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孟子名言孝道爱心老人子女 |
分类: 闲言碎语 |
“幼吾老以及人之老”
——孟子名言新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亚圣孟子的名言。
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说:孝敬自己的老人,也要尊重别人的老人;疼爱自己的孩子,也要爱护别人的孩子。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尊老爱幼。
古语道: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讲究孝道,本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许是因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以“经济”为中心了的缘故?如今,我们耳闻目睹的,却是太多的不孝。
城市里的父母,含辛茹苦,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拉扯成人,给他(她)们买了楼房,让他(她)们成家立业了,老两口也就该靠边站了——几个儿女,谁也不愿意让父母住在自己家里,最后,好歹有一个孩子还算是比较大方,允许老爹老妈在自己楼房的储藏室暂时安身……
乡村里的爹娘,省吃俭用,东挪西凑,给儿子盖起一拉溜5间大瓦房,到儿媳妇娶进门的日子,就是公公婆婆出门的日子:你们赶紧搬出去,以便老两口、小两口各自一心一意的过自己的老日子、小日子……
在街面上人五人六的两个儿子,当自己的老娘亲重病在床,亲兄弟二人较起了劲,谁也不近病床前一步,任老娘亲“自生自灭”;当自己的老婆和自己的老娘发生口角,老婆打老娘的时候,做儿子的,“大义灭亲”,对自己的老娘,拳脚相加……
当老爹老娘病重在床,不是请医问药,不是到床前伺候,而是请神婆问神汉,求阎王拜小鬼,在老人病屋门口焚香、烧纸、祷告:
“快叫他(她)干干爽爽地去!利利索索地去!”
……
如此看来,现代人就没有一点爱心了吗?非也!现代人很有爱心,不过,许多人来了个爱心大转移——把爱从父母身上全部转移到自己的儿、女身上了。
你看吧!儿子(或者女儿)一生下来,父母(当然还有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就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捧在手里?怕捂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一哭,立刻抱起来又亲又哄,恨自己不是袋鼠,没法把孩子整天的“袋”在胸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的话就是圣旨: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以五颜六色的饮料为水,以形态各异的袋装零食为饭;一两百米的上学路程,爷爷(或者姥爷)背了书包,奶奶(或者姥姥)举了饮料,小公子(小公主)神气十足,走在前面;更有车接的车送的,几岁、十几岁的孩子,如同高级别的领导;十七八岁、二十多岁的人了,父母还要“陪读”……
孝敬老人,是儿女的天职、本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父母把我们拉扯成人不容易。就算18岁成年,18年,有多少月,多少天?当他们老了,病了,我们做儿女的,伺候他们,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鸟雀尚知反哺,何况——什么,不听大道理?哦,你看!说着说着又忘了,如今,讲“市场”,讲“经济”,轻道义,重利益。那,咱就说利益?
有句官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句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爹娘,就要什么样的儿女”。官话和俗话说的是同样一个道理。什么?不听道理?那好,这就说你的切身“利益”:你的“言传身教”,你的儿女会牢记在心,立竿见影,很快就有“收获”;你的所作所为,儿女耳濡目染,不久就见“效益”:当你(们)老了,病了,你(们)的儿女自然(一定)会继承发扬你们当年的“优良传统”。什么?不讲传统讲利益?那,他(她)们自然(一定)会变本加厉(变本加厉,是“利益”了吧?)地来“孝敬”你们……
什么?你不信这个,信鬼神信命运?那你该知道,一个人,在世上(阳间)吃多少饭,喝多少水,吃多少苦,受多少罪,是一个定数。该走的时候,你想留也留不住;不该走的时候,你催也没有用。什么?你给无常、小鬼送了****个金元宝银元宝,它们答应你了?那,你也不想一想,你通过贿赂的手段,使本不该走的老人做了屈死鬼,饿死鬼,那,他(她)到了阴间,一定在阎王爷面前告你;到了半夜子时,他(她)屈死、饿死的冤魂,就会来找你索命的……
而对于孩子,你把疼爱变成了溺爱,经过你的“精心培育”,他(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四体不勤,六亲不认,是非不明,善恶不辨,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从大处讲,你这是为社会培养接班人,还是造就掘墓人?从自身利益说,你是活的不耐烦了,想找罪受,想早点结束你的性命?还是你能活200岁,300岁,“孝敬”孩子一辈子?
从“市场”来说,从“经济”来讲,从“效益”来瞧,从“利润”来看,应该对老人善一点,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也就是为了你将来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对孩子狠一点,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能力——因为你活200岁、300岁的可能性是不算大的。
换一句话来说,我们应该像“孝敬”儿女那样,来善待老人;我们更应该用有些人虐待父母那样的手段来磨练孩子,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简而言之一句话,就是:
幼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吾幼以及人之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