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中的成语与故事之子路篇

(2015-03-29 15:13:26)
标签:

论语

孔子

子路

登堂入室

杀身成仁

分类: 说文解语

           《论语》中的成语与故事之子路篇

             一、升堂入室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还有一种说法是“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在这七十二名高徒中,子路是比较独特的一个。

在孔子的学生中,子路【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卞(今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出身最贫寒,以砍柴卖柴为生;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而且,又是学生中脾气最急、性格最耿直的一个。

《论语先进》之“侍坐”篇记载:子路和其他几个同学陪老师坐着(侍坐),老师启发学生谈谈自己的志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打算任用你们,那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率尔,有资料上解释为“轻率”,我觉得,还是解释为“率先”、“急忙”更恰当——听了老师的问话,子路第一个站起来回答,有话就说,有话直说,不藏着、掖着——老师话音未落,子路率先站起来,大声回答道:“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子路回答完后,孔子只是笑了笑,什么话也没说。后面的几个学生的回答,一个比一个谨小慎微。当其他同学出去了,曾皙留下来,问老师:“夫子何哂由也?” ——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子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孔子很了解自己这个学生脾气急的特点,所以,以“哂之”来提醒、警示他。

《论语  先进》之“子路问”篇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子路问:“听到了就做吗?”孔子说:“还有父兄在上面,怎么能听到就做呢?”

冉有问:“听到了就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做。”

同一个问题,怎么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公西华不明白,就问孔子。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兼人:一人能兼做两人的事。这句话的意思是:冉有做事总是退缩,所以我要鼓励他;子路胆子大,敢作敢为,所以我要压一压他。

子路秉性耿直,是唯一敢给老师当面提反对意见,而且是激烈反对意见的学生。最能体现子路这一秉性的当是《论语雍也第六》之“子见南子”篇。

南子,卫国卫灵公的宠妃,有“美而淫”之名。用今天的话来说,卫灵公大概很有些“怕老婆”,孔子来到卫国,要拜见卫灵公,必须先得到南子的许可。南子名声不好,孔子本不想见她,但为了宣传自己“仁爱”、“克己复礼”的治国理念,孔子还是去见了她。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说,通悦;矢,通誓——孔子去见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子对天发誓说:“我如果做了错事,老天会惩罚我的!老天会惩罚我的!”

当然,对于这一段话,还有不同的解释。但天、地、君、亲、师,人之敬畏者也。对天发誓,是古人最重的“毒誓”——孔子都对天起誓了,由此可见子路反对意见言辞的激烈。

子路虽然性情急,但性格豪爽,为人慷慨。

《公冶长第五》“颜渊、季路侍”篇中记载:孔子问二人的志向(盍各言尔志),依然是子路先回答。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我要是有车马衣服,愿意和朋友们共同使用、穿戴,用坏了也不遗憾。

子路虽然性情时有粗鲁,但对孔子一片赤诚;对孔子宣扬的处世治国的理念坚信不疑;孔子周游列国,历经磨难,子路一直是孔子坚定地追随者和守护者。

《论语  微子》的几个篇章中记载:孔子率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一次,孔子和学生们走散了,子路寻找孔子,路遇在田里劳作的几位老人。

一位老人劝子路:天下大乱,没有谁能改变的了;你与其跟随孔子逃避无道君主,还不如跟着我们躲避现实。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不管呢?你原想清白自身,却不知道这样隐居便是忽视了君臣间的伦理。君子出来做官,只是为了行君臣之义,尽应尽之责。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我们早就知道了。”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信念何其执着!

在周游列国遍遭冷遇深感“行道”不成时,孔子曾经深深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大道如果不能推行于天下,乘着木筏子去海外的,跟从我的,恐怕只有仲由一个人吧?尽管夫子说“乘桴浮于海”只是牢骚话,但“从我者,其由与”一语,足见夫子对子路的信任。

孔子教弟子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文武双修。那一天,子路在鼓瑟——勤奋地“练琴”,大概练习的时间或者地点不大合适,可能在孔子的“办公室”旁,打扰了孔子“办公”或者休息。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奚,为什么。为,弹奏。升,登。堂,古代宫室的前屋;室,古代宫室的后屋。

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既批评了子路鲁莽的缺点,又肯定了子路的成绩。

孔子出此评语后,后人就用“升堂入室”来比喻学问、技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杀身成仁

《论语公冶长》之“孟武伯问”篇中,孔子对子路又一次的评价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以治其赋也。”——仲由,如果有一个千乘兵车的诸侯大国,可以让他去负责军事工作。”

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身为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的子路在外闻讯后,为救孔悝而与蒯聩的家臣战斗,在战斗中被敌方用戈将子路系‘冠’的带子割断,子路因此停止战斗,弯下身,捡起冠来,“君子死,而冠不免” ,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年六十三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成仁。”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因为贪生而损害仁德,只会勇于牺牲而成全仁德!”

——子路以他的生命诠释了“杀身成仁”这一名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赧然一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