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和《国语》的相互关系
(2009-02-06 14:00:21)
标签:
杂谈 |
(一)内外传说
《国语》之称为《春秋外传》始见于《汉书·律历志》,此后盛行。东汉王充在《论衡·案书篇》中曰:“《左氏》传经,辞语尚略,故复选录《国语》之辞以实。”三国韦昭《国语解·序》中也说,左丘明完成《左传》后,“因圣言以摅意,托王义以流藻。雅思未尽,故复采录前世穆王以来,下讫鲁悼、智伯之诛,以为《国语》”。他们认为,《国语》乃是用以补《左氏传》之不足者。刘熙《释名》云:“《国语》亦曰外传,《春秋》以鲁为内,以诸国为外,外国所传之事也。”他认为,《国语》是因所载为“外国所传之事”才有外传之名的。但四库馆臣予以有力反驳:“考《国语》书中,明有《鲁语》,而刘熙以为外国所传,尤为舛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杂史类》)
今人对内外传之说也有不同看法,殷孟伦之《〈国语〉哲学思想研究》、张孟伦之《中国史学史》、尹达之《中国史学发展史》,虽各自所据不同,但都持此说。许汉威之《先秦文学及语言例论》、游国恩之《中国文学史》则据两书记时范围、体裁及叙述方式不同,内容重复、抵触,又详略互异,而认为它们是各自为书,不属同一体系,内外之分实不恰当。
撇开分法恰当与否不论,至少此说点明了两者的互足关系,另外,最初也正是内外传之说,使人们把《左传》和《国语》联系在一起的。
(二)采集剪裁说
《经义考》引宋司马光之语曰:“先儒多怪左丘明既传《春秋》,又作《国语》,为之说者多矣,皆未甚通也。先君以为左丘明将传《春秋》,乃先采集列国之史,因别分之,取其精英者为《春秋传》,而先所采集之稿因为时人所传,命曰《国语》,非丘明之本志也。”即《国语》是左丘明为经作传的准备工作,《左传》在其基础上剪裁而成。顾颉刚较赞同此说;杨公骥、朱杰勤也都认为《国语》中的一些重要材料曾被左丘明转引到《左氏春秋》中。从文字看,《国语》许多章节都有被《左传》抄改的痕迹,据统计,《国语》196节中有104节与《左传》所记大同小异,许多文句竟完全相同。朱杰勤甚至认为《国语》的底本就是左丘明最初分国搜集、未加严格整理的材料汇编。徐仁甫《左传疏证》,谓《左传》遍采刘歆之前群书,尤其以采《国语》为主,卷二列举《左传》采《国语》之例证77则,卷三还总结了《左传》采《国语》的13条规律。
此说虽暂时也无法找到足够证据为两书关系盖棺定论,却是目前最具说服力的解释之一。
(三)一书割裂说
此说首难者是康有为。他在《新学伪经考·汉书艺文志辨伪》中说:“五十四篇者,左丘明之原本也,歆既分其大半,凡三十篇以为《春秋传》,于是留其残剩,摄结杂书,加以附益,而今本之《国语》,故仅得二十一篇。”接着,崔适《史记探源》进一步申述:“刘歆破散《国语》,并自造诞妄之辞,与释经之语,编入《春秋》逐年之下,托之出自中秘书,命曰《春秋古文》,亦曰《春秋左氏传》。”现代学者钱玄同也多次著文,力证《左传》与今本《国语》,是刘歆将原本《国语》二书瓜分为二的。
事实上,刘歆之前,司马迁于《十二诸侯年表》中,已经提到过《左氏春秋》;且战国后期至秦汉之际的《韩诗外传》、《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吕氏春秋》所引《春秋》语,往往见诸《左传》(刘师培《左传不传春秋辨》)。可见,《左传》早于刘歆已经成书,此说不攻自破。

加载中…