁德就深爱上了陶瓷美工。1946年,他随我解放大军实行战略转移途中负了伤,路经邯郸彭城解放区时,为这里浓厚的陶瓷文化所吸引,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在恢复生产中开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陶瓷艺术生涯。

当时,由于国民党的腐败和战争的创伤,使彭城满目疮痍,几乎丧失了陶瓷生产能力。那时的彭城只能生产粗瓷,瓷面大部分没有美术装饰,即使有一点烤花也十分粗糙。面对这个破烂摊子,这样一种落后状态中,丁德明白,唯一的出路就是奋发图强。

从那以后,丁德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陶瓷绘画当中。他首先从提高绘画技术入手,然后再把创作的画面搬到有一定造型的瓷器上。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没有什么像样的样稿可供临摹,他就把自然界的青山、绿水、花鸟、鱼虫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当作创作的对象,就连商店里的商标和布匹上的花纹他也不放过。南北响堂旅游风景区、黑龙洞等景点,丁德不知去了多少回。北响堂寺离瓷厂有三十多里路,他为了把那些景物搬到画面上,利用节假日多次去写生。他不怕苦和累,每天早出晚归,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水。为了画好鸟的神态,他到处找鸟、看鸟,有时就用家鸽、鸡、鸭代替。同时,他还翻阅大量美术资料,请教了许多行家,如饥似渴地在绘画的海洋里畅游,执着地向绘画艺术殿堂一步一步地攀登。

随着我国陶瓷工业的发展,邯郸陶瓷业也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丁德在辗转多个陶瓷厂后,到原邯郸第七瓷厂从事彩绘工作。这期间,经过了二三十年的磨练,技艺日渐成熟。他心里装着千百幅画,搬山水、植花草,唤百鸟于瓷面,手绘既快又逼真,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艺术风格。他凭着扎实的绘画功底,练就了一般不在纸上打小样,就能在各种不同的瓷面上进行美术设计的绝招,这是一般同行所羡慕和难以比及的。在他笔下,鲜花姹紫嫣红,山水苍翠葱郁,虫鸟栩栩如生。熟悉他的同志们说,他的艺术成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

1979年,中国杂技团等三个艺术团体,向第七瓷厂定做一批直径四百一十厘米、高三百五十厘米、重七公斤的瓷缸供演出用。这批瓷缸要求交货时间紧,而缸的体积大,设计要求严格,要做到构图均匀,符合造型,上下有边角,还要保持一定的民族风格,难度是比较大的。这样的画面设计,一般要用两个星期,而丁德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圆满地完成了这项任务。杂技团领导和同事对丁德精湛的技法和惊人的效率都赞不绝口。一时间丁德声名鹊起。

    丁德并没有因自己的名气大而在艺术上止步,依然默默地潜心于陶瓷彩绘的学习与研究。他以擅长山水花鸟画而著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艺术风格,成了磁州窑造诣很深、颇具影响的陶瓷美术艺人。他不仅彩绘技法精湛,而且人品如艺品,在陶瓷业界也是有口皆碑的。那些年,先后有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陕西、辽宁六省区的二十多家陶瓷厂五十多人慕名前来跟丁师傅学习磁州窑陶瓷美工技法。对远道而来的求艺者,丁师傅总是热情传艺,毫不保留。对磁州窑各瓷厂的徒工也是如此。不论在身边学艺,路上问艺,还是登门求艺,他总是不厌其烦,耐心传授。有时,他还利用节假日和晚上,到徒工的宿舍或家里登门传艺。

后来,丁德又担任邯郸市第一瓷厂试制组的顾问,负责试制组的美术工作,主抓手绘,带有六名徒弟。为了使徒工们尽快掌握陶瓷美工艺术,他不仅举办美术讲座亲自言传身教,还把五幅最能充分反映他艺术风格的山水花鸟作品陈列在试制组样品架上,供徒弟们随时学习临摹,使徒弟们加深了对陶瓷美术的认识,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刘玉森对此记忆犹新。在他做徒工时,很热爱美术工作,纸上的彩绘基础也比较扎实,但搬到瓷器上就大为逊色了。为了使刘玉森早日学会瓷面色像技术,丁师傅对小刘进行个别指导,单独训练,教他找出症结,不怕失败,多下功夫,反复练习。在丁师傅的严格要求下,小刘刻苦用功,终于攻克了色像这一难关,很快成为六人当中学彩绘、画山水花鸟长进最大的一个徒弟。丁德十分鄙视那种传艺留一招的人。他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后人,希望徒弟们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磁州窑艺术传承发扬光大。徒工吴保和擅长瓷上堆白加彩技术,勤奋好学进步很快,其作品对外展出,很受好评。随后,他又创新设计出在挂盘上堆白加彩一条龙,由于设计结构不清,神感没出来,丁师傅知道后,把珍藏在心里多年的堆白加彩经验讲给小吴听,还手把手帮助小吴将龙的头脸、鼻子、胡须、腰身、脚爪等各个部位进行反复修改,终于使这条龙活灵活现,效果不亚于丁德自己的作品。

丁德一生默默耕耘于挚爱的陶瓷园地,精心培养传艺后人。经他传授的一百多人都学会了工笔画、写意画、喷画、套版画和珊瑚画等二十多种陶瓷美术工艺,成为陶瓷画业的骨干,为磁州窑彩绘装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一生积累的丰富的彩绘经验,保留下来四百余幅有价值的美术资料,分立意、结构、组成、色像四部分已整理成册,留给后人。逝者已去,掩卷忆人。他留下的岂止是珍贵的陶瓷艺术,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位陶瓷艺人那种无私传艺的高尚品德。他德艺双馨,将永远为后人所传颂。

  注:这篇文章原作者是河北省著名作家孙万宝先生。孙老师1946年出生于河北省承德.从部队复员后到峰峰工作。其文笔细腻、活泼,以散文著称于峰峰文坛。曾经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文章数十篇。其中有龙洞珠泉等脍炙人口的文章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