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辞灶

(2009-01-18 22:39:15)
标签:

民俗

小年

辞灶

灶王爷

糖瓜

粘牙

文化

分类: 朝花夕拾

                   辞灶

 

上天言好事

回宫降吉祥

——这是贴在“灶王爷”神像两边的一副对联。

传说,灶王爷,是上天派到凡间的神。灶王这个职位,大概是玉皇大帝阶下最小的一级官职了吧?官职虽然小,但其职责却颇大——派住到民间千家万户里,作为一家之神、一家之主,保家家户户一年之平安。当然,这是官面上的说法,私下里,灶王爷还负有更重要的圣命:监督、记录民间千家万户的一言一行,到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

所谓“民以食为天”,玉皇大帝自然关心凡间民生;因此,把灶王的“监督岗位”安排在了民间千家万户的锅灶旁。这样,就可以仔细察查清楚小民的大锅里煮了几瓢糙米,小锅里炒了几个青菜;更可以听清楚他们围着饭桌吃饭时候的闲言碎语,村言俚语。

乡间草民们对于玉皇大帝派来的这位“家神”自然是毕恭毕敬,在灶王爷驾临之前,就已经洒扫庭除,扫掉了墙上的灰尘,刷掉了锅、灶上的油污,然后,恭恭敬敬地把灶王爷(神像)请(贴)到锅台边的神位上,郑重地焚香,祷告……

记得我小的时候,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一大早,奶奶早起后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灶王爷”点上三路(三根)香;到天黑了,屋里掌了灯,奶奶又点上三路香,并亲自端了两碟供品,一碟干山果,一碟糖果,恭恭敬敬地摆在灶王爷神位下锅灶的风箱上,再倒满两小盅子白酒,摆在碟子的前边。然后,母亲挖一小瓢面,和好了,和奶奶一起,包半盖子饺子,下锅煮熟了,舀到两个小碗里,热气腾腾地供在灶王爷的神位下。这才再开始做一家人吃的饭。

当我们一家人吃罢了饭,灶王爷神位下那三路香着满(着完)了——灶王爷酒足饭饱了,奶奶和母亲把那两小盅子酒奠了(倒在灶王爷神像边的地上),然后,跪地磕头,“发钱粮”(烧黄裱纸)。在“发钱粮”的同时,父亲让我们把灶王爷的神像从墙上请下来(撕下来),与“钱粮”一起“发”了。于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一年的灶王爷,就驾着一缕青烟直上九霄,到玉皇大帝驾前述职、汇报去了——到腊月二十九或者腊月三十天过晌了,才重新回来“就位”——我们兄弟四个贴好了春联,再在父亲的指点下,把从洛庄集上新“请来”(买来)的灶王爷(神像),“请”(贴)到原来的那个神位上。

劳累了一年的灶王爷走了,他老神家“吃”剩下的糖果、水饺,就由我们这些民间的小孩子们“打谗虫”了。

现在想来,那灶王爷的“工作环境”还真是颇有些恶劣:一天三回,烟熏火燎;一年到头,油汁麻花。所以,到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早已经是灰头垢面。当他以如此形象上天去“面圣”,玉皇大帝见了,定然是感慨万端的吧?或者,圣恩浩荡,赐他在“太液池”里沐浴三天?

在民间,供奉给灶王爷的糖瓜,多少年来,都是那种黏的粘牙的糖瓜。我很是有些不解,几次想问父亲,但毕竟有点胆怯,就去问奶奶。正在烧火做饭的奶奶却不言语;等吃完了饭,从西屋(做饭的屋子)出来,到了北屋里,奶奶忽然轻声笑了,对我说:

“听老一辈儿的人说,用那黏黏的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别说咱们民间的坏话!”

黏黏的糖瓜,原来是为了达到如此目的。这样看来,贴在灶王爷神像两边的对联“上天言好事  回宫降吉祥”,与其说是民间百姓对灶王爷的颂扬,倒不如说是民间百姓对灶王爷的“告戒”了。

——“辞灶”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体现出的,是先民们的一种独特的幽默。

  

    

                       (2009年1月初稿,2010年2月修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秀发逸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