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上莫言,好赚钱
(2012-11-20 08:51:15)
标签: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红高粱经济文化 |
分类: 闲言碎语 |
前些天,作家莫言先生获得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据说,这个奖的奖金是700多万元。还没听到莫言先生如何高兴,倒是众多的网友们先在网络上激动了起来。
有网友热切的替莫言先生出主意:
买一辆跑车,乘着诺贝尔文学的东风,开着跑车兜风遍全国;到某某地方,置一套豪华别墅,到了一定的季节,来此消遣。。。。
另有一位颇为冷静的非著名博主著博文说:莫言应该把这几百万的奖金如数捐了。但这个建议立刻引来了“板砖”无数:
那奖金既不是偷的,也不是抢的,更不是贪的;而是作家一笔一笔挣来的;况且挣得还是纯外汇——凭什么要让人家捐了?咸吃萝卜淡操心!假正经!傻*!。。。。
咱觉得也是——人家莫言先生得的奖,怎么用,是人家自己的事;捐与不捐,是人家的自由,你又何必来教导一番呢?
书店里,本来少有人问津的莫言小说,在半日之间被抢购一空;网络上,莫言小说的订购,更是火得一塌糊涂。但,书买回去之后,有几个人能真正读得进去呢?大多也就是装装门面:“看!‘诺贝尔’!”大概仅此而已。
紧接着,莫言家乡的各级部门们激动起来了:
获奖当天的下午,莫言先生老家的管委会就要“净街”——把父老乡亲们晾晒在道路旁的玉米清除掉,以免“有碍观瞻”。好在莫言先生的哥哥(还是弟弟?记不大确切了)还算头脑冷静,劝阻了这一行动。
莫言先生家乡的某某级政府紧接着激动了起来:
出资某十万,在莫言先生老家附近,种起万亩红高粱,以此“再现”高粱地里的精彩故事。
出资某某百万,修一条诺贝尔大道,直通诺贝尔大奖得主的故居;再出资某某千万,整理、扩建莫言先生的故居(咱有点疑惑:如果如此大兴土木,那还叫“故居”吗?),让中外的“朝圣者”来沾一沾获大奖的灵气。
而有“朝圣者”早已急不可待,一路颠簸,到了莫言先生的老屋,一番瞻仰,几声感叹后,拔走了房前的几棵萝卜。
更有商家捷足先登,将“莫言醉”注册了商标,据说价值数千万。
。。。。
凡此种种,说白了,就一句话:都是奔着钱去的。
曾几何时,文学还是很神圣的字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青年们在杂志上征婚,还特意加上一句:喜爱文学。后来,“向前开”被曲解为“向钱看”了,一切都为了“经济”了,文学开始沦落了:从神圣的殿堂沦落入了风尘,沦落到了地摊儿;从红色蜕变成了粉色,终于成了肉色;从贵妇沦落成了怨妇,成了弃妇,成了荡妇,成了**女;而在网络上,曾经的“文学”,成了许多人随地**的器物。。。。
有一句很时髦的话,叫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句话,在电视新闻里经常会听到;这种“创举”,还被许多地方作为增长“鸡地皮”的有效手段之一。
文化(文学),本来是“形而上”的东西,成了搭台子的招来生意的掮客;说白了,就是打着“文化”的幌子,借着文化的招牌,来赚银子。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某某神家乡“、“西门庆故里”诸如此类的“名人故里”之争;才有了“美女文化”、“美胸文化“、”美臀文化“、“性文化”。。。。的空前繁荣。
好在还有如莫言先生这样的作家,耐得住寂寞,在清冷的书斋里笔耕不辍;也算是黄天不负有心人?忽然有一天,天上掉下来个诺贝尔奖!
原来,“诺贝尔”也可以来钱?!
——于是,网友们、各级有关部门们,还有游客们,许多人纷纷眼睛热了,脑袋热了,手脚热了。。。。
说不定,在明天、后天的市场上,就冒出来“莫言乐牌”什么油,“莫言喜牌”什么套,“丰乳牌胸罩”、“肥臀牌内裤”“红高粱牌迷幻药”。。。。诸如此类的系列热销商品。。。。
但愿,在这一股滚滚热浪中,莫言先生能够保持正常的体温,冷静的头脑。
又及:莫言先生快要出国去领奖了,网络上又在热议:莫言先生应该穿什么衣服去:
燕尾服;唐装;西服;中山装。。。。
看到这些议论,咱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穿什么衣服,那纯粹是莫言先生个人的事情,我们在这里瞎操什么心呢?
明天的网络上,会不会有新潮网友建议:穿三点式泳装去以博得更多眼球?
——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